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首页 |公法评论|公法经典|公法专题|公法案例|公法论文|公法文献|资料下载|西语资源|公法史论|公法时评|公法新闻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欢迎访问公法评论网。浏览旧站请进:经典旧站
公法评论网全站搜索: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法经典 文章正文
尹继武:国际关系史中的外交家:理论与实践(评基辛格《大外交》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12-10-23 09:18:00点击:0

Henry A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1994) 

作者:尹继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春/夏季号,第27期,2004年8月出版。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是一位现实主义学者,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学者和政务家。继冷战结束前夕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推出的国际关系史经典著作《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后,基辛格在冷战结束后不久出版了其气势恢宏的Diplomacy (《大外交》)长篇大作。相比而言,笔者认为后者更具哲理涵养和专业色彩,国内也有学者评述《大外交》具有四本书的功效:国际关系史著作;美国外交史著作;政治学理论著作;关于世界格局和秩序的著作。这些评语全面彰显了基辛格在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方面扎实的功底和非凡的成就。 

读罢此书,不禁为作者的哲学思维、历史涵养以及理论洞察力所折服。令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基辛格将理论融于历史阐述之中,二者的结合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而这历史又是外交家的「历史」,基辛格特别注重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主要大国的关键领导人的才能和气质,在对外决策和国际关系进程中的作用。这是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使之有别于传统那种对国际关系史教科书式的枯燥描述。因此,笔者在阅览全书后,以《大外交》的历史素材和研究路径为依托,着重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外交家在国际关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理论之维度 

《大外交》是一部现实主义(realism)的著作,它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来阐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基辛格所推崇的均势政策与战略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尽管基辛格没有像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一样建立一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他主要通过历史经验分析来表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对19世纪欧洲的均势外交进行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均势战略的现代意义,从而一举成名。 

基辛格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人之一,但他的分析方法、研究路径显示出与其它现实主义学者不同之处。传统现实主义的分析范畴中,个体是依附于国家而存在的,因为现实主义主要的分析单位是国家。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的经典著作就定名为《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重点分析国家如何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追求权力,与此相适应的手段为缔结军事和政治联盟,实施均势战略,寻求地缘政治优势等等。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大师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理论架构中,着重关注的是国际权力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重点分析的是国家的行为,而个人只是依附于国家单位的附庸。因此,很多学者表露出对国际关系研究中这种偏执的不满:「国际关系中个人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常见的范畴」。 ([法] 米歇尔·吉拉尔主编,1999:前言,页1) 

通览《大外交》一书,可以发现基辛格却奉行一种与此不同的观念和方法。对于时间跨度近400年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基辛格如何将这几百年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阐述清楚?基辛格运用基本的均势战略理论,重点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外交家的思想和实践进行述评,既全面又重点清晰地对这几百年的国际关系史作纵向阐述和横向规律的总结。在基辛格眼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其实就是一部外交家的历史。 

从理论上他对外交家(领导人)的关键作用做了详尽的描绘和点评。通过对19世纪历史的分析,他最后总结出国家力量的四个基本的要素: 

1. 卓越的政治和战略理解力:要想在大国林立的国际格局中均衡一方,一个国家必须具有卓越的政治和战略理解力,而这又直接取决于领导人的素质和才能。 

2. 国内对特定政策的支持: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具有重要关联,领导人同样影响着国内结构对政治的支持。 

3. 同其它国家的关系:联盟、中立或敌对。基辛格的理论来源于他对19世纪欧洲外交史的分析,这为他的均势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众多的外交家中,他最为推崇的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和梅特涅(Metternich)。他全力塑造了三种均势的模式:以共同价值为中心的「梅特涅」模式,以现实政治为基础的均势有两种模式:消极维持的「不列颠」模式和积极推动的「俾斯麦」模式。 

