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首页 |公法评论|公法经典|公法专题|公法案例|公法论文|公法文献|资料下载|西语资源|公法史论|公法时评|公法新闻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欢迎访问公法评论网。浏览旧站请进:经典旧站
公法评论网全站搜索: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法专题 法治专题 文章正文
教宗选举制度简介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13-03-16 14:17:20点击: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需要编修,以确保文法、用词、语气、格式、标点等使用恰当。
请帮助编辑这个条目,请参见校对指引中的说明指引。(帮助、讨论)

此条目或章节的语法需要改善。
请依据维基百科的格式指南协助修正本条目。


西斯廷小堂从1492年以来成为教宗选举的地点
教宗选举是为了选出教宗(又称罗马主教)被天主教徒视为圣伯多禄和天主教会早期领导的“宗徒长之继承人”,也就是所谓的继位教宗[1]。在现存的机关团体领导人选择方式当中,教宗选举秘密会议(Papal conclave)是最古老的,由枢机团(College of Cardinals)举行的选举教宗的会议。[2]
在历史上,因为在教宗选举中曾出现政治干预,导致出现长时间的宗座出缺期,最著名的出缺期是在教宗选举 (1268-1271年)时期,这促使里昂第二次大公会议在1274年颁布法令:选举人员必须被锁在与外界隔离的cum clavi(拉丁文,意为“拿着钥匙”)内,并且直到新教宗选出之前都不准离开。现在的秘密会议是在宗座宫殿的西斯廷礼拜堂举办。[3]
在基督教兴起的早期,罗马主教与其他地方的主教一样,必须通过罗马的人民和圣职人员(clergy)达成合意而选出。[4]。在1059年,枢机团被指派为唯一的选举人团,自此选举人员的范围变得更加明确 [5]。自此之后,选举的其他细节也渐渐发展起来。1970年,教宗保禄六世将参加枢机团的选举人员的年龄限制在80岁以下。教宗可以在颁布使徒宪典时,改变选举其后继者的规程;目前的选举规程是由若望·保禄二世在其所颁布的宪典《主的普世羊群》(Universi Dominici Gregis)中确立的,[6]并于2007年6月11日由本笃十六世的“自动诏书(Motu proprio)”进行了修正。[7][8]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选举人
1.2 选举人员之抉择
1.3 世俗影响
1.4 秘密会议
2 现代实践
2.1 教宗去世
2.2 选举开始
2.3 表决
2.4 接受和宣布
3 历史上的表决模式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5.1 脚注
5.2 书目
6 外部链接
7 参见
[编辑]历史

选举新教宗的相关规程已经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了。类似如今体系的规程是在1268-1271年三年空位期之后于1274年由里昂第二次大公会议采用的。
[编辑]选举人
最早的主教们似乎是由在那个地区创建该教会的使徒及其亲密追随者为基督徒社区选出的。随着这些社区被建立得更加完善,主教由该社区的圣职人员(clergy)和平信徒(laity)在相邻教区的主教协助下选出。[4]圣居普良说,教宗高略是“被上帝及其教会的旨意,被几近全体圣职人员的见证,被年长主教(司祭)及好人之团”("by the decree of God and of His Church, by the testimony of nearly all the clergy, by the college of aged bishops (sacerdotum), and of good men")选为罗马主教的。[9] 其他教区的主教也是如此(见晚至374年的圣安波罗修的故事),[10]故罗马教区的圣职人员是罗马主教的选举团体,但他们并不表决,而是通过普遍的合意(Consensus)或通过一致欢呼(Acclamation)来选择主教。候选人此后将被提交给人民以看他们是普遍赞同还是普遍不赞同。该选举规程欠缺明朗,从而引起了敌对的教宗或称对立教宗,为了避免派系纠纷,罗马皇帝有时要确认选举。[11]
769年举行的拉特朗宗教会议(Lateran Synod)正式废止了罗马人民拥有的理论上的选举权, 尽管862年在罗马的一次宗教会议恢复了罗马贵族的选举权。[11]教宗仍受制于效忠神圣的罗马帝国皇帝的誓言,后者的任务就是在罗马提供安全和公共和平。[12]1059年规程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宗尼各老二世在《以主之名》(In Nomine Domini)中诏令由枢机选举一位候选人,该候选人在得到圣职人员和平信徒的同意后将就职。最资深的枢机们,即主教级枢机(Cardinal bishop)们,将在传召司铎级枢机(Cardinal priest)与执事级枢机(Cardinal deacon)以进行实际表决之前首先会面并讨论候选人。[9] 皇帝的确认被去掉了。[13] 1139年的拉特朗第二次大公会议去掉了对获得较低级圣职人员和平信徒的同意的要求。[11]
在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大部分时间里,枢机的数量少于30人且在教宗亚历山大四世(1254-1261年在位)时曾低至7名。[14] 旅行困难降低了参加秘密会议的人数。选民少故每次表决都意义重大,且不太容易脱离家庭或政治谱系。秘密会议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教宗克勉四世逝世之后漫长的宗座出缺期带来了教宗额我略十世,并且导致了1274年里昂第二次大公会议诏令的出台,规定在教宗逝世后的十日之内,枢机们须被锁在与世隔离之处进行选举,且若他们未能在三天内选出候选人,他们得到的食物配给将减少,如果在第八天仍未能选出新教宗,则食物供给将进一步减少[11][15]。对秘密会议如此严格的规定不被枢机们所喜,并被教宗若望二十一世(1276-1277年在位)中止。漫长的选举继续成为常态,直到1294年一位虔诚的本笃会士(Benedictine)独修者(hermit)训诫了枢机们。枢机们选举了该隐修士(monk)为教宗雷定五世,后者作为教宗的主要行动就是恢复了这严格的秘密会议,以及辞去教宗职位。[16]他于1313年被封圣。
