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杨振宁与北大学子分享治学经验

 

最重要的,看你是否感兴趣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尽管不是第一次回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迈进北京大学的校门时,依然受到同学们热情的包围。今天,以《我的读书与教学经验》为题,杨先生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成长与治学的喜悦和经验。

 

  从事科普和科学史写作非常重要

 

  短短一个半小时讲座,杨振宁一开始就不惜用20多分钟的时间,讲述今年诺贝尔物理奖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发展历史。他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科普和科学史。

 

  他以自己为例,上个世纪30年代,他在北京的一所中学学习时,非常喜欢看一本叫作《中学生》的杂志。其中一位姓刘的先生写了许多文章,从这里,杨先生第一次知道关于排列组合的知识。念理工的人都知道,排列组合与对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57年,杨先生与李政道先生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获奖原因就是发现对称不守恒定律。

 

  杨振宁认为,一个人会写文章,可以把近代科学发展用浅易的语言介绍给大中小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国外有这方面的专业,他建议,也许中国的大学也应该设置这个专业。如果有人对此感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投入的事业。

 

  选择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应用

 

  如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年轻人来说,应用专业和挣钱的吸引力,都比较大。

 

  杨振宁表示自己不反对这种选择。事实上,他觉得,以后三五十年的科技发展中,技术的比重会大于科学。原因很简单,科学原理的发展开辟了技术应用的广阔天地,现在技术的比重已经高于科学。不是说科学不重要,量子力学最开始与技术无关。如果没有科学原理的发展,也就没有技术的发展。

 

  杨振宁认为,对研究人员来说,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吸引力,年轻人可以视自己的兴趣而定。

 

  出国回国都要看具体情况

 

  是否鼓励年轻人出国是个复杂的问题,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答案。杨振宁认为,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大学教育,比如北大、清华,他们的条件不但不比外国最好的学校差,有的方面甚至强于国外最好的学校。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中国重点高校研究工作的环境可能比国外一流学校差一些,但要好于二三流的学校。如果一个学生拿到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杨振宁赞成学生出去,因为机会多于国内。从长远来讲,最好的学生到最好的学校,会有大发展,这是明智的。

 

  至于回国问题,杨振宁认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背景、想法、专业和国内条件作出决定。他以华罗庚和陈省身两位数学大师为例,前者回到国内,创造数学派系,培养许多学生;后者在美国建立整体微分几何。杨振宁强调:不同道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对民族前途有不同的贡献。

 

  中美教育方式各有利弊

 

  中美的学生特点对比很鲜明。杨振宁说,美国教育政策重视启发,中国则重视按部就班的学习。当年他到芝加哥大学学习,一两个礼拜就体会到这种不同。中国的方式有很大好处,一层层地学过来,根基比较稳固。美国的学生浮在上面的知识很多,漏洞也很大。一起上课,一测验,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棒得多。但也有坏处。中国学生胆子小,最重要的知识来自书本,不敢跳跃。杨振宁认为,很难说谁好谁坏。对多数学生来说,中国的方式比较好,但对非常聪明的年轻人来说,美国的方式很好。总之,要视不同人的情况而定。

 

  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并不弱

 

  国外对中国学生有个深刻印象:中国人适合做学问,不适合做实验。杨振宁认为,那是因为中国学生在国内很少有动手的经验。而美国的孩子从小就玩各种零件。到今天,中国学生这种动手机会依然不多。

 

  杨先生说,其实美国国家科学院2000多名院士中,有20多名中国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事实验研究的。丁肇中原来学的是理论物理,后来改做实验,也非常出色。他说,给中国学生良好的条件,也许他们更会动手。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