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我听杨小凯教授谈:「如何了解大陆经济」

曲祉宁

旁听了杨小凯老师整套的组织理论的课程, 在他回澳洲之前的当天上午, 参加了他在政治系大陆论坛的系列讲座谈: 「如何了解大陆经济」。 大陆论坛邀请了一位来自大陆, 而且在国际上极为出色的经济学家讨论大陆问题, 所提出的高论当然是见前人所未见, 叙事说理让人极为佩服。 特别是在听完他整套的课程之後, 这场讲演等於以他的理论运用在一个真实的问题上, 更觉得他的理论和想法的深具解释能力。 以下将他的新个体经济学理论, 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本质的认识及改革, 分三个部份讨论之。


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现代分析框架

传统经济学, 或被大家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Neoclassical Economics) 理论, 主要来自马歇尔。 研究的问题集中在给定外在条件, 如制度、 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 这样的理论, 在杨小凯看来, 不能解释制度或组织演变的故事, 即使在这样的框架里有成长理论、 组织理论。 杨小凯以为, 之所以如此, 源自其以边际分析法为中心的架构, 使它不能和这些为解释真实现象的理论处於相容的地位, 特别是专业化与分工选择的问题。 杨小凯请大家回过头来重新想想亚当史密斯在原富论里讨论的成长与发展问题。 史密斯对经济发展的看法是: 经济的成长与进步来自於分工与专业化。 越能提高分工水平, 经济社会就越进步。 杨小凯认为, 在进步的过程中, 交易成本扮演著关键的角色。 经济体系里的个体, 愈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就愈能从以自给自足为单位的经济体系, 走向经由市场交易而达成的较高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的社会。 也就是说, 越是进步的社会, 其分工的水平与专业化的程度就愈高, 而交易费用也愈低。 但是经济社会也不能无限的朝分工或专业化进展, 因为分工和专业化造成两种两难 (trade-off) 的问题。 首先, 虽然分工和专业化带来了质精量多的各式各样商品, 然而当分工愈精细, 交易成本也愈高; 而交易费用的升高, 间接使得市场交易渐不可行。 其次, 分工越高, 专业化越深的结果, 将使商品的生产链条加长。 原来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商品, 现在由於分工与专业化的结果, 从原料到成品, 都依赖著相当长的生产链条。 然而越长的生产链条, 生产的可靠性 (reliability) 越低。 这种因为分工带来的风险, 是自给自足与分工之间的第二个两难问题。 杨小凯的贡献在於把亚当史密斯的想法数学化, 并且避免了新古典经济学只由边际分析法求得内解(interior solution)的弊病, 交互利用解角点解 (corner solution) 与边际分析法两种数学工具, 重新刻划了组织与成长的选择问题, 因而为制度与制度的演进提供了一个严谨而深具解释能力的说明。 这种新的分析方法, 被他称作「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现代分析框架」(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s)。

简言之, 杨小凯的分析方法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 利用市场之手, 使资源做有效的分配。 而理性的经济人, 会运用私有财产寻求最适组织: 比较自给自足与分工专业化, 进而选择不同的商业化程度与最适经济分层结构等问题。 特别提醒一点, 私有财产和市场运作的效率, 决定了经济社会的成就(performace)。 而制度是决定私有财产与市场功能的最关键的因素, 市场因不同的制度造就出不同的组织, 因而有了不同的经济表现。 用杨小凯自己的话来说明以上三者之间的关联是: 制度决定组织, 组织决定生产力。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几个特徵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以中央计画为主体的经济体系, 一切经济活动均以中央的计画与命令为准。 私人的经济活动, 在可能的范围内, 尽量取消。 所有在自由市场里作为传递讯息或引导资源流动的机制, 都被人为的计画与协调取代。 过去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共产政权是这种经济制度的代表。

杨小凯认为, 这样的经济社会, 有以下几点特徵。 第一, 他们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 取得若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数十或数百年才能达成的经济成就。 三十年代的苏联与五十年代的中国大陆, 都在短时间内创造了高度的专业化与分工水平, 而且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成果, 特别是高度的工业化成绩。 第二, 这种以中央计画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在结构与分层上, 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 他有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同的三角形分层结构, 它有相当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 他也有与资本主义相仿的长生产链条。 无论在投入产出、 高储蓄率、 分工的方式、 或是交换的网路各方面, 都和资本主义社会相类似。 只是所有的这一切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同的是, 它们都被中央机关控制掌握著。 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成就, 是由拥有自利动机的私有财产持有者透过市场的交易与协调所达成, 这是第三个特徵。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 为什么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 能在短期内获得如此不凡的经济成就? 杨小凯的解释是 --- 模仿。 社会主义者模仿了先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徵, 用人为的方法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成果, 以跳跃的方式直接采用资本主义社会有效的管理与生产模式, 而不必像那些内生发展的先进资本主义社会, 走过缓慢的自我摸索过程。 然而这种人为的经济改革却是以强迫甚至暴力的方式进行的。 为了便於计画的执行, 达成计画的目标, 就必须取得执行计画应有资源, 清除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障碍, 而消灭与掠夺私有财产是达成此目标的最优战略。 所以,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我们看不到私有企业, 一切经济, 由上而下, 都由中央主导。 海耶克 (F. A. Hayek) 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就乃寄生於资本主义之上, 杨小凯完全同意这种说法, 并一再请大家别忘了人的「模仿」能力, 否则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可观的经济成就, 是无法用其它理论解释的。 这是第四个特徵。

