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周易》是古代經邦濟世的寶貴經典著作
 唐明邦

漢代以來,《易經》就被列入“五經”,這對古代政治思想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歷代明君賢相、志士仁人無不認真研讀,從中汲取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經濟、提高道德水平的原理原則。

《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只有幾千字,傳說是周文王所作,《易傳》有兩萬多字,傳說是孔子寫成的。實際上經與傳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親自寫成的,它代表了上古賢哲的社會政治思想,其中包含著民主性的精華,對後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啟發。《周易》十分強調國家的統一,反對分散割據。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幾千年來保持一統山河,各民族團結和睦。《周易》提倡“萬國咸寧”,中國從來主張天下一家,同鄰邦友好相處。《周易》主張發展農業,安定人民生活;國家要節約開支,“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發展手工業,使物產豐富,方便群眾,“備物致用,立成器,為天下利”;還要發展商業,促成物資交流,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日中為市,致天下為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有濃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時時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離散,無安土之心,社會就不會穩定。它教導歷代仁人志士“與民同患”,深體民瘼,洞察時艱,把人民的憂患放在心頭。《周易》也注重法治,主張“明罰敕法”,就是法令要公開,使人人明白;執法要公平,賞罰分明,“刑罰清而民服”。不縱容違法者,不枉罰無辜,一切法令制度貫徹“遏惡揚善”的原則。中華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歷史發展的危急時刻,總有仁人志士奮起進行政治經濟革新運動,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開,《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張,“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應乎人。這“革命”二字固然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概念有本質區別,但它主張“革命”事業,必須“順乎天而應乎人”,即符合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是可取的。《周易》告誡人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引起變化,變化了就會暢通、暢通才能持久。過時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要及時修改,“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當去掉的就去掉,當實行的就實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周易》教育後代人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滿足現狀,存和平麻痺思想︰“君子安而不思危,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提出的許多主張,都是從統一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經濟的政治目的出發的。不少原理原則對今天仍有一定借鑒意義。

(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