4. 领导者的声望以及为达到既定目标所应具备的能力:基辛格特别注重个人在国家国际关系中的推动作用。这与他本人作为一个外交家有直接的联系。 

以上四个方面最终可以归结为一点: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家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我们可以推知,国家领导人对一个国家的国家力量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外交家的外交理念、才能、素质以及技巧等,对这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和外交环境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辛格虽然也关注权力的作用,但他的重点并不是在权力资源如何分配上,而是在于突出具体个人在具体的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事件结果的关注。他本人在从政期间所进行的秘密外交和穿梭外交等,就是他自身所持观念和理念的直接反映。 

二 实践之维度 

要综述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以来的三百多年国际关系史,没有一条主线是不可想象的,这样就会给人一盘散沙的感觉。在基辛格笔下,各国主要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外交政策思想成为他分析的重点。 

翻阅本书的目录,就可以对基辛格所着力分析的大外交家略知一二,如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黎塞留(Richelieu)、威廉一世(William )、皮特(Pitt the Younger)、拿破仑三世(Napoleon Ⅲ)与俾斯麦等。其中,他着重对20世纪美国主要总统的外交政策思想、战略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包括对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斯大林(Stalin)、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进行点评。基辛格是一位多面手的学者,他集外交史家、政治家、政治学家和战略家于一身。从这300年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评析中,从他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多重身分的踪影。 

首先这是一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著作,也是外交史的著作。但另一方面,基辛格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的描述,现实主义的思想和富有哲理的历史思考同样彰显出其浓厚的理论色彩和深厚的历史哲学功底。基辛格十分推崇均势外交,这与他从19世纪的欧洲外交中所吸取的理论和实践营养是分不开的。总之,不管是对历史进行叙述,还是对理论与战略的分析,他所依赖的一个重要层次或平台为外交家:主要外交家的战略意识、领导才能、个人特性等等分析。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历史的分析融入于对外交家的理论和对外实践的评述中。可见,外交家在其分析议程中是居于中心地位。 

外交家对国际关系的实践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不同类型和个性、在不同的国际背景之下,主要的国家政治领导人和外交家所发挥的作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推动大大地不同。让我们以历史实例来探窥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1 美国外交政策与威尔逊主义 

在美国从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转向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其中两种关键因素是:美国国力的日渐强大和欧洲秩序的瓦解,其中两个关键人物是:老罗斯福总统和威尔逊总统。尽管两个总统均体认到美国应在国际社会中承担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老罗斯福奉行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理念,而威尔逊总统奉行的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理念。最后的结果是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激发了美国人在国际层面的一种道德热情,抛弃原来的孤立主义政策,卷入世界大战直至形成一种干预主义的政策。而老罗斯福的现实主义理念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2 俾斯麦的个性与德国的道路 

俾斯麦是基辛格所极力推崇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以政治现实为原则,依靠高明的外交手腕平衡西欧各国的利益,最终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目标,完成了德国的民族统一。但俾斯麦的出现必然给德国带来「悲剧」性的后果,因为他在外交上成功获得的成果都是依靠铁血宰相出众的个人能力完成的,然而他并没有设计一种制度来继续他的事业。因此,俾斯麦之后短时期内很难有第二个俾斯麦的出现。俾斯麦之后德国的外交困境,只能靠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发动战争的方式来摆脱。 

3 历史人物的对比 

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是同一时期的外交家,在同样的历史情景和历史任务面前,他们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正如基辛格所做的精辟的总结:拿破仑三世的可悲之处是他的眼高手低;俾斯麦的遗憾之处则是他的能力超出了社会可接受的程度。拿破仑三世留给法国的是策略上的动弹不得,而俾斯麦留给德国的是难以企及的丰功伟业。 

4 苏联兴亡的微观因素 

美国人具有强烈的「天赋使命」道德感,俄罗斯人却也有这种思想和道德上的传统。从俄罗斯向周边地区的扩张,而后19世纪俄罗斯一度在中东欧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再发展到共产国际中俄罗斯所推行的世界革命策略,这些都表明了俄罗斯向外军事扩张、道德输出的传统。正如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早先的分析,如果俄罗斯扩张不成,就会走向分裂。苏联的瓦解一定程度上应验了这种分析路子。 