1378年,在生于法国的教宗额我略十一世去世后,罗马人暴动以保证选一位意大利人;枢机们遵命选出了教宗乌尔巴诺六世,后者甚至不是一位枢机。后来,在同一年,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枢机转移到丰迪(Fondi)并选举了另一位的对立教宗克勉七世(Antipope Clement VII)。1409年比萨大公会议(Council of Pisa)举行以解决该冲突,但仅仅选了第三位原告对立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这场冲突人称大分裂,全靠1414-1418年间召开的康士坦斯大公会议才得解决。罗马人教宗额我略十二世于1415年让位,而大公会议罢免了另两名原告并选举了教宗马丁五世,结束了大分裂。自此次选举之后,大家宣布没有大公会议能拥有超过教宗的权威,且教宗选举不能被撤销。[17]
1587年,教宗西斯都五世将枢机们的数量限制在70人:6名主教级枢机,50名司铎级枢机,以及14名执事级枢机。[14]自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试图拓宽枢机的背景起,该数量有所增加。1970年,教宗保禄六世诏令超过80岁的枢机不得享有在秘密会议中表决的资格,且亦增加现行枢机选举人员的数量至120人。尽管这仍是理论上的限制,但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却在得知枢机即将退休的短时期内超过此限。若望·保禄二世也提到,在宗座出缺的时候不到80岁的枢机仍有资格表决,即使他们在秘密会议开始之时已达80岁。当时182名枢机中,116名在80岁以下。[18]
[编辑]选举人员之抉择
起初,世俗地位并非被选为罗马主教的障碍:教区主教有时在被选举的时候甚至仍是慕道者(catechumen)(如圣安波罗修(St. Ambrose, supra))。769年,在有关选举对立教宗康士坦斯二世(Antipope Constantine II)的暴力争斗减弱后,教宗司提反三世召开了宗教会议规定全体罗马圣职人员享有选举罗马主教的表决权,但只是“司铎级枢机”及“执事级枢机”可被选举(这是“枢机”(cardinal)一词的首次使用,而“主教级枢机”被特别排除在外)[19][9]。尼各老二世,在1059年的宗教会议上,变更了这一倾向选择罗马圣职人员的规定,但主教级枢机仍可自由地从其他地区选择候选人[13]。1179年,拉特朗第三次大公会议扭转了早前的要求,再一次允许任何天主教男士被枢机选举(这并不意味着一位俗人在当教宗的时候将“仍旧”是一位未经任命的俗人;见下“接受和宣布”。)。教宗乌尔巴诺六世于1378年成为最后一位非枢机主教的被选教宗。更晚近的历史中,据报道米兰总主教乔瓦尼·巴蒂斯塔·蒙蒂尼于1958年秘密会议上受了若干次表决,尽管他并非枢机[20]。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几乎立即就将蒙蒂尼升为枢机,且令其于1963年接替他成为教宗保禄六世。
尽管教宗的核心头衔是“罗马主教”,但他并不需要具有意大利背景。在教宗亚德六世——一位于1522年被选举的荷兰本地人——之前,教宗来自各种各样的地理区域以及语言群体。自亚德六世至波兰人若望·保禄二世之间,所有教宗均出自现属意大利的区域。但是必须记住,这与“意大利”的现代内涵殊少同意,因为意大利在统一之前是由各种独立的共和国与王国组成;有些现代意大利的地区曾被如法国或神圣罗马帝国等权力所控制。教皇国(位于意大利“长靴”(boot)的中部)成为国家是在现代意大利于1861年正式统一之后。在许多情况下,区分意大利人和非意大利人是无意义的,恰如区分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佛罗伦萨人和威尼斯人,或者各种政治的和家族的亲缘关系一样。现任罗马教区的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即为德国人[21]。
理论上说,任何受洗的男性天主教徒(除了异教的或分裂的之外)均能被枢机团选为教宗。既然天主教会坚持妇女不能被授圣职,而教宗从定义上说是罗马主教,故妇女不可能具有教宗职位之资格。对存在女教宗——包括教宗若安(Pope Joan)的传奇——的宣称,现被广泛认为是假的[22]。
直到1179年拉特朗第三次大公会议将所需多数增至三分之二多数之前,一个简单多数对于一场选举来说就足够了。枢机不许选举自己;一个繁复的规程被采用以保密而同时杜绝自我选举[注 1]。1945年,教宗庇护十二世增加必需多数至三分之二加一票。1996年,若望·保禄二世的礼典允许通过绝对多数选举,如经7轮投票后僵局(deadlock)占上风[6]。2007年,教宗本笃十六世撤销了若望·保禄二世的修改(该修改被认为有效废除了三分之二多数的要求,因为任何多数将能够阻挠选举直到一个简单多数足够选举另一位教宗),重新确定了三分之二多数的要求[23]。
选举人员通常通过三种方式抉择:口头选举(英语:acclamation[注 2]),妥协(英语:compromise),或秘密投票(英语:scrutiny[注 3])如果用口头选举进行表决,则所有枢机们将一致地如同圣灵给予灵感一般(quasi afflati Spiritu Sancto)宣布新教宗。如果用妥协的方式进行表决,则陷于僵局的枢机团将选择一个枢机委员会进行选举。现今,教宗选举都是通过第三种方式:秘密投票进行,选举人员投下秘密选票[25]。最后一次通过妥协进行的选举被认为是选举教宗若望二十二世(1316年),而最后一次通过口头选举方式进行的选举是选教宗额我略十五世(1621年)。新的规定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采用,以正式废弃这些长期不用的体制而总是采用秘密投票方式进行选举[6]。
