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首页 |公法评论|公法经典|公法专题|公法案例|公法论文|公法文献|资料下载|西语资源|公法史论|公法时评|公法新闻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欢迎访问公法评论网。浏览旧站请进:经典旧站
公法评论网全站搜索: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法史论 文章正文
吴强:AK47的山寨主义政治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13-12-25 09:11:24点击:0


吴强 昨天 20:18
分享

(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3真是一个奇怪的年头,从陈平到武元甲再到曼德拉,这些20世纪亚洲和非洲的游击战英雄先后去世,自己也一一写了悼文。未想,到年底的最后一周,圣诞节前夕,AK47的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也跟着去世了。不过这次,我不打算再写这位将军了,只想说说枪的故事,毕竟AK47才是游击战的主角,而不是卡拉什尼科夫。
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通常被文人们理解为不同版本的民主或者专制的统治形式的竞争史。其实,就像没有城墙的雅典,民主基础却是建立在“海上之墙”——平民划桨手的海军舰队之上,军事的组织、战术和武器,往往才决定着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文明形态,以及更长久的历史进程。好比从罗马帝国的龟阵,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青铜冷兵器时代的罗马民主基础以及军人篡权的不可避免。而北美独立战争中若没有黑森浪人的帮忙和训练,华盛顿和殖民地断无取胜的希望。旋即,1792年在马恩省瓦尔密村发生的遭遇战,一支业余的法国国民兵以遭人耻笑的散兵阵型出乎意料的战胜了普鲁士雇佣军,为刚刚粉碎路易十六政权的法兰西共和注入了希望,也让远在东普鲁士的康德仰望星空,写下了奠定19世纪国际格局的“永久和平”。
AK47在1947年定型,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这次战争决定了世界往哪边走,但是战后的全球政治图景,似乎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先进的原子弹、喷气机或者坦克所决定的,而是由粗糙的AK47突击步枪所描绘的。在过去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在世界各地的地区冲突、反殖民独立斗争、社会运动、种族屠杀、和恐怖主义活动中,都能看到AK47的身影。AK47已经不再是一支纯粹的武器,而是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至今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
这一现象,始于枪械问世伊始就被看作是弱者的武器——因为真正有勇气的绅士是不屑于用枪的,只有懦夫才会扣动扳机,然后获得杀人的快感。
直到1879年的祖鲁战争,当数万祖鲁勇士在伊桑德鲁瓦纳依靠长矛伏击打败英国人之后,同样不屑于使用缴获枪支的祖鲁人没有想到,不久后的罗克渡口战役,面对100余英军的步枪齐射,数千祖鲁战士阵亡也没有取胜。当日俄战争和一次大战中,连射自动型机关枪扮演了绝对主角,尔后的二次大战空军和重炮则取代了机枪的位置,很少人会想到一种自动步枪如AK47,在战后会再度成为弱者的武器,如大刀长矛一般变成亚非拉抵抗运动的象征,在越南战场、安哥拉以及阿富汗大放光芒,出现在至少六个国家的国旗图案中。
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7步枪,7.62毫米口径,使用中间威力的步枪弹药,弹壳和装药比传统的步枪弹要短、少,整枪质量轻,多采用冲压零件,结构简单,虽然精度不高,但是便于新手使用和连续射击,特别适合东方人的瘦弱体质和严酷的战场环境,当然也适宜就便生产和维护。例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乡村,利用简单的车床和加工机械,一个村庄常常就能每月产出数万支AK47的仿制品。从1947年定型问世算起,AK47从苏东阵营随着革命输出,流向世界各地,总量可能高达一亿支。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一支AK47的售价不过数十美元,子弹则可从诸如巴尔干国家的军火库随意购得。冷战结束后,AK47早已从华约阵营咄咄逼人的形象变成了世界各地穷人的武器、屌丝的象征、恐怖主义的代名词。
不过,AK47在战后曝得大名,很是埋没了它的真正出身——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第一支使用中间威力步枪子弹的单兵自动武器。只是因为来得太晚,跟虎式坦克、Me262喷气机一样,StG44也没有能够扭转纳粹德国的命运,这是幸运,也是卡拉什尼科夫的幸运。StG44被希特勒命名为“突击步枪”,这一称呼沿袭到今天。从外形到原理甚至工艺,AK47都最大限度地抄袭了StG44,正是苏联科技山寨主义的典型例证。
除了AK47,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山寨产品。如V2飞弹的苏联版本P2,在中国叫东风1号;美国通用公司的卡车也根据租借法案到了苏联高尔基厂,后来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被再次引进成为三十年不变的大解放;战前苏联引进的德制Zundapp和宝马的三轮挎斗摩托,后来成为中国的长江750,今天则成为返销欧美玩家市场的收藏品。这些山寨货以及不断山寨的路径,真实反映了共产主义国家所谓工业化奇迹的本质和起源,如同列宁在1917窃取了1905革命成果然后发展出的山寨怪物。
