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
鼓起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
安吉阿·斯坦堡尔 著 吴万伟 译
作者介绍了200多年前出生于哥尼斯堡(K?nigsberg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快乐先哲伊曼努尔·康德的生平和思想。
“鼓起勇气使用自己的理性。”(用拉丁语就是 sapere aude!)是启蒙运动的战斗口号。它是由康德在其著名的文章“什么是启蒙?”(1784)中提出来的。他说挡住我们走向成熟---学会独立思考的障碍是多方面的,与自我,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密切相关。这些让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同样也困扰任何别的人:康德在写给君主的信中毫无顾忌地宣称赞同卢梭(Rousseau)的观点即统治者只能容忍像大众一样满足于“用鲜花装饰锁链”
adorn our chains with flowers的那些知识分子。最大的困难在于鼓动人们挣脱愚昧的锁链:“不想长大成熟真是太容易了,如果我有一本让我明白事理的书,一个精神上的导师,一个为我制订饮食的医生等等,我就不需要麻烦自己,不用思考了,只要能付钱让别人提我应付这些烦心事多好。”
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曾经讽刺地说“康德的生平历史很难描述,因为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在很多方面,康德好像正好是人们期待的德国哲学家应该有的样子,或者说康德是他自己拙劣的模仿者,一个准时、古板的学究。这些都对,但是陈词滥调毕竟是陈词滥调并不是有血有肉的人。正如尼采(Nietzsche)不无挖苦的称呼“哥尼斯堡的中国佬”。一旦发现房间里椅子挪了地方就发疯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如果你来到康德在哥尼斯堡的住所摁了门铃,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老管家朗培(Lampe)为你开门。如果进了院子走进圣殿,你会非常失望地发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实个头矮小,消瘦、单薄,健康状况欠佳,虽然柯勒律治(Coleridge)曾说康德的话就像巨人的拳头砸在他身上。然而,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湛蓝的眼睛或许暴露出智慧和幽默的一鳞半爪,让他讨人喜欢,尤其是妇女。除了是个著名的思想家之外,康德还是热爱社交活动的人,是按时参加哥尼斯堡所有社交活动的常客,还喜欢打台球、和朋友聊天等。
他的朋友们都说这位哲学家早上起床很早。他吩咐管家五点钟叫醒他,这按任何人的标准都可以说是很早的了。所以康德常常不愿意起床,却不得不起床,因为他命令朗培(Lampe)不管他如何苦苦相求,决不允许他哪怕多睡一分钟。康德往往写作一直到上午上课的时间。人们肯定觉得康德是个悠闲的学者手头有太多的时间安神养性、陶醉在自己美妙的思想中。其实他是专职的讲师,每周有20学时的课程。然而康德非常高兴有这个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到的工作。他的升迁道路对当今争取教授职务的学界人士并不陌生。这个马具商九个孩子中的老四在47岁的时候才最终得到哲学教授的席位。他没有办法只专注于某个领域如哲学,而是被迫上各种各样的课程如自然法,力学,矿物学,物理学,数学,地理学等。许多人眼中的深思乏味的小老头形象和他的同时代人的说法形成鲜明对照,因为他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激情和幽默诙谐的演说家,一个天生的幽默家。
上午课程结束后,康德常和朋友们一起吃讲究的午饭。这是他一天中唯一的正餐。长时间的谈话后康德开始他下午雷打不动的沿河散步,后面跟着他的管家手里拿着雨伞以防下雨。此后就是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学习直到10点整上床睡觉。甚至上床也有特别的仪式:康德有个特别的技巧将自己完全卷在被子里。他在这个蚕茧里进入梦乡。
如果好心的相识打破了他的固定模式,康德就非常恼火。有一次接受邀请到乡下踏青,意识到返家的时间比通常的上床睡觉时间可能晚一点就变得非常紧张。当他十点过几分被送到家,他满心焦虑和不快,马上做出决定从此再也不出去郊游了。这只是说明指导康德生活的众多原则的一个例子而已。如果他被说服某个原则的价值,就会毫无例外的遵照执行。这种对伦理的执着和起床早的实践的例子甚至扩展到有关健康的考虑。康德非常珍视健康,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这样的改变带来不愉快。比如康德本来非常喜欢咖啡的味道但是坚持不喝咖啡却常常喝很淡的茶来凑合,因为他相信咖啡因对身体有害。康德甚至写了一本关于身体健康的小册子,举例详细说明不能睡眠太多因为他相信每个人得到的睡眠是一定的,如果太快把睡眠都用掉了,就意味着过早地耗费生命。
康德著述领域甚广,涉及很多方面。在科学方面有康德--拉普拉斯理论(Kant-Laplace theory),或者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哲学方面他的兴趣更广,因为康德的著作被广泛阅读,他的思想的影响也就非常大。著名的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说大卫·休谟(David Hume)用他的“教条式睡眠”让他清醒。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卢梭的《爱弥尔》(Emile)让他如醉如痴,甚至好几天放弃每天的下午散步来阅读。
康德在进行哲学思考时到底想干什么呢?康德自己说“形而上学思考是我命中注定的最爱”因为在形而上学里有“人性中的真实和持久魅力”。因此我们不能对此漠不关心。形而上学中有三方面对康德非常重要:人类是否有超越偶然存在的东西?世界是由纯粹因果律支配的还是存在没有原因的行为的可能性?有没有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石?这些问题让康德质疑形而上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人类永恒,关于自由以及关于上帝。这些问题不好回答不是秘密。康德承认哲学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会碰上“黑暗中的敲打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要做一些哲学上的准备工作:为什么形而上学这么模糊、困惑?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回答的问题。最后康德发现没有确定的答案。他的方法是“先验论的方法,也就是说探索某些事情可能性的必要条件,比如知识和道德。要想获得知识,要想做出道德判断,我们需要什么条件。