[编辑]世俗影响
在相当一部分教会历史中,教会在抉择其领导者时受到强大的君主和政府的影响。例如,罗马皇帝一度在教宗选举中享有支配地位。418年,霍诺里乌斯(Flavius Augustus Honorius)决定了一场充满争议的选举,支持教宗博义一世力压挑战者对立教宗恩赖(Antipope Eulalius)。[26] 他要求今后任何有争议的选举将被一场新选举解决;该方法在其失效前从未被应用过。在西罗马帝国衰亡后,影响传到了东哥特人的意大利国王手里,532年,教宗若望二世正式认可了东哥特君主有权批准选举。在530年代末,东哥特君主被推翻,权力传到了拜占庭皇帝手中(被称为西罗马帝国皇帝)。下述规程被采用:在教宗去世时,官员被要求于进行选举之前通知拉文纳总督(Exarch)(他会将该消息传给拜占庭皇帝)。当选举人员选出教宗后,他们被要求派出代表去君士坦丁堡征求皇帝的同意,这在当选者上任前是必要的。往来君士坦丁堡之旅导致了漫长的拖延;当教宗本笃二世对其进行抱怨时,皇帝康斯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默认了,选举需被皇帝确认的要求被终止了。因此,皇帝仅仅要求被通知;该要求被教宗撒迦利亚所废止。
在9世纪,新的帝国——德国的而不是意大利的神圣罗马帝国——对教宗选举施加控制。尽管最初两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帝和虔诚者路易,并未干预教会,洛泰尔一世却宣称一场选举不能在没有皇帝大使出席的情况下举行。898年,暴乱迫使教宗若望九世认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监督;罗马本地世俗统治者也继续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在10世纪人称黑暗时代(Pornocracy)的阶段。
1059年,在限制枢机选举权的教宗诏书中也认可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这是在亨利四世时,但这只是教宗的一个“让步”,是为规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除非得到教宗的同意否则无权干涉选举。教宗额我略七世是最后一位屈从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干预的教宗;他与神圣罗马帝国因叙任权斗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所致的决裂导致了对皇帝之任务的废止。[27] 1119年,神圣罗马帝国同意了沃姆斯协约(Concordat of Worms),接受了教宗的决定。
自16世纪起,特定的天主教徒君主被允许行使所谓的“right of exclusion”或“veto”否决权。根据非正式的常规,每个国族(nation)均被允许对一位候选人行使否决权;任何一个国族做出的决定被该国族的枢机之一所传达。否决权,根据同样的习惯,只能被行驶一次。因此,各国族的枢机直到讨论中的候选人将要当选的最后一刻才宣布行使该权力。选举之后,否决权即不再能被利用。在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解体之后,其位置就被奥地利取代(它是原帝国的一部分,且其统治者过去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于1903年成了最后一个行使该权力的国族,当时枢机简‧莫里西‧帕韦尔‧普切纳‧德‧科西斯科(Jan Maurycy Pawel Puzyna de Kosielsko)通知枢机团,奥地利反对选举枢机马亚诺‧拉姆波拉(Mariano Rampolla)(他当时已在第一轮投票中获得了60票中的29票)。随后,枢机团以55票选出了约瑟‧迈尔齐奥瑞‧萨托做教宗。他选了庇护十世为名,并废止了世俗否决权,声明任何传达其政府否决权的枢机将受到绝罚。[28]
[编辑]秘密会议
在早先的岁月里,教宗选举有时会陷入长期的僵局(deadlock)。为了解决僵局,当局常常诉诸对枢机选举人员的强迫隔离。这个方法是于1216年由佩鲁贾城以及1241年罗马城采用的。在教宗克勉四世1268年去世后,维泰博城也被迫诉诸将枢机隔离于主教宫殿(episcopal palace)这一方法。当枢机们仍不能选出教宗时,城市不再向他们提供除面包和水之外的任何物质。当连这也不奏效时,市民掀去了房顶。因此,枢机们选举了教宗额我略十世,结束了近三年的空位时期(interregnum)。出席的16名枢机中的6名代表了其余的10名以为大家做抉择,他们写下了他们的人选们,直到所有6名枢机同意。其余10名枢机接受了这6名枢机选出的那个。[29]
为了减少更进一步的拖延,额我略十世采用的有关选举规程的严格的规则。枢机将被隔离在封闭的区域,且不被给予单独的房间。除非生病,否则没有枢机可被允许受到超过1名仆人的照料。食物被通过窗口提供;在会议进行3天之后,枢机们每天将只获得一道菜;在5天之后,他们只能获得面包和水。在秘密会议召开期间,没有枢机可以获得任何教会收入。[30]
额我略十世的严格的规章后来在1276年被教宗亚德五世所取消,但在其1294年当选后接着就是一个2年的空缺期,教宗雷定五世恢复了这些规章。1562年,教宗庇护四世颁布了一个教宗诏令,采用了有关对秘密会议的封闭以及其他规程的规章。额我略十五世颁布了两个教宗诏令,涵盖了有关选举的最精微的细节;第一个是在1621年关于选举步骤,另一个是1622年固定了被奉行的典礼。1904年,教宗庇护五世颁布了宪典以巩固几乎所有以往的规则,并做了一些修补。若干改革也是由若望·保禄二世于1996年制定。[1]
秘密会议的地点直到14世纪才固定。但自大分裂之后,选举总是在罗马举行(除了1800年,当时那不勒斯的军队占领罗马,迫使选举在威尼斯举行),且通常在梵蒂冈城(在1929年拉特朗协议后,它已被承认为独立国家)。在罗马和梵蒂冈城内,不同地点被用于选举。自1846年起,当奎里纳尔宫被占用后,西斯廷礼拜堂总是作为选举地点。教宗们经常写“选举宪典”以为继任者们的选举规则进行微调:“教宗庇护十二世1945年的Vacantis Apostolicae Sedis指导了1958年秘密会议,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96年的Universi Dominici Gregis指导了2005年的秘密会议。[31]