以上只是笔者所认为《大外交》中有价值的观点的一小部分,如果读者用心去挖掘的话,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方面的教益。外交家是国际关系历史中重要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主导者。毫无夸张地说,现代德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由俾斯麦和希特勒书写的。 

三 方法论之述评与总结 

外交家在基辛格的分析框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大外交》一书中重点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家进行了学理上的点评。这是一种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个体的行为和功能进行分析,来揭示其所代表和影响的国家行为,最后揭示国际关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基辛格是一位忠实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传统分析方法备受他的青睐。他对人物的分析主要依靠的是自己个人的理性思维直觉,考察影响和作用于其分析对象的所有变量,以形成一种总体的感觉。 

传统分析方法受历史学、政治学和地理学以及法学的影响很大。新现实主义大师沃尔兹关注国际权力结构和资源的分配,而基辛格对个体层次的重点考究应该说是对新现实主义客观上的补充。同时,我们可以对基辛格阐述国际关系史的方法论提出一系列的批评,他的分析手法存在很多不完整的地方。首先,他所运用的历史经验是19世纪欧洲均势外交。运用历史经验来说明和指导当今的国际关系实践,这种历史模拟仍需谨慎。我们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变量为国际背景和格局的情况,19世纪与当今的国际社会显然不一样。当今国际社会中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恐怖主义、全球问题等等,基辛格都视而不见,没有考虑他们的作用和影响。事实上,这些因素必然会对国际关系历史产生重要的作用,也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议题。因而有学者批评《大外交》专注于「伟人」和政治家的研究,忽视了推动国际关系的基本力量和趋势,而只是试图成为一本治国历史的「格言集」。 

回首历史,既有英雄造时世的一面,也存在时世造就英雄的事实。如果只考虑个人对历史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层次的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以及历史本身对个人的影响,这就有失偏颇。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基辛格是一位优秀的国际关系大师,在他的分析角度中,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和精致了。在主流理论中,个人并不是一个中心的分析单位,只是依附于国家的行为而存在。其实,在基辛格的分析架构中,对个人行为分析的最终目的仍为揭示国家的行为。但对国际关系历史中的个体外交家进行分析,这是国际关系人性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具有理论上的依据。因为国际关系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是人的历史:人创造了历史,也书写了历史。因而,人所具有的特点,历史中也都具有。这就说明,我们进行国际关系历史研究时,不能仅限于那些抽象的国家和国际结构、制度的分析,对人的研究仍不可少,因为重要的政治领导者和外交家是国际关系历史的直接推动者。 

参考文献 

[法] 米歇尔.吉拉尔主编,郗润昌等译(1999):《幻想与发明:个人回归国际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阎学通、孙学峰(2001):《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Kennedy, Paul (1989),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Vintage Books. 

Morgenthau Hans J (1993),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McGraw-Hill, brief edition & revised by Kenneth W Thompson. 

Waltz, Kenneth N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本文链接:尹继武:国际关系史中的外交家:理论与实践(评基辛格《大外交》,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未知】
阅读排行
· 金观涛:写在《极权主义的起源》成书60年
· 张翔:走出“方法论的杂糅主义”——读耶利内克《主观公法权利体
· 杜志国:尚秉和《焦氏易林》研究质疑
· 陈寅恪:唐代政治制度论稿
·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王学泰:《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等
·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 刘军宁:社会革命,还是宪政革命?
·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课程文献目录
· 田雷:两百年的神话——评《美利坚共和国衰落》
相关文章
·管翰:沃格林的代表理论
·杰克·沙利文:美国外交政策...
·余成峰:系统论宪法学的理论...
·罗成:为身心立命——以李泽...
·吴戬:试论牟宗三历史哲学对...
·宾凯:卢曼法律悖论理论如何...
·翟学伟:儒家式的自我及其实...
·赵汀阳:渔樵与历史哲学
·林庆华《当代西方天主教新自...
·亚历山大·杜金:欧亚地缘政...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 2000 - 2024 公法评论网 版权所有。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