理论上,汉娜•阿伦特早已洞悉列宁的山寨主义及其反革命实质。列宁以“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号召得到了水兵支持后,转向“枪杆子里出政权”,通过胁迫最高苏维埃代表而取得布尔什维克的胜利。1925年喀琅斯塔特水兵起义后,列宁政权彻底站到了苏维埃的对立面,镇压了委员会民主,也开始了一个山寨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权。结果,当他们不懈压制民主和思想市场之后,总是一再面临创新的困境。如果说革命就是创新的话,列宁-斯大林体制的不断清洗、肃反、和镇压,实则走向了消灭一切创新的反革命,停滞便不可避免。
现在我们知道,整个1920到30年代,苏联的大规模工业化都建立在引进美国和德国的技术和工程师基础上。当然,苏联并未因为引进技术和工业化变得更乐意学习美国的自由主义民主或者德国的魏玛民主;而战争期间依靠租借法案的大规模援助则再次拯救了苏联政权和工业体系。
即使如此,苏联在战争后期也竭尽所能地从德国、东欧甚至满洲搜罗一切拆得下的机器设备、图纸和工程师。其中很多日制工业设备又借着对中国“一五计划”的156个援助项目返回故里。到1980年代的“停滞时期”,苏联和整个共产阵营最后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小麦或者消费品生产不足、人民不满等表面问题,而是科技创新力不足。以致于苏联解体前夕,克格勃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搜集外国的军事或者战略情报,而是想方设法地窃取西方国家的工业和技术秘密。
所以,山寨主义既是起点,也是结果,山寨主义锁定了路径依赖。以苏联对德国先进潜艇的仿制型号W级以及改进的R级为例,它们后来都成为中国主力潜艇,并且发展出033和035型,甚至出口到埃及和朝鲜。但是山寨也意味着瓶颈,如果不能走“市场换技术”的高铁道路,便只有继续引进新的基洛级,然后继续山寨,甚至从水下山寨到太空和月球。
中国版的AK47后来被命名为56式,在1961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发挥了制胜作用,在越南战场也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明星,不仅堪与M14和M16相对抗,而且第一次成为反帝国主义的象征。因为AK47枪弹的重量、后座力和弹药都较适宜弱小体型的携行和射击,武器之简单也将必需的维护降到最低,山寨版的泛滥更是让它的价格降到不可想象的水平,世界范围内的武装抵抗第一次获得了不对称的恐怖力量,不仅便于在城市展开游击战,也大大降低了中国与苏联竞争输出革命领导权的成本。
不过,越南同志对他们同时使用的AK47和56式的战场表现差异还是很明镜的。由于枪管钢材品质差异,山寨的山寨品56式很容易枪管发红,影响射击精度,还是苏联原装货更可靠些。越共党内对中苏的分歧乃至日后的反目,或许某种程度上源于此。
相形之下,在AK47诸多的授权生产版中,捷克版的AK47精度和可靠性都很高,最受第三世界人民的欢迎,捷克的民主化转型也靠谱得多。而南斯拉夫堪称世界枪械博物馆,许多二战枪械都在长期使用,包括AK47的原型StG44仍然使用到1980年代。南斯拉夫政权对AK47的改进最多,增加了前握把,甚至发展出狙击步枪,堪称山寨主义的极品。所以,冷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发展出好战的民族主义就一点儿不让人奇怪了,直至巴尔干战争爆发。
56式后来也发展出63式和81式。63式因为枪身长、钢材差、弹夹容量小很不适应摩托化行军和作战,士兵们抱怨每乘一次车都要下车后重新校准,很快就转为二线部队用枪,尽管在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中仍然有少量使用。这些库存枪支曾经外援阿尔巴尼亚和阿富汗抵抗组织,后来在巴尔干冲突和阿富汗战场上还偶尔见到。记得我在大学军训时,连队里还留有一把63式,因为枪管较长,与著名的SKS即56半相当,作为哨兵警戒枪吓唬营区周边的农民还是相当威风的。而81式可能算是AK47世界家族中最晚也是最好的版本,90年代曾经大量出口到非洲、缅甸和斯里兰卡,继续参与局部冲突,维持着这些国家的威权;今天还是中国庞大武警部队的主要用枪,继续捍卫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列宁主义训条。
(责任编辑:杨光)

本文链接:吴强:AK47的山寨主义政治,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未知】
阅读排行
· 惊出一身冷汗:毛泽东、周恩来令人胆寒的三句话
· 高华:“林彪事件”再调查
· 蒋健:《“571工程”纪要》遗留之谜破解
· 江绪林:生命的厚度——读《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和《这个世界会
·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出版十年
· 鲜为人知的残酷历史:红军长征时万人大屠杀真相
· 余英时谈毛泽东
· 李洁非: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分道扬镳
· 宋永毅:文革周恩来:一个被掩盖了的形象
· 罗点点:中南海的权力游戏
相关文章
·应星:“以史解经”与中国共...
·叶成城:地缘政治学的批判与...
·章永乐:“门罗主义”话语在...
·卡特莉娜·弗雷斯特:罗尔斯...
·倪乐雄: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
·宋涛、陆大道:大国崛起的地...
·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
·张皓:蒋桂南撤之争与解放军...
·李猛:“政治”的再发现——...
·陈端洪:主权政治与政治主权...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 2000 - 2024 公法评论网 版权所有。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