[编辑]现代实践

1996年,若望·保禄二世公布了新的使徒宪典(Apostolic Constitution),称“Universi Dominici Gregis”(主的普世羊群),如今它指导着教宗的继任者的选举。但是一些被概述的规程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Universi Dominici Gregis是唯一的指导选举的宪典;它取消了所有之前的由教宗们颁布的宪典。在Universi Dominici Gregis之下,枢机将宿于为此特地建造的大厦——Domus Sanctæ Marthæ(圣玛尔大宿舍)内,但仍在西斯廷礼拜堂表决。[32]
枢机团团长(Dean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通常是主教级枢机,履行若干职责。如果枢机团团长因年龄原因不能获得参加秘密会议的资格,他的位置将由枢机团副团长(Sub-Dean)承接,后者通常也是主教级枢机。如果枢机团副团长也不能与会,则与会的资深主教级枢机将履行这些职能。[33]
因为枢机团是个小群体,故有人建议扩大选举人员范围。被提议的改革包括一个用主教宗教会议(Synod of Bishops)取代枢机团作选举人团的计划,该宗教会议将包括更多成员。但在现有规程下,宗教会议只能在教宗召集下举行。Universi Dominici Gregis清楚地规定,即使一场宗教会议或大公会议在教宗去世时正值会期,它也不能进行选举。在教宗去世时,任何团体之活动均被中止,只待新教宗的命令方可恢复举行。[34]
为教宗职位进行竞选被视为粗鄙的举止。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总是有有关哪位枢机具有当选的严肃前景之臆测。在教宗生病或高龄而潜在候选人的名单出现在媒体中时,臆测趋向高峰。一位被视为具有当教宗之前景的枢机被非正式地称作是papabile(复数形式: papabili),这一名词由梵蒂冈观察家们于20世纪中叶创造。[35]
[编辑]教宗去世


总管枢机(Cardinal Camerlengo)宣告教宗的去世
教宗去世由总管枢机(Camerlengo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意大利语称Chamberlain)证实,传统上他履行该任务的方法是用一把小的银锤轻轻敲击教宗的头部,并呼他的洗名(不是教宗名字)三次。在20世纪后废除使用银锤;在Universi Dominici Gregis下,总管枢机必须仅仅在有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圣职教长(Cleric Prelates)、教廷财务院秘书和大臣(Secretary and Chancellor of the Apostolic Camera)在场的情况下对教宗称呼三次其洗名方宣告教宗去世。总管枢机保管教宗所戴的渔人权戒与教宗印信一起在枢机团面前销毁。该传统起初是为杜绝文件伪造,但今天只是一个教宗在位期间结束的象征。[36]
在宗座从缺期间,由于教宗空缺为人所知,部份权力转移给枢机团,枢机团由枢机团团长召集。所有枢机均有义务参加枢机全体会议(General Congregation of Cardinals),除了那些因健康原因不得与会者,或超过80岁者(但那些枢机可选择参加会议,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处理教会日常事务的特别会议(Particular Congregation)包括总管枢机(Cardinal Camerlengo),以及三位助理枢机(Cardinal Assistants)——一位主教级枢机,一位司铎级枢机,一位执事级枢机——由抽签选出。每三天,新的助理枢机经抽签选出。总管枢机和助理枢机有责任——在做其他事务之中——保持选举的秘密性。[37]
这些会议必须为教宗葬礼进行安排,后者传统上在教宗去世后四至六天内举行,以为朝圣者瞻仰教宗遗容留出时间,接着就是九天时间的服丧(这被称为novemdiales,拉丁文“九天”)。这些会议也确定秘密会议的开始日期和时间。秘密会议通常在教宗去世后15天举行,但枢机会议也可延长这一时期至至多20天,以便其他枢机到达梵蒂冈城。[38]
教宗职务空位也可能是由于教宗辞职(papal resignation),自1415年教宗额我略十二世之后[39],只有教宗本笃十六世为辞职离任(2013年2月11日宣布,2013年2月28日生效)。
[编辑]选举开始
枢机们在选举前会听到两次讲道(sermon):一次是在真正进入秘密会议前,另一次是他们在西斯廷礼拜堂就座后。这两次讲道的意思都是为了描述教会当前的状态,并指出该特别时刻一位教宗应具备的素质。2005年秘密会议的首位讲道员(preacher)是神父拉涅罗·坎塔拉梅萨(Fr. Raniero Cantalamessa),他是教宗府讲道员(the preacher of the papal household)和方济各嘉布遣修会(Capuchin Franciscan order)会士,在秘密会议正式开始前举行的一次枢机会议上讲道。[40]枢机Tomáš Špidlík,一位宗座东方学院(Pontifical Oriental Institute)前教授以及无选举权的枢机团成员,在秘密会议举行大门关上前讲道。[41]
在枢机会议选定的日期的早晨,枢机选举人员集合在圣伯多禄大殿以举行圣餐礼。然后,他们在下午聚在宗座宫殿的保禄礼拜堂(Cappella Paolina)内,出发至西斯廷礼拜堂并唱Veni Creator Spiritus。[42] 枢机们然后发誓遵守由使徒礼典确定的规程;发誓——若当选——捍卫圣座的自由;发誓严守秘密;发誓在表决时不顾世俗权威的指示。枢机团团长大声宣读全部誓词;根据优先次序,其他枢机选举人仅手摸福音书声明他们"do so promise, pledge and swear."[43]
