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近交远攻--当代国际对抗中的反战国特征
xianyan
世纪沙龙
许多人称今天为\"新战国时代\",其实,大规模的战争离我们已很久远.没有列强之间的兵戎相见,小打小闹,谈不上什么\"战国时代\".

使我们时代迥异于战国的原因很多,其要大概有二:一,核威慑;二,攻城掠地的战争赢利方式,在今天已成为不可能.

近代以来,国家主权 领土完整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渐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近百年来,以战争方式将别国领土成功据为己有的武功盛绩已近绝迹,原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奋起,倒是随处可见.尽管近年有\"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但国际干涉每每止于抨击 惩罚,最多也只是扶植分裂或割据势力,不可能趁机将对方城池纳入自我版图.今天,利益争夺的主战场已转移到经济领域,战争手段退居其次.商战是超越疆界的,掠夺财富 资源,不再须要攻城掠地.战争,只是威慑力量,是一种辅助手段.这个时代最贴切的标签或许是:经济战国时代.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通讯和交通手段的进步,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对于大国而言,无论是军事还是非军事的攻击手段,都可以做到无远弗至.因此,种种因素下,\"近交远攻\"就成为国际战略的基本选择.

冷战时东西集团的对峙,就是近交远攻的典型态势.冷战后,此一基本战略模式和格局仍未改变,这是新技术条件下,地缘政治衍生的新法则.

这一法则具体到中国,就是要尽力改善和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缓冲来自美国的压力.在周边国家中,最重要的又是与俄 印 日三国的关系.

中俄关系,在今天已走到顶点.任何一方,都不会冒险孤注一掷,再向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既有所不愿,又有所不能.

中印之间积怨甚深,且彼此自视为地区老大,地缘政治冲突难以调和;而且,双方利益的互补性不强,冲突处不少,客观存在着几个容易引发对抗的摩擦点.彼此能够表面维持一团和气,不再旧仇添新恨,已属不易,难以想象什么时候能够尽释前嫌,笑泯恩仇.

中日之间也积怨甚深,但日本受制于和平宪法和国际环境,政治上权力意志尚不充实,有点内虚.无疑,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但经济影响力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因此,在地缘政治上,中日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同时,中日经济互补性强,现实的利益往往可搁置创痛,愈合历史伤口.

上世纪下半纪,因缘凑合下,中日已有长期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但最近几年,历史的创痛在现实的阴晦中回潮,中日摩擦开始增多.国与国间关系的起伏波动,是很正常的.新的世纪,两国能不能暂弃前嫌,携手向前看,维持一种稳定合作的关系,这既关乎中国外交战略的成败,又关乎中国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空间,将极大考验中国领导人的勇气和智慧.

当然,中日关系不是中国政府单方面的事,既要看双方国内的境况,又要看国际形势怎么变化.

中国目前的国际型态是:块头大,内劲不足,正在刻苦练功,周围很多国家都感受到它潜在的威胁.这正是一个国家最尴尬的时期:如果你已经足够强大,旁人在感到威胁的同时,可以将你作为依靠;如果你无望强大,旁人也不会对你刻意提防;象中国现在这样,给别人的则只有威胁,没有依靠.

一方面因为自身不够强大;另一方面因为历史 国情 意识形态等等原因决定了中国现在不可能被纳入西方阵营,于是中国的外交路线就只有踩着美国战略的缝隙和死角走:凡是被美国疏忽或疏远的国家,我们则倾力结纳,引为奥援.这一点在国际国内都很遭人误解 非议,其实,这只是迫于无奈的现实选择:明显的道理是,凡与美国交好的国家,任你中国在交往中再怎么尽心尽力,它们也必然还是会重美轻中.嫌贫爱富 欺软怕硬,同样是国际关系的通则.千辛万苦可能都抵不过人家吹一下口哨,伸一下指头--这些国家怎么可能在国际对抗中充作我方筹码?当然,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多重的,中国可以有更为灵活的战略战术.

毫无疑问,除俄 蒙 朝 巴等少数几国外,大多数周边国家都将美国视作它们抗衡中国潜在威胁的依托.中国打破此一困局的主要法宝是: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巨大潜在市场.毕竟,不管对于哪个国家而言,吃饭都是首要的.可见,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经济增长的魔力都已成为政府的主要符咒.

对于东南亚诸国,政府更冀望籍由经济的合作与融合,最终实现某种政治的联合.这种新思维,实际上只是又在尝试国内革命由经济而政治的老路.但这一次可能会遭遇两大瓶颈:一方面,东亚各国并不具备西欧各国的政治认同和归宿共识,存有的可能只是历史上对于中华帝国的恐惧;另一方面,以目前国内的情势,\"高速增长\"的面子,还能撑多久?

形势无法令人乐观.当然,历史可能有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