然而, 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就使私有财产消失, 因而破坏了组织与制度创新的机制。 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与创新的能力上, 远不如资本主义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五个特徵。 也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应变能力差, 所以社会的流动性低, 城市化水平不如资本主义社会发达, 他不像自发性资本主义社会能快速的因应环境的变化, 使资源充份利用。 这是第六个特徵。 此外, 社会主义制度由於模仿西方的生产特徵, 特别是公司里的内部结构, 因而造就了一个下层环环相扣的制衡机制。 特别是在资源的使用上, 往往下层结构里的个人无法利用其职权贪污。 但上层结构里的大老板, 却缺乏有效的制衡, 如果上层的决策错误, 将导致严重的後果。 这是第七个特徵。

 

 


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

在解释了杨小凯的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几个特徵做说明之後, 以下就有较充份的背景讨论中国的经济改革。 从杨小凯的理论来看, 制度是决定经济成就的最重要因素。 虽然中国大陆过去的经济情况, 除了五十年代外, 和前一节说明的不太相同。 但是集体制度的影响, 在中国大陆的经济社会中, 仍然很大。 所以我们可以从前一节讨论的七个特徵, 至少看到中国大陆经济表现的七个面相。

中国大陆经济演变的历程可以分成底下几个阶段:

首先, 大陆於五十年代, 在苏联的支持下, 透过计划经济, 在相当短的时间内, 发展出高度分工水平与专业化的工业化成就。 这种发展方式与三十年代的苏联相同, 一切经济计画由中央操作施行。 然而到五十年代末, 中苏交恶, 大陆以中央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就终止了。

大跃进时期。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领导人决策错误的期间。 由於上层结构缺乏制衡, 使得毛泽东作出严重的错误决策, 导致严重的饥荒与经济衰退。

从一九六六年起的文革, 相对於五十年代的走向中央计划经济, 与後来邓小平的经济改革, 是另一个重要的阶段。 由於高度分工的结果之一是长生产链条, 而社会主义计画经济下的长生产链条由中央掌控, 经济体制内创造与发展的机能全盘消失, 一旦经济改革将中央协调机制破坏, 则分工网路就会瘫痪, 而且完全瘫痪。 杨小凯认为文革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沈重的破坏, 它歪打正著的瘫痪了计划经济。 所以, 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渐进式的, 而苏联是震汤式的, 杨小凯不以为然。 他认为中国的震汤在文革。 而且社会主义制度的破坏其实不震汤是不行的。 因为分工组织是由计划经济建立起来, 因此改革要将组织与协调机制切开很难, 若是硬切的後果就是瘫痪。 过去中国在文革时的瘫痪与今天苏联的瘫痪具有相同的意义。

自一九七八年起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迄今。 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中央控制下的改革, 从价格调节到放开价格到调整所有制结构。

这可以分成三个小阶段: 第一: 实验市场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上这是兰格的想法: 政府控制价格, 学习市场机制。 供不应求升价, 供过於求降价, 与它配套的是放权让利。 然而虽然放权让利, 但因投资决策与经营管理没有关系, 使得改革并不成功。 虽然如此, 这段期间也有一些进展, 它间接的使某些商品价格被放开, 创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交易并存的二元经济。

第二, 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 要放开价格: 这是赵紫阳与邓小平说的「闯物价关」。 然而因为所有权没有解决, 原来隐形的垄断利益, 变成了公开的垄断利益, 如此造成物价的大幅上涨, 引起百姓的不满, 间接触成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发生。

第三个小阶段是在八八年, 赵紫阳发现物价的开放无法达成改革目的, 遂接受国际货币基金会的建议, 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 搞股份制。 希望经由产权的清楚定义使得价格改革能够成功。 然而因为仍坚持产权的国有, 致使所有权的问题无法真正解决, 经济问题反而越来越多。 最後还是无法阻挡六四的发生。

综合而论, 这个六四之前的大阶段改革, 目标是向市场走, 但手段是反市场的。 中央操作了一切改革的发展: 方法是集中的, 而改革的目标是分散的。 六四以後, 邓小平为了权力操纵的关系, 希望维持一个弱的中央政府, 造成了另两个改革阶段。

第二阶段: 制度改革分散化(或中国式的财政联邦主义)。 由於中央的权力被缩减, 改革没有人计画, 地方的权责提高, 导致各省自己搞一套。 六四以後, 当时听中央的省份与当时不听中央模仿香港的省份, 在後来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成就。 而落後的省份, 如四川、 海南, 为了追上其他省份的发展, 搞私有企业, 特区, 保护私人企业, 使得省与省之间发生了制度(改革)上的竞争。 从杨小凯的学说里看, 制度改革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由於好的制度被创造出来, 将使有创造力的经济组织出现, 生产力也就真正能够提高。 然而, 这种改革的缺点造成了如市场机制下的市场区隔问题: 如市场被分割, 创业权与领土管辖权不能分开等。

第三阶段: 模仿西方的法律制度。 人大的立法人员请了一些学者, 模仿制定了与西方相同的法律制度, 按照西方的标准行事。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仍有不适应中共国有经济制度的地方, 使得执行发生问题。 如何由当前的经济现实过度到真正的西方制度, 也是经济改革的成功在制度面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Footnotes
...
我听杨小凯教授谈:「如何了解大陆经济」 1

作者曲祉宁为台大经研所硕士班研究生。 本文为 1995 年 2 月 25 日应周慧君之请, 为台湾大学政治系中国大陆研究教学通讯, 所作之杨小凯教授於当日上午十时之演讲记录。 本文并於五月份刊於该通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