在所有出席的枢机都发誓后,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the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命令除枢机们和秘密会议参加者以外的所有人退出礼拜堂——传统上,他站在西斯廷礼拜堂门口,并叫出或声明"Extra omnes"(拉丁文,大意是“其他人,出去!”)。然后他关上大门。[44]
教宗礼典长自己可能作为一位由选举进行前举行的枢机会议指派的圣职人士(ecclesiastic)可以留下。这位圣职人士会发表一篇关于教会面临的问题及新教宗所需的素质的演讲。在该演讲结束后,该圣职人士离场。在祈祷文背完后,枢机团团长会问是否还有关于规程的疑问。在这些疑问被澄清后,选举可以开始。秘密会议开始后才到会的枢机们仍然可以进场。生病的枢机可以离开秘密会议并在晚些时候回场;以其他理由离开秘密会议的枢机不得回来。[45]
每位枢机选举人可以带两位助手或会场随员(conclavist)(如果枢机选举人生病则可带三位)。枢机团秘书(Secretary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两位典礼长(Masters of Ceremonies),两位教宗祭衣间(Papal Sacristy)官员,以及一位协助枢机团团长的圣职人员,也被准许进入秘密会议。司铎们可得听到各种语言的告解;两位医生也被准许进入秘密会议。最后,一个人数被严格限制的仆人团队被允许进行房间清扫和准备并提供饭食。在秘密会议举行期间要保密;枢机和会场随员以及佣人们全都不被允许透露任何有关选举的信息。枢机选举人不可以与任何秘密会议之外的人通过邮件、无线电、电话或其他方式通信或交谈,偷听是可被自科绝罚(latae sententiae)逐出教会的违法行为。——实际上,在秘密会议选举教宗本笃十六世前,西斯廷礼拜堂被用最新的电子装置“扫清”以侦测出任何隐藏的“窃听器”或监听装置(没有报道称任何这类装置被发现,但在以前的秘密会议时曾发现有新闻记者冒充秘密会议仆人)。Universi Dominici Gregis特别地禁止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窃听或偷窥。[46]
[编辑]表决


黑烟表示是次表决未选出新教宗
在首日的下午,可能举行一轮投票。如果一轮投票在首日下午举行且无人当选,或没有投票举行,4轮投票将在接下来的每天举行:两轮在每日上午,两轮在下午。在早晨表决之前以及在下午表决之前,选举人要宣誓遵从秘密会议规则。如果3个选举日之后仍无结果,该过程将暂停至多1天以进行祈祷和一场资深执事级枢机的演说。在又进行7轮投票后,该过程可以再类似地暂停,以进行资深司铎级枢机的演说。如果在再7轮投票后仍无结果,将有一天进行祈祷、深思和对话。在接下来的投票中,只有两位在此前最后一轮投票中收到最多票的枢机将被选,而三分之二多数票将不为必要。但是,这两位被表决的枢机自己将没有表决权。[7]
表决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审前”(pre-scrutiny),“审中”(scrutiny),“审后”(post-scrutiny)。在审前阶段,典礼长(Masters of the Ceremonies)准备带有Eligo in Summum Pontificem (我选举……做最高主教,"I elect as Supreme Pontiff") 字样的投票纸,并为每位枢机选举人提供至少两张。当枢机开始写票时,枢机团秘书(Secretary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以及典礼长(Masters of Ceremonies)均退出;资浅执事级枢机然后抽签选出9个名字;首三个成为审查员(Scrutineers),下三个成为病弱员(Infirmarii),最后三个成为修正员(Revisers)。在第一轮审查后,不会选新的审查员、病弱员、修正员;同样的9位枢机将在第二轮审查中履行同样任务。在午餐后,当枢机们再次集合在西斯廷礼拜堂时,选举于重新宣誓服从秘密会议规则后继续。9个名字被选出做审查员、病弱员、修正员。第三轮审查接着开始进行,如果需要的话,第四轮紧接着进行。
选举的审中阶段如下:枢机选举人按优先次序拿着他们填好的选票(上面仅填被选者的名字)走到祭坛,审查员就站在这里。在投下选票前,每位枢机选举人都要进行一个拉丁文宣誓,其内容翻译如下:“吾以将为吾之审判者的吾之见证——主基督——(之名)称,吾之决选系给予了在天主面前吾认为应当选者”(英文翻译为:"I call as my witness Christ the Lord who will be my judge, that my vote is given to the one who before God I think should be elected." )如果任何枢机选举人在礼拜堂内,但因病弱而不能起身走到祭坛,最后一位审查员可以走到他这里在他念诵宣誓后取走他的选票。如果任何枢机选举人因病弱在其房间卧床不起,则审查员会带着选票纸和一个盒子去他们的房间。此种生病枢机将宣誓并填写选票纸。当审查员回到礼拜堂后,选票将被清点以保证它们的数目和生病枢机人数相同;此后,它们将被存在合适的容器中。在枢机投票时都必须宣誓。如果第一轮审查无人被选出,第二轮审查将紧接着进行。每天一共进行四轮审查,两个在上午,两个在下午。
因此,投下每个人的选票时的宣誓是匿名的,因为选举人不再在写有候选人姓名的选票上签名。(过去,选票要由选举人签名,并被折叠以盖住该签名,然后被密封以形成一个半秘密的选票。)这是1945年之前的规程。旧的三段式半秘密选票最后一次使用是在1939年秘密会议上。1621年前,真正投票时没有宣誓。完全的秘密选票(出席和表决的枢机们有选择自由)在1621年前有时被使用,但这些秘密选票在投票时并无宣誓。在一些1621年前的秘密会议上,枢机们口头表决且有时为点票方便分组站立。由选票折起部分盖住的选举人签名是由额我略十五世于1621年加上的,以防止任何人为自己投上决定性的票。1549年,英格兰枢机Pole(Cardinal Pole of England)拒绝为自己投上决定性的一票(因此没有当选),但1492年枢机Borgia(Cardinal Borgia)(亚历山大六世)确实为自己投了决定性一票。面临着基督新教对教宗地位发出的道德挑战,以及惧怕16世纪晚期及17世纪早期的若干激烈的秘密会议选举导致大分裂,额我略十五世确立了该规程以杜绝任何枢机为自己投决定性一票。1945年,枢机能再次给自己投票了,尽管2/3多数规则仍被继续使用,除了当若望·保禄二世于1996年修订该规则时(在33轮投票后,一个简单多数即足够),而2007年本笃十六世又恢复了2/3多数规则。
