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万超:法学教科书的一个学术范本
评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


  近年来,通过一批学者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法学研究的规范化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著,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体现了严格的学术规范。但法学教科书可能是例外,尽管政府和学界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在不同教育领域和层次推行统编教材以回应学术规范化的要求。但时至今日,法学院的学生仍难以把这些教科书视作学术范本。这种状况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法学研究水准和学术规范化程度比一些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对西方法学传统有过阅读和思考的学者,可能都会注意到:正是那些在法学院里被广泛推崇的教科书,如霍姆斯的《普通法》、特赖布(LaurenceHTribe)的《美国宪法》,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法学知识状态和法学家的贡献。这些教科书不仅是传授法学知识的主要载体,而且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学术范本。


  张千帆教授的《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月版)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学生介绍美国宪法的书。我将这部教科书视作提升中国法学研究声誉的诸多努力之一。这部书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在中文世界里率先以严谨的逻辑、独到的方法与体例,以及对文献和判例驾轻就熟的素养,清晰地展现了在过去200多年里美国宪法的发展、演化和内在机制的流变;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建立或重建中国法学教科书的学术规范提供了一个参考性文本。


  这部书是一位曾留美16年(1984—1999)的法学教授专门为他现在和未来的学生撰写的美国宪法教科书。他试图在美国的普通法律传统和中国的法律传统之间,美学与汉学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并将这一语境贯穿于一个合理的结构和特独的体例中,为汉语世界学生提供一部可阅读,可理解,并可作进一步思考的法律学范本。


  这部教科书在下列五个方面显示了作者的智识和努力:


  一、语境、结构与方法宪法学也应该是一门严格的科学(页11),即旨在阐述宪法是什么如何存在的科学。但美国宪法的存在方式与我们中国宪法的存在方式是有巨大差异的,它是一条奔腾迭荡的河流,每一段流程都必须置于整个源流中才会得到准确的描述和理解,因此,每一部美国宪法教科书几乎同时必须是一部宪法史著作;而成文的宪法规则不过是河面上的波纹和水花,200多年来的上千个宪法性司法判例构成了这条河流延绵不断的潜流,因此,美国宪法教科书又应当是基于判例分析的著作。但由于不同文化和思维习惯导致的语境差异,美国和欧陆、中国法学家对美国宪法的描述通常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模式:前者偏重于分析案例原文,后者则多以成文规则和理论叙述为主。这两种模式对中文世界的学生都不适合:完全在美国语境中理解判例要经历漫长的训练,学生可能不愿知难而进;后者却只让学生看到了美国宪法之河的波纹和水花。作者尝试在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本书不但按中文习惯阐述宪法规则和理论,而且介绍或选译了数百个判例。他以分权与人权为主线,为中文世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前四章阐述美国政体在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权结构,第五至第七章讨论个人基本自由与权利,第八至第九章分别叙述美国各州宪法对人权的保护及州政府的分权结构。第十章有选择性地讨论了美国地方政府的某些层面。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将叙事与评论分开,即将若干重大主题及不同的评论文献置于正文的后面,这些补充阅读既显示了美国宪法及其理论的丰富性、个性与多元性,又保持了正文叙事的流畅和连贯性。


  二、文献与判例作者成功地驾驭了这一专业领域的材料,做到言之有理、述之有据。文献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权威性与经济原则(简洁有力、不赘述)。全书引征了393个判例(除少数重复),选择了美国历史上47个最重要的宪法判例,其中,除了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1974年的合众国诉尼克松等少数判断外,其余的大部分判例是首次选译成中文的。学生不读这些判例,根本称不上学习过了美国宪法。作者指出:宪法不是一部僵死的文件,在每个涉及宪法问题的案例中,法官的判决都再次把宪法精神从书本带回到活生生的世界中。从法官的案例原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出一种精神,一种体系,一种思维方式:而这些对宪政的生命力是不可少的(页11)。


  三、阅读文献作者在每章后共整理了78个主题,如司法审查和民主体制之间的作用与矛盾(页57)、对于宪法领域中普通法的应用(页523),并围绕各个主题共推荐了309种阅读文献,这些文献具体标出了章次和页码。其中大部分为英语世界中的公法经典文献和当代名篇名著,且美国以外的文献也占了一定比例。


  四、文献评论作者选择了其中的49个主题,选译了120种文献,展现了学者对美国诸多宪法问题的不同见解。作者围绕初衷主义、条文主义、保守主义、中立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选择6种代表性文献。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几乎在每个重要的宪法问题上,读者都可以聆听到英美公法名家(包括一批著名法官)的声音。


  五、问题本书共设计了87个问题,供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旨在学生掌握美国宪法规则、理论和基本判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他们创造性地思考理论问题和解决司法个案的能力。


  基于上述考察,我认为把张千帆教授的《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视作中国法学教科书的一个学术范本是恰当的,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我无意认为,优秀的教科书只有一种模式,我也并不认为该书已经做到无懈可击。事实上,我期待本书再版时在下列三个方面做得更好:一是在内容上清晰地展示作者本人提出的一个中心问题———宪法学应该是一门严格的科学,宪法学能够在同政治、经济和民族道德文化的交叉研究中提升为一门严格的科学(页11—12)。为什么?如何做?美国宪法学界对此有过什么尝试?作者的这一命题如何贯穿于整部教科书?二是在引注规范上,建议作者注明有关著作的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时间。三是在体例上,建议在书末增设判例索引、参考文献索引、关键词索引和人名英汉对照表。


  一部优秀的法学教科书尚存在不足和有待完善地方,但这也正是我认为值得向法学院的学生和教师推荐本书的原因之一。


-------------------------
2000
101 08:10 法制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法评论http://gongfa.yeah.net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