Logo

网站首页 |公法评论|公法经典|公法专题|公法案例|公法论文|公法文献|资料下载|西语资源|公法史论|公法时评|公法新闻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欢迎访问公法评论网。浏览旧站请进:经典旧站
公法评论网全站搜索: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法新闻 文章正文
中国未来十年的十大挑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10-01-21 15:21:22点击:0
济南日报: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哪些是最为严峻的?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未来十年的十大挑战分别为:
   

      挑战一: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
    
      82.3%的受访者认为“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是未来十年的严峻挑战。对此,著名反腐问题专家王明高在《人民论坛》刊文认为,当腐败现象在中国尚未取代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前,采取措施遏制和惩治腐败,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既是现实之需,更是历史之举。
    
      王明高认为,借鉴世界各国的反腐成果,中国特色的科学反腐制度主要应包括家庭财产申报制度、金融实名制度、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五种,并以此为核心内容制定和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只有科学设计和强力推行上述五项制度,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使之互相配合、互相衔接、互相支撑,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多发、高发的态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保障。
    
      以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为代表的反腐制度,实践证明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科学制度,中国为什么现在还不用?其复杂的现实原因是:实行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和金融实名制度为代表的几项制度,将使党和国家面临三大风险。
    
      一是政治风险。任何政治改革都是为政权巩固服务的,但政治改革常常容易加速政权的丧失,这样的例子在当今世界不胜枚举。如时任韩国总统金泳三实行的金融实名制度,导致两位前总统的身败名裂和自身的垮台;意大利、日本的反腐举措使得政府内阁像走马灯似的频繁更迭等。二是经济风险。家庭财产申报制度、金融实名制度等的实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的出台,使腐败成为一种“风险极大”而“收效甚微”的事情,腐败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必然想方设法掩盖事实、转移财产,势必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国民经济由此面临重大风险。三是社会风险。历史上许多动乱最初都是以反腐败的名义发动的。腐败现象的曝光和查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执政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使执政党的公信力面临巨大的考验,容易引发民众不满和社会骚乱,造成执政基础动摇。
    
      上述三大风险,对于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有着不可确定的因素,但仍属“刮骨疗伤”之痛。正如一个身患重病的人,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能有生命危险,但不动手术几乎没有希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在身体免疫力较强的时候冒险救治,其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未来十年,在我们党正处在历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候惩治腐败顽症,无疑是选择了最佳的手术期。
    
      挑战二:分配不公激化社会矛盾
    
      80.6%的受访者认为“分配不公激化社会矛盾”是未来十年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王占阳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说,今后十年内特别是今后数年内,如果不在分配制度上实施重大改革的话,经济增长速度就将大幅度下滑,社会稳定和政权合法性更将开始受到严重威胁。分配制度改革已经不能再是小打小闹、不痛不痒了,而是到了必须动真格的时候了。否则,经济、政治都会出现大挑战。
    
      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分配制度弊端丛生,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贫富分化异常严重,中产阶级遭到掠夺(特别是在股市、房市中),官民矛盾、劳资矛盾急剧上升,所有这些不仅现在已经导致了大量恶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而且孕育着更大的危险和危机。深化改革已是当务之急,今后十年是决定中国改革命运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关键性的改革措施及时遏制和扭转目前这种恶化趋势的话,特殊利益集团的强化和人心的流失将会对社会稳定构成致命伤。
    
      挑战三:基层干群冲突
    
      63.2%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干群冲突”是未来十年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王海光在《人民论坛》刊文说,干群关系的好坏、干群矛盾的积聚与解决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尤其对于基层政权来说,人民是政权的基础,民心向背关乎政权兴衰存亡。根基不稳,势必将造成整个国家大厦的坍塌。
    
      挑战四:高房价与低收入矛盾
    
      62.8%的受访者认为“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不断积累并爆发”是未来十年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发展室主任、研究员易宪容在《人民论坛》刊文说,中国房地产的高房价已经成了一种严重扭曲的财富转移机制,它让国民的财富在短期时间内向极少数人转移与聚集,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平。住房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和一个社会问题。如果高房价得以持续,这些问题将会聚集在一起在某个时间爆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政府的政策权衡将是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关键。
    
      挑战五:信任危机
    
      61.7%的受访者认为“诚信危机、道德失范”是未来十年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在《人民论坛》刊文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商业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和企业与政府之间,都处于一种相互之间缺乏某种信任和信用的危险局面。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解决诚信、信任危机,是当务之急。
    
      挑战六:民主政治改革低于公众预期
    
      52.3%的受访者认为“民主政治改革低于公众预期”是未来十年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对此,汪玉凯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20世纪 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网民的人数大大增加,网络为中国公民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公众参与政治的意识越来越强,加之市场经济赋予了老百姓平等、公平、竞争的意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被大大调动。中共十七大提出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这些对中国未来政治路线图的描绘,激发了老百姓对政治民主化的期望值。因此,如果不改革,将会与老百姓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反差。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深层社会问题,比如腐败、贫富差距等都与政治改革滞后有关。政治改革如果不跟进,中国的未来将会有很大的风险。
    
      挑战七:环境危机
    
      51.6%的受访者认为“环境危机”是未来十年的严峻挑战。对此,胡鞍钢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说,表面上看我们当前的最大危机是金融危机,但是从更本质上看,我们当前及未来十年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是相当有限的,不管怎么估计,我们现在也就是经济增长率减少一到两个百分点。但自然灾害的损失就非常之大了。仅去年,气候的异常变化如冰、冻、雨、雪灾害的损失超过了1500亿元,汶川地震的损失有10000亿元。中国人每天在感受灾害,但中国人并不是每天在感受金融危机。中国现在已经实现了经济复苏,那么下一步实际上是实现绿色复苏,推动绿色发展。我们要很好地认识到绿色发展潮流,中国有可能成为这个潮流的领导者。
    
      挑战八:人口老龄化矛盾凸显
    
      44.1%的受访者认为“老龄化矛盾凸显”是未来十年的最严峻挑战。对此,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在《人民论坛》刊文说,中国主要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加快完成了人口转变,老龄化问题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比如,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未富先老”;户籍制度造成大量的“人”、“户”分离和农村留守老人及空巢家庭,增大了农村养老困难。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正日益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要未雨绸缪,尽快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国家战略,像抓计划生育一样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挑战九: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
    
      43.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诱发不稳定因素”是未来十年的严峻挑战。人民论坛“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群体不会对政治稳定构成重大威胁,但是当其根本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也会引发反抗。在社会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失业可能成为诱发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挑战十: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
    
      36.3%的受访者认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未来十年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刘志明在《人民论坛》刊文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我国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若不积极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遭遇边缘化危机。而应对西方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关键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本文链接:中国未来十年的十大挑战,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排行
· 崔卫平:倪玉兰,倪玉兰
· 起底富豪郭文贵:在北京号称战神 领导都怕他
· 【特稿】郭文贵夺富记
· 吴晓波:中国进入政商博弈新周期
· 修远基金会: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及未来的可能挑战
· 甘阳:古典学和中国学术共同体
· 周永康的红与黑(一至五)
· 数万人游行示威 成都西安等地爆反日游行
· 余英时:中国转一个身非常困难
· 徐友渔:国家更应该为文革道歉
相关文章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 2000 - 2024 公法评论网 版权所有。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