1621年之前,唯一的宣誓是当枢机们进入秘密会议而门被锁上,当每个上午和下午当他们进入西斯廷礼拜堂表决之时,宣誓遵守当时有效的秘密会议规则。额我略十五世增加了新的宣誓,时间是当每位枢机投他的票时,以防止枢机把时间浪费在投"courtesy votes"(礼貌票)并限缩真正的教宗宝座之候选人的人数至仅2-3人。速度在选举教宗时十分重要,这意味着利用宣誓以便使枢机们落实到严肃的选举新教宗的工作上,并限缩潜在的能被选的候选人的人数。1621年额我略十五世的改革以及1622年的重申,开创了用来选举新教宗的成文的详细分步规程;该规程实质上与2005年选举本笃十六世的规程相同。1621年后最大的变化是去掉了选举人在他们的选票上签名的要求,这导致了利用匿名宣誓的审查的详细表决规程。这可能是自1621年首创详细表决规程后,在现代详细表决规程中最重要的变化。该变化是1945年由教宗庇护十二世进行的。
当全部选票投完后,第一位被选出的审查员将摇动票箱,而最后一位审查员开票并清点选票。如果选票数目与出席的枢机选举人数目不符,将烧毁选票且不读出,表决重新开始。但如果没有发现不正当行为,将打开选票并清点。每张选票会被第一位审查员打开;全部三位审查员会各自写下选票上的名字。最后一位审查员会大声念出名字。
当打开所有选票后,最后的审后阶段将开始。审查员们累加所有票,修正员检查选票以及审查员所记名单上的名字以保证没有出错。审查员在枢机团秘书(Secretary of the College)以及典礼长(Masters of Ceremonies)的协助下烧毁全部选票。如果在上午或下午举行的第一轮审查没有结果,枢机们立即举行下一轮审查;两轮审查的选票将在第二轮审查后一起被烧毁。烟的颜色向集合在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人民发出了选举结果的信号。黑烟代表投票无结果,而白烟代表新教宗被选出。最初,点燃湿稻草以冒出黑烟;从1963年起,开始使用着色化学药剂,而从2005年起,成功的选举之后会敲钟,以壮白烟,且特别是在白烟不是非常白的时候[47]。
[编辑]接受和宣布
当选举结束时,枢机团团长(Cardinal Dean)召集枢机团秘书(Secretary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和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进入大厅。枢机团团长会询问当选教宗,即用拉丁文说:“Acceptasne electionem de te canonice factam in Summum Pontificem? (你接受你的教会法定选举任最高主教吗?Do you accept your canonical election as Supreme Pontiff ?)”当选教宗并不被要求接受该职位:他可自由地说"non accepto" (我不接受)。但是实践上,任何不愿接受该职位的潜在的当选教宗将会在获得足够数量的表决之前清楚表明该意见。在现代这发生于枢机乔万尼·科伦波(Giovanni Cardinal Colombo),于1978年10月。[48] 以及,根据一些消息来源,2005年的枢机豪尔赫·贝尔奥利奥(Jorge Cardinal Bergoglio)。枢机在获得足够数量的表决后拒绝教宗职位的唯一一个重要事例是16世纪的查尔斯·博罗梅奥(Charles Borromeo)。
若他接受,并且已经身为主教,他将立即上任。但如果他不是主教,他必须在就任前首先被任命为主教。如果一位司铎当选,枢机团团长将任命其为主教;如果一位俗人当选,枢机团团长将首先任命其为执事,次则司铎,最后才是主教。只有在成为主教之后,当选教宗才能上任。
(上述枢机团团长职能,若需要的话,可由枢机团副团长承担,而当枢机团副团长无法承担时,可由出席会议的资深主教级枢机承担。注意2005年枢机团团长本人——若瑟·拉青格——当选为教宗。)
自533年以来,新教宗也决定当下其被人称呼之名。教宗若望二世是首位采用新教宗名字的教宗;他觉得他的原名,Mercurius,不太合适,因为这也是一位罗马神祇的名字。在多数情况下,甚至该种考虑不存在的情况下,教宗倾向于选择新的教宗名字;最后一个以其洗名登位的教宗是才禄二世(1555年)。在新当选教宗接受选举之后,枢机团团长将再问他的教宗名字,即以拉丁语问:“Quo nomine vis vocari ? (你将被以何名称呼?By what name you will be called ?)”在教宗名字被选出之后,官员们将被秘密会议重新接纳,而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写出一个公文以记录教宗接受职位和其新名字。
稍后,新教宗将去泪间("Room of Tears"),一间紧邻西斯廷礼拜堂的红房间。该名字的起源不太清楚,但似乎暗示了新任的保有此不朽职位者苦乐交加的感受。教宗自己穿衣,在三种尺码(大、中、小)中选择一套教宗的圣咏礼服(白色的长袍cassock,小白衣rochet,以及肩衣mozzetta)。此后,他戴上金链胸前十字(pectoral cross)以及红色绣花圣带(stole)。他在头上戴白色小瓜帽(zuchetto)。
下一步,资深执事级枢机(Cardinal Protodeacon,首席执事枢机)出现在宗座圣殿正立面的主阳台上,以拉丁成语宣布新教宗:
Annuntio vobis gaudium magnum:
Habemus Papam!
Eminentissimum ac Reverendissimum Dominum,
Dominum [forename],
Sanctæ Romanæ Ecclesiæ Cardinalem [surname],
qui sibi nomen imposuit [papal name].
("我要向你们报告一个大喜讯:
我们有了教宗!
至为卓越与至为尊敬的,
[洗名]大人,
神圣罗马教会的[姓氏]枢机 ,
他将他自己的名字作 [教宗名字].")
