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峰文集 |
当前位置 :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范亚峰文集
- 范亚峰:内圣归内圣,外王归外王――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初论
-
原载《原道》第七辑。
一、 中国宪政问题与内圣外王问题
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已然成为历史。沉思百年中国行宪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与奋争,当有益于未来的再造与复兴、昌盛与辉煌。
&...
- 作者:发表于:2008-11-28 07:47:08 点击:891 评论: 查阅全文...
- 范亚峰、秋风、陈永苗等:改革与宪政——中道论坛之五
- (2006年4月10日于北京)
范亚峰:今天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改革与宪政的关系。先请永苗简单说说你最近的想法。
陈永苗:超越改革,开启一个伟大的民权时代
我写这篇文章大致的背景大家都知道——站在时代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包括我们老一...
- 作者:发表于:2008-11-19 14:13:17 点击:442 评论: 查阅全文...
- 范亚峰:维权政治与宗教自由——民权论之九
- 维权运动自2000年以来酝酿,至2003年蔚然成风,06年以来已处于迅速扩展的社会化阶段。维权运动内部存在巨大的复杂性,维权运动充满张力的实践力量结构和理论结构使其可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偶然性变化。维权运动既是左,也是右;既是上层,也是下层;既是体制内,也是...
- 作者:发表于:2008-11-19 12:49:02 点击:323 评论: 查阅全文...
- 范亚峰:公民维权运动初论——民权论之一
-
范亚峰
原载中评网
本文试图运用作者提出的程序理性的社会理论分析公民维权行动,实现对于作为社会现象的维权的理论反思。通过对维权的规范分析、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学说分析,本文认为公民维权有助于形成中国民主宪政的多中...
- 作者:发表于:2008-11-19 12:48:05 点击:306 评论: 查阅全文...
- 范亚峰:以维权促进社会转型
-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困难,范亚峰初中毕业没有走升高中、考大学的通衢,而不得不先入中等师范学校,工作一年后才上大学。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宪法学专业研究生。在北京教育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二○○○年,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攻读宪法学博士学位。二○○三...
- 作者:李卫平发表于:2008-11-15 21:01:55 点击:551 评论: 查阅全文...
- 范亚峰:公民维权与社会整合——民权论之二十八
- 和《公民维权与选举权利》1一文不同,本文运用程序理性的社会理论,分析当代中国政体,探讨其转型路径和公民维权运动的关系,认为公民维权运动有助于中国社会的整合,有可能以契约模式包容民族整合与文化整合中的多样性。
一、公民维权与社会转型
(一)...
- 作者:发表于:2008-11-12 21:05:41 点击:275 评论: 查阅全文...
- 范亚峰等:中道初论--探索中国问题解决的新道路
- 主讲人:范亚峰
评议人:秋风 杨继绳 胡星斗
(天则经济研究所2006年9月15日)
张曙光:今天是天则所两礼拜一次的演讲的第319次。今天请亚峰来做主讲,他的题目是中道初论。
范亚峰:很感谢能来天则所做演讲。对我而言,到天则所做演讲代表着一...
- 作者:发表于:2008-11-12 21:03:43 点击:282 评论: 查阅全文...
- 范亚峰:流奶与蜜之地
- 经文:出埃及记3:7—8,耶和华说:“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因受督工的辖制所发的哀声,我也听见了;我原知道他们的痛苦。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text...
- 作者:发表于:2008-11-12 21:01:22 点击:872 评论: 查阅全文...
- 范亚峰: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中道论坛之八
-
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中道论坛之八
范亚峰
(2006年10月14日于乌有之乡书店)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乌有之乡参加下午的讲座。前段时间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会上党中央重新强调了共建社会主义...
- 作者:范亚峰发表于:2008-11-11 19:34:43 点击:305 评论: 查阅全文...
作者简介
范亚峰 1969年生,安徽人。 199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外国宪法)。 1995年-2000年为北京教育学院教师。 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比较宪法),留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学术研究。 2004年至2009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现为中福圣山研究所所长。 主要学术成果: “内圣归内圣 外王归外王——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初论”,《原道》第七辑,贵州人民出版社。 “宪法解释的可能性”,《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公民民主宪政论”,美国《中国法律与宗教观察》2008年第2期。 “中道取势与战略选择”,美国《中国法律与宗教观察》2009年第2期。 维权论系列评论,(见http://www.gongfa.org/xuerenwenji/index_2_1.html;http://www.gongfa.org/fanyafengwenji.htm) “程序理性论”,博士论文。 《自由与权力》(阿克顿),与侯健合译,商务印书馆。 《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资料》,(译第五章约36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主要学术活动: 主持公法译丛(贵州人民出版社),法学论丛•公法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创办“公法评论”网、中福圣山研究所。 被评为2005年亚洲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入选2005、2007、2009、2014年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获2009年度约翰-李兰德宗教自由奖,及2012年“捍卫宗教自由和法治勇气奖”。 学术兴趣: 宪法学、政治哲学与社会理论、儒学与神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