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
与会学者合影
王柯平教授致欢迎辞
9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世界哲学》杂志社、《读书》杂志编辑部和跨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二外求是厅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0多名特邀专家学者及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本次盛会。
上午九时,会议正式开始。会议由杨平博士主持,《读书》杂志副主编李学军女士、《世界哲学》副主编鲁旭东先生、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柯平教授分别致辞。王柯平教授代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向与会学者和学生表示欢迎并致谢,并指出本次会议是2004年“实践美学的反思与展望”会议的继续,并说明研讨会以圆桌讨论的形式就李泽厚先生的学术思想展开自由平等畅所欲言的讨论,他预祝会议取得丰硕成果,开拓思想学术研究的空间。
会议分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李泽厚思想史研究、李泽厚学术思想的方法论意义等三个专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央民族学院赵士林先生强调李泽厚的思想的原创性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认为他在世界哲学视野下推进了美学、中西哲学以及思想史的研究,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发生了显著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教授指出,李泽厚的思想应纳入中国当代思想史,其地位在于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向现代转型的枢纽人物。通过将李泽厚、胡乔木和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契的思想的比较。他认为李泽厚是“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中国的代表人物。尤西林教授同时对李泽厚的“情本体”学说提出了质疑——制造和实用工具、制造和使用符号这种人性规定如何解释情感的产生和审美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碧辉研究员回应质疑,指出李泽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家孝亲思想融合起来,提出了“情本体”学说,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按照西方哲学的逻辑来理解与说明,她进一步展开说,“自然人化”包括外在和内在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人文化的成果就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而这一结构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北京语言大学韩德民教授说,李泽厚强调“实用理性”,但不能单从逻辑上而要从感受层面去理解,相反这一学说乃是逻辑与感受交织而建立起来的体系,而20世纪现代美学思潮重视个人的体验,凸显了“情本体”,情本体和工具本体的统一是建立在实用理性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章启群教授首先肯定了李泽厚的学术地位,同时介绍了与李先生相联系的北大哲学系的美学研究传统和北大哲学系的学科建设,包括中国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将李泽厚同宗白华、朱光潜、邓以蜇等中国20世纪美学开拓者进行比较,并断言中国当代美学还处于起点、积淀和涵养阶段,美学可谓任重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悦笛博士从哲学角度看李泽厚的美学,称他是“中国的杜威”,他的思想同杜威在经验、社会、实践操作和符号四个方面观点接近,但在制造工具、积淀说和物自体三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南开大学薛富兴教授指出,“情本体”也许是李泽厚思想中表述得最到位的理论原理,其内涵丰富,可以引申出许多极有价值的命题。他推断说,如果把李泽厚作为职业哲学家来看,他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必须坚持工具本体;但如果作为思想家,他应该更重视情本体,而这就是隐含在李泽厚思想中的深层趋向。他还进一步指出,李泽厚先生的主体哲学极具前瞻性,开辟了中国哲学“心性学”的维度,成为中华民族第三次文化自觉——精神自觉的典型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邢煦寰研究员指出,实践美学已经建构了一个自发展自完善本体和主元突出而又多元开放的理论体系,李泽厚及其美学堪称这一体系的主将和代表,他不是把众多思想理论简单拼贴,而是广纳深收容纳为新的原创美学思想。北京大学阎国忠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聂振斌教授做上午时段的最后发言,他们对李泽厚的著作进行了评论,探讨了文化心理建设问题,肯定了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对当代中国美学的意义;同时他们就李泽厚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本体问题、积淀问题、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展开了辩论,并对但对李泽厚理论的某些局限性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比如认为李泽厚用了太多的“本体”,还建议李泽厚自己应当对各个本体做出解释。聂振斌研究员特别指出,李泽厚的思想史贡献远超于对美学的贡献,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吸收了西方的各种思想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王柯平教授在总结上午的讨论时,高度肯定了李泽厚思想的原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下午时段的讨论集中于李泽厚的思想史与方法,张志扬和赵汀阳主持了两场讨论,与会学者深入谈论了李泽厚的思想史研究的价值与方法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研究员对李泽厚 “美学是第一哲学”的观点持质疑态度。他认为,伦理学才可以是第一哲学,逻辑学可以是第一哲学,美学从来就没有成为第一哲学,只有当历史终结进入“后历史时代”,美学才有可能成为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显然是一个理论的乌托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从李泽厚的思想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出发,指出他的思想史叙述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他紧扣文化心理结构为人文化成和创造转换而努力,预示着从西学中取到以中化西的超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杨平博士深刻评析了李泽厚的“以审美代宗教”命题,指出最高的审美境界是一种伦理化的境界,审美境界与“以美储善”是统一的两个方面。杨平还提出了李泽厚的思想同康德和马克思的关系、李泽厚的思想的冲突、李泽厚的原创性的起点、原创概念的不确定性以及理解李泽厚的理论逻辑起点等问题。刘悦笛谈了启蒙与救亡的变奏,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主题之一,一方面依赖于从严复、邹容到陈天华这些历史当事人的创造,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李泽厚、舒衡哲和史华兹这些历史阐释者之阐发而得出。认为国家富强与个人自由要得以协调一致并相互补充,这正是当代中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所必需的。聂振斌则认为,李泽厚在实质上较好地应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美学问题,展开美学和思想史研究,他结合自己同李泽厚个人交往的经验指出李泽厚是一位爱国学者不仅具有深切的现实关怀,而且还不遗余力地批判保守僵化思想。王柯平教授指出,李泽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极少数有意创设个人思想结构的思想家之一,他所画出的“世界图像”在表述方式上是“简化的和易领悟的”,是半景式的,其描绘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诗性的和富有启发意义的。他描述了这幅“世界图像”的基本图景:基于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天地国亲师”与自由境界的西体中用图景;基于有用性、伦理性 、情理性与历史意识的实用理性图景;基于以度立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于艺术积淀的实践美学图景。海南大学张志阳教授认为,李泽厚先生是真诚相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李先生提出的“西体中用”事实上为马克思主义儒家化起到了“正名”的作用,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第一个成果。清华大学汪晖教授认为,李泽厚的独特贡献是赋予思想史独特的精神,激活了思想领域,他通过对历史的追问回答当代的问题,哲学、美学都是他借以质疑的工具,其思考方式与20世纪中国历史及其命运紧密相连,在面对西方时李泽厚对中国文化的某种信心发自知识分子的本能。章启群将李泽厚与阿伯拉尔相提并论,称他们为思想史上暗淡时期寥落的孤星,他们的命运更富悲剧色彩,而他们的思想和命运呈现出一个文化的思想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凌斌博士则从法律的角度谈了李泽厚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中国当代的司法过程就是一个美学过程,以情化理,理由情生,实际上就是以情本体为规律做事,这体现了李泽厚思想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所具有的普世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受大会委托做会议总结,他高度肯定李泽厚的学术地位及其在学术上的开拓意义,同时高度肯定和积极回应了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的学术成果与精彩见解,并相信这次会议会对美学与思想史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同声相应,以文会友。经过一天三场紧张而又融洽的学术探讨,与会学者倾力奉献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李泽厚的思想为个案却又不限于李泽厚的思想学术本身,而是广泛深入探讨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中国文化精神及其现代命运、哲学与人生意义等重大的学术问题,而将拓宽美学和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深化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精神,从而为当前的学术研究注入思想要素,推进美学和思想史的探讨,增益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本文链接: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