以前发生过首席执事枢机当选为教宗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宣布由下一位资深执事进行——后者将继位为首席执事——而不是由新教宗本人。在1903年教宗庇护十世选举期间,首席执事枢机Prospero Caterini(Protodeacon Prospero Cardinal Caterini)因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宣布,故另一位替他完成了宣布。
新教宗然后将给予其首个“全城与全球”宗座祝福,(Urbi et Orbi,意为“致(罗马)城及致世界”)。通常,教宗将在教宗加冕(Papal Coronation)仪式上被三重冕或三重的三重冕(Triple Tiara)加冕。教宗若望·保禄一世、若望·保禄二世、本笃十六世不愿为自己办繁复的加冕典礼,故选择了教宗就职(Papal Inauguration)典礼加以替代[49]。
[编辑]历史上的表决模式

新当选的教宗往往与其前任反差极大,这一倾向被意大利人形容为“在一个胖教宗之后便是一个瘦教宗”(After a fat pope, a lean pope)。枢机团经常推选与前任教宗迥异的人。富有争议一度为平民主义者却转趋保守的长寿教宗庇护九世(1846-1878年在位)之后是富有贵族气质和外交手腕的教宗利奥十三世(1878-1903年在位)。其后登基的是出身下层,直率敢言的教宗庇护十世。与庇护十世的顽固的极端保守主义形成对照的是低调的温和主义枢机贾科莫·基耶萨(Giacomo Cardinal della Chiesa),即教宗本笃十五世(1914-1922年在位),他又和继任的前图书馆员、登山家Achille Cardinal Ratti,即教宗庇护十一世(1922-1939年在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庇护十一世以极似庇护十世的专制方式领导罗马天主教,也跟庇护十世有相同的脾气。
在1939年继任庇护十一世的是贵族化且深谙内幕的国务卿,教廷派枢机尤格尼奥·佩斯里(Eugenio Cardinal Pacelli),即教宗庇护十二世(1939-1958年在位)。庇护十二世被视为20世纪在教宗职位上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家是罗马贵族后裔,他兄弟是为圣座服务的律师。此后,出身下层,年事已高而广受欢迎,不拘礼节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年在位)继登圣座。在怯懦而聪颖且冷淡的庇护十二世与卑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普普通通的”(ordinary)好教宗若望(Good Pope John)之间的对比十分富有戏剧性,没有人比教宗若望本人对选举结果更为惊讶,他当选时兜里还揣着回程的火车票。
若望被证明是与之前两位教宗迥异,并且更确切地说是与20世纪大多数教宗迥异。在短暂但富戏剧性的教宗任期内,他召集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在教会内部推动了广泛的变化。惊奇若望(surprise John)的继任者是众望所归的枢机乔瓦尼·巴蒂斯塔·蒙蒂尼——1958年许多人都相信身为枢机的他会当选。像庇护十二世一样,蒙蒂尼即教宗保禄六世(1963-1978年在位)。他是一位教廷派。而教宗保禄六世的继任者(尽管时间短暂)是非教廷派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1978年在位),据称他当选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富有经验或熟悉内幕,而是因为他“朴实而虔诚”(simple,holy man)。他之后,会讲多种语言波兰人若望·保禄二世(1978-2005年在位)继承了衣钵。2005年继任他的是极端明智的德国人,信理部(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部长(prefect),兼枢机团团长 (Dean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枢机若瑟·拉辛格,教宗本笃十六世。他是第二位非意大利人以及自教宗亚德六世(一位民族上的德国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后属荷兰的领土上,故根据他的民族和公民身份他是一位德国人)以来首位来自德国的教宗。[50]
[编辑]注释

^ 从前,枢机定期收到从家里送来的饭食,而食物被国舆(state coach)从枢机家运送到梵蒂冈伴有许多排场。一位官员,人称管家尚膳(Seneschal Dapifer),负责保证食物没被下毒。这些被装在用绿色和紫色布帘盖住的小盒子里的菜被端过大厅,在此之前是端枢机礼仪权杖(ceremonial mace)的人和肩背餐巾纸的管家尚膳。在枢机享用它们之前,这些菜品会被仔细检查以确保没有夹带任何信函。自19世纪起,这些礼节不再出现
^ accamaltion , 源自 acclamatio (拉):口头选举 教宗由全体枢机口头一致之表决而选举[24]。
^ scrutiny :源自 scrutinium (拉):秘密投票 选举教会高级领袖的方式,如教宗的选举[24]。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脚注
^ 1.0 1.1  Conclave.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Baumgartner, Frederick J. 2006 November 1. "Creating the Rules of the Modern Papal Election." Election Law Journal. 3: 57-73.
^  Second Council of Lyons (1274).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4.0 4.1 Baumgartner, Frederic J. (2003) Behind Locked Doors: A History of the Papal Elections, p.4;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 At the Lateran Synod of 13 April 1059 Nicholas II decreed (In nomine Domini) that the pope is to be elected by the six cardinal bishops. quoting in footnote 30 Hans Kühner, Das Imperium der Päpste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0) 128: Eine Synode im Lateran brachte ein Papstwahldekret heraus, nach welchem Klerus und Volk der Kardinäle nur noch zustimmen konnten. College of Cardinals, Aquinas Publishing Ltd
^ 6.0 6.1 6.2 Universi Dominici Gregis on the vacancy of the apostolic see and the election of the roman pontiff
^ 7.0 7.1 Motu Proprio De aliquibus mutationibus in normis de electione Romani Pontificis.
^ BBC News "Pope alters voting for successor."
^ 9.0 9.1 9.2  Election of the Popes.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St. Ambrose.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11.0 11.1 11.2 11.3  Papal Elections.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Baumgartner, p. 15-19
^ 13.0 13.1 Baumgartner, pp. 21-23
^ 14.0 14.1  Cardinal.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ten days after the pope's decease, the cardinals should assemble in the palace in the city in which the pope died, and there hold their electoral meetings, entirely shut out from all outside influences. If they did not come to an agreement on a candidate in three days, their victuals were to lessened, and after a further delay of five days, the food supply was to be still further restricted. --WILLIAM H.W. FANNING, 教宗选举,《天主教百科全书》
^ Baumgartner, pp. 44-46.
