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基督教可以从后现代学到甚么?

■曾庆豹

后现代思想旨在「反对现代」,即反对那些左右着我们根深蒂固的「现代」思维方式,包括理性、主体、进步、体系、结构等观念;一言以蔽之,任何视为「理所当然」、「不变的事实」都予于批判。总之,批判的思考仍是后现代的标志,尤其是对于那些现代思考得不彻底的部分,均成为了后现代批判的部分。

  基督教可以从中学习到两件事:一是借由后现代的批判,深入的检讨我们信仰中受到现代思维方式影响的部分,这些思维方式很可能是与基督教信仰冲突的,这种方式叫着「清理门户」;另一是借由后现代的发现,深化我们对基督教信仰更新的理解,这些理解的部分并不是将后现代的论点照单全收,而是吸收可以丰富信仰体验、又可找到基督教神学适切性的后现代遗产,这种方式叫着「更新变化」。

  神学方面:后现代反对系统化思考,系统化是科学理性的产物,是希腊哲学的延伸。后现代神学认为,理性成了一个新型的上帝,发号司令,指挥人用「一种」的(科学理性)方式去信仰上帝,并将这种方式视为「普遍」(Universal)和「必然」(Necessary),而普遍和必然的有效性是系于人的能力和发现,而不是根据启示。后现代神学接受存在所谓「普遍」和「必然」,但并不是我们认知的部分;应该是信仰的部分,对信仰而言,系统化的神学代表着一种「理性说服」人去信仰的方式,很大部分的架构是以自然神学为根据的。关于这一点,正是巴特神学所致力批判的。

  圣经方面:后现代对圣经研究的影响,主要是来自诠释学的发现。诠释学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分析方式,尤其是阅读行为的部分;一方面,它打破了我们对真理的独占(认知),另一方面,丰富我们对真理的理解(分享)。

  后现代诠释学的挑战主要有:

  一、拋置了「作者中心」(「作者中心」事实上是一种遮掩了的「读者中心」,即强调「某个读者所读到的作者」的看法),注意到读者的作用,但绝对不是变成「读者中心」,变成读者无限制的解读;这意味着说,真理不在作者那里,也不在读者这里,而是一个不断「互动」的结果,表示对真理开放。

  二、文本的存在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不稳定」的要素,包括文字的变迁、社会意识形态、作者与读者的潜意识、圣灵的工作和更新等等;换言之,不存在着「唯一的理解」,不稳定迫使我们必须不断的接受对原有理解的挑战和修正,但又不落入某种无政府主义的状态,而是更清醒的意识到「甚么左右了我们对真理的理解」,「甚么又是基督徒应该去服事(诠释)的对象」。

  三、反对迷信「(实证主义)方法」,认为「方法」很大的程度是阻碍真理向人说话的死敌;相信方法接近真理,不是真的信仰真理,而是信仰「被方法决定的真理」,使「真理变成了方法的产物」,于是,不在方法可以操作范围的,就被拒于理解的可能性之外,方法成了一种独断论(Dogmatism);到底是真理决定我们对方法的使用,还是方法决定着真理按方法所要求的面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