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自由市场环境主义:环境管理新思路  

        庄贵阳  

 
读《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策略》

  自由市场环境主义(Free Market Environmentalism)是将自由市场和环境保护两个看似矛盾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以市场途径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新思路(有别于在环保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
  由泰瑞.安德森和唐纳德.利尔所著,台湾学者肖代基翻译,改革出版社出版的大陆中文版《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策略》一书,对自由市场环境主义的理论、发展过程以及实际运用作了详细的介绍和深入浅出的分析。
  自由市场环境主义的核心是一种完善界定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强调市场过程能够决定资源的最优使用量,政府严格执法对保障产权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产权得到良好界定、执行并能转让,才能使天性利己的个人对我们这个资源匮乏的世界做出权衡取舍。因此,对于自由市场环境主义来说、要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充分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关键在于确立界定清晰又可以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如果产权不清或得不到有力保障,缺乏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利益刺激,常会出现过度开发资源的现象。无论产权是由个人、公司、非赢利的环保组织所有,还是由公共团体所有,如果出现决策不当,产权拥有者的财富就会造成损失。
  产权和经济激励具有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效率潜力,但市场失效和分配不公可能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恶化,构成对环境保护的阻力。一般而言,市场失效的原因在于私人决策者不考虑全部的社会成本和效益,所有的买卖各方不能平等地获得信息,以及价格扭曲和产量垄断。从本质上看,市场失效的原因是外部性的存在。通过产权的明确界定可以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而对于人人享有却又都无责任的共享资源,各方对资源的利用只能是一个相克的零和博弈,其中的双方相互对抗,以至于瓦解了社会结构。自由市场环境主义依靠参与竞赛的所有者之间自愿交换产权来促进合作与理解。简而言之,自由市场环境主义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将高涨的环保意识引导到一个各方皆赢的解决方案里,它既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又可以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
  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不仅来源于市场失灵所形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政府的决策失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者认为,政府各种计划结果的不佳,主要是制度问题。政府机构官员的动机,通常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忽略其社会成本和效益。
  公有环境资源管理的最大问题也在于资源的公有财产权制度,因其所有者和管理者是不同的人,造成利益与成本分由不同的人承受,权责不一,从而造成资源耗竭与环境恶化。制约产权和资源分配的社会制度、法律、习惯等都无时不在演进之中,公共选择的误导常会导致政府决策失误。
  作者认为,运用自由市场环境主义去考察土地、水、海洋、垃圾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明显的优点。美国西部土地权和水权的演进,具体说明了通过建立产权、解决资源匮乏的方式。例如对资源有限的水资源,自由市场环境主义认为水的市场制度必须界定明确的水权,而且水权可以执行并能够转让。
  界定清晰并严格执行水权,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确保水权的所有者获得水的各种效益。水权能够自由转让,用水者必然会仔细评估水的全部成本,包括其它用途的价值。如果一种用途的价值高于另外一种,所有者就可以出售或出租自己的水权,重新配置水资源。
  自由市场环境主义对于我们思考和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非常有借鉴意义。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水资源供需的严重失衡,其实质问题是水资源产权分配问题。至今黄河水分配方案只停留在平水年全年的用水量的分配上,没有一个不同水情年和年内不同时期的分水办法,再加上缺乏严格有力的监督控制措施,致使分水方案流于形式。更令人忧心的是,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此,专家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确定科学合理�"防断流量",尽快完善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相应的黄河水资源产权制度。为使产权不受侵犯,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够转让,国家就要切实加强用水监管,进一步加强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力量,完善职能。在黄河水资源市场制度条件下,对黄河水这种稀缺性资源,沿岸各省必然会对各种使用方案进行权衡取舍,选出最优方案。
  同时会多渠道筹资,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防止黄河水污染,进一步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加强流域的生态管理。
  在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由市场环境主义这种环境管理思路,充分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值得我们结合中国经济转型各个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政府权限的赋予和限定及市场运行的保障和规范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转自:中国环境报                                 

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版权所有:中评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