^ Medieval Sourcebook: Council of Constance: Sacrosancta, 1415
^ What Do Cardinals Over 80 Do During a Conclave?, from Ask a Franciscan
^ Baumgartner, p. 13
^ Baumgartner, p. 215
^ Italians Feel They Need the Next Papacy for Themselves, by JASON HOROWITZ, Published: April 16, 2005
^  Popess Joan.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Pope changes rules for electing successor NEWS.com.au
^ 24.0 24.1 基督宗教外语汉语神学词典,辅仁神学著作编译会,主编 谷寒松
^ Each ballot paper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was written the cardinal's name, in the second the name of the individual voted for, and in the third a motto of the cardinal's choice and the number of votes taken so far. The first and third divisions were folded down and sealed with wax, with the middle exposed; the back was heavily decorated so that the writing would not be visible (see illustration above). Thus, when the scrutineers (the vote counters) removed a ballot paper from the box, they could see only the name of the candidate selected. If a cardinal, present and voting, received exactly two-thirds of the votes cast, the ballot papers were unsealed, one by one, as to motto and number until the scrutineers located that cardinal's own vote and then the signature portion of that ballot only was opened to verify that the chosen cardinal did not vote for himself. No rounding was done until Pope John XXIII added that rule in 1962. For example, it is said that in 1939, Pius XII received 40 votes out of 62 on the second ballot. This meant he was elected, provided he had not voted for himself, and the opening of his ballot showed that he did not. It is reputed that he asked for an additional vote to confirm his election, since he did not want any chance of schism caused by his serving as nuncio to the Nazi regime. On the additional ballot he is said to have received every vote but his own. As papal elections are held in the strictest secrecy, with the threat of excommunication for revealing any information as to what occurred, the number of votes cast for Pius XII is speculative as is the story of a confirmation vote. Modern ballots differ from the complicated older ballots, in that the cardinals do not write anything other than the name of the individual for whom they are voting; furthermore, ballots are folded but once and not sealed with wax. This change in procedure has resulted in all the successors of Pius XII being chosen by a process that includes anonymous oaths on the part of the electors, and a cardinal may vote for himself, which was allowed prior to 1621. However, prior to 1621, a cardinal did not take an oath when he cast his ballot, even if that ballot was secret. The cardinals voted before the election whether to use secret paper ballots, to vote verbally, or use the other methods of compromise or acclamation. The option of the body of electors to choose verbal voting was ended in 1621.
^  Pope St. Boniface I.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The Owl, The Cat, And The Investiture Controversy
^  Right of Exclusion.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Unusual Conclaves
^ The practice of the conclave was institutionalised in 1274 at the Second Council of Lyons in the Apostolic Constitution, Ubi Periculum (Where danger...). The provisions were stringent and after five days, only bread, wine, and water would be the food for recalcitrant cardinals.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clave worked and after some years, finally grew to be the common practice, both to protec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electors and to speed up the electoral process. Papal Election Procedure: Incarnate History and Faith in a Higher Good
^ See the article, Toward the conclave #5: a brief history of conclaves, from the Catholic News Service for a discussion of how the conclave evolved.
^ Domus Sanctae Marthae & The New Urns Used in the Election of the Pope from EWTN
^ Cardinal Sodano elected dean of College of Cardinals
^ Some have proposed the election of the pope by a special synod of bishops. This would imitate some of the Eastern-rite churches where metropolitans and patriarchs are elected by synods of bishops. Election by a special synod would be an attractive option, but the method for selecting the synod members would inevitably be controversial. Cardinals and Conclaves, By Thomas J. Reese, S.J., senior fellow at the Woodstock Theological Center, America, November 19, 1994
^ The rules are contained in Universi Dominici Gregis on the vacancy of the apostolic see and the election of the roman pontiff
^ Toward the conclave #1: the office of camerlengo
^ Sede Vacante, from Aquinas publishing
^ For a description of John Paul II's burial see A pope among popes
^  Pope Gregory XII.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See the home page here
^ Homepage for Card. Tomáš Špidlík
^ Veni Creator Spiritus from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 Cardinals Hold Last Meeting Before Conclave to Elect Pope, Voice of America, 16-04-2005
^ Fifteen to 20 days following the death of the pope the voting members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 will begin a conclave to choose Pope John Paul II's successor. They will enter the Sistine Chapel declaring "Extra omnes!" -- Latin for "Everyone else out!" Cardinals Gather to Mourn Pope, Choose Successor, 04.04.05, Newshour
^ If a Cardinal with the right to vote should refuse to enter Vatican City in order to take part in the election, or subsequently, once the election has begun, should refuse to remain in order to discharge his office, without manifest reason of illness attested to under oath by doctors and confirm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electors, the other Cardinals shall proceed freely with the election, without waiting for him or readmitting him. The Election of a New Pope, Malta Media
^ 2 - Secret conclave, from the BBC
^ 3 - Voting rituals, from the BBC series "Choosing a Pope"
^ Thomas J. Resse, SJ; Inside The Vatican: The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Catholic Church; page 99, published 1996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93261-7
^ 5 - New pope announced, Choosing a Pope, BBC
^ For more discussion on contrasts see John L. Allen, Jr. in Pope Hopefuls
[编辑]书目
Baumgartner, F. (2003). Behind Locked Doors: A History of the Papal Elec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Burkle-Young, Francis A. (1999). Passing the Keys: Modern Cardinals, Conclaves, and the Election of the Next Pope. Madison Books: Lanham, Maryland.
"Conclave." (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wling, A. (1908). "Conclave."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ume IV.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Electing the Pope: The Conclave." (2002). Catholic Almanac.
Fanning, W. H. W. (1911). "Papal Elections."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ume XI.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Joyce, G. H. (1911). "Election of the Popes."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ume XII.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National Geographic. (2004). "Inside the Vatican."
Reese, T. J. (1996). "Revolution in Papal Elections." America. (Volume 174, issue 12, p. 4)
Universi Dominici Gregis. (1996).(主的普世羊群中文译本)
Wintle, W. J. (1903). "How the Pope is Elected." The London Magazine, June, 1903.
Scottish Catholic Media Office: Election of a Pope
Pope John Paul II, Apostolic Constitution (199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5%AE%97%E9%80%89%E4%B8%BE

本文链接:教宗选举制度简介,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未知】
下一篇:八论
阅读排行
· 季卫东:社会正义与差别原则——财富与风险分配公平的互惠性思考
· 教宗选举制度简介
· 德沃金:认真地看待权利问题
· 季卫东:论中国的法治方式——社会多元化与权威体系的重构
· 季卫东:论法制的权威
· 季卫东:中国司法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特征
· 系统法学理论框架下的住房保障立法新理念和新思路
· 季卫东: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
· 八论
相关文章
·林庆华《当代西方天主教新自...
·考克斯:美国宪法创制史观的...
·黄克诚:我所知道的庐山会议
·● 史蒂文·列维茨基 ...
·教宗选举制度简介
·罗点点:中南海的权力游戏
·李文:民主选举与社会分裂—...
·李公明:台湾政治转型中的“...
·田雷:通向费城的道路——麦...
·[德]克劳斯.F.勒尔 陈...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 2000 - 2024 公法评论网 版权所有。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