康德相信批判是他那个时代的真正任务,包括对宗教和法律。康德将这个方法延伸到自己的哲学传统,理性主义,他自己称作“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他称做“怀疑主义”。《纯粹理性批判》显示两种方法都有好处但都需要放在适当的位置:我们需要经验来获得知识,但是处理信息经验的过程通过人类器官来完成。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去尝试,我们从来也不能知道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而只是从人类的角度了解到的样子。我们的思想塑造我们的世界而不是相反的观点,是对从前认为的“哥白尼革命”的明显的拨乱反正。
康德那本长达865页的杰作(tour de force)出版后几年默默无闻后来才清楚是划时代的著作。康德的同代人如费希(Fichte),好像抓住了批判的深远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让所有人张开双臂拥抱它:门德尔松Mendelson称康德“零星琐碎”(all-mincer)赫尔德(Herder)相信这本书充满数不清的虚假妄语会误人子弟。以从不称赞任何人、任何事著名的思想家叔本华(Schopenhauer)却认为“是全欧洲所发表的最重要的一本书”。不管你相信与否,《纯粹理性批判》尽管有很多优点,却非常乏味。被看作让人激情冷却的东西,但偶尔也能让人们的感情沸腾起来:一个哲学系学生对另一个说康德的书太难懂了,要再刻苦学习三十年才能理解。他肯定触及要害,因为另一个学生如此生气他甚至要和说这话的侮辱者进行决斗---哲学上的争论通过另外的方式继续下去。
有人让我从前的哲学教授推荐哲学入门书,他推荐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方面,这显然是荒唐的:在没有任何哲学训练的情况下读这本书简直就像穿着牛崽裤、提恤衫、和拖鞋到北极探险。另一方面,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康德能够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我们已经看到,康德假设人类被困在无法解决的难题里:我们想知道然而我们的本性是无法知道。这正是歌德在《浮士德》(Goethe’s Faust)里描述的两难处境。浮士德用充满激情要追求知识;而同时清楚知道真正的人类知识是不可能的,因而让他陷入苦恼中甚至想自杀(最后和魔鬼达成协议)。这是19世纪的理想主义者哲学家无法忍受的紧张状况,因此黑格尔希望通过辩证法在历史上来解决。然而,康德告诉我们必须与这个冲突共存,因为这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另一个让我们人类面临的冲突是文化和自然的冲突,遵照道德律行事的理性思考和为自己利益行动的自然欲望之间的冲突。作为人,我们不得不经常检查、改正我们的行为。康德面临柏拉图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诡辩家总是这么猖狂?是因为人们太愚蠢了无法看透他们的诡计?柏拉图可能这样想。但是康德不。诡辩家成功是因为他们满足了人们的期待,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康德承认作为学者他被引诱对普通人的能力产生怀疑,但是读了卢梭以后让他明白道德感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利,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任何专家:人类道德行为完全是独立的无需哲学家对道德进行说教。道德哲学能够做的是帮助弄清我们道德行为背后的动机,给我们提供理由和信心。这就是批判的方法在伦理方面的作用。人类共同的理性必须得到适当的控制。理性本身不是不合格的好东西但是必须批判性的使用以便遵循道德律。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Mere Reason)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人们可以不要有组织的宗教的帮助理解道德律。这就像提供道德援助一样是多余的。他甚至更进一步:道德和宗教之间有内在的紧张关系因为存在着人们可能按道德要求来做但不是因为这是正确的事而是因为他们的宗教要求这样做的危险。这样的话就让善良的行为失去了价值:康德相信我们可能因为错误的原因做好事,这样是不配得到道德赞扬的。得到欲望的结果是不够的,道德美德存在于正确的意图,没有任何其他的考虑。自由是道德律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不是,简略的《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不能给你康德伦理学的全貌)康德详细描述了道德判断如何做出的观点。道德信念的原则必须经得起“直言命令” (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检验才能成为道德律。纯粹理性在知识领域失败但是在道德判断领域却起到作用。我们理性地得出如何做通过确认在某个建议的行为背后的原则后该怎么做。我通过做谋事应该做什么。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问我们自己能否做来发现这个原则是否直言命令,是不是就像自然律一样无法打破的宇宙律。直言命令和相信人类个体的尊严的观念是紧紧绑在一起的。否认所有人都是道德律制订者是荒唐的。正是因为制订道德律才让我们配得到尊敬。因此,相应的对待任何人就是有道理的,从来不能把别人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尊重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目的。
康德曾经说过在哲学里我们感兴趣的三个问题是“我能知道什么?”“我该怎么做?”“我希望怎么样?”其实这三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大问题“人是什么?”如果所有哲学的目的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做出贡献的话,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而不是只讨论知识和伦理。因此康德写了第三个批判《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关注美学和宗教领域。毕竟,如果我们不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我们欣赏的东西的事实就无法完整地回答人类的问题。康德的批判哲学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系统,但是他的三个批判确实成为某种体系。
康德的贡献在哪里?我们来看看。对过去的思想家,我们总在费很大的劲找到当今阅读他们著作的理由。这种认祖归宗成为我们前额上的静脉血管。说到康德,可以谈的东西太多了,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除了他在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哲学领域的开拓性的贡献,康德表现出哲学所能做的事情的明显局限性,因而要求我们放弃某些微小领域如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康德那篇关于“论永久和平”的短小但重要的文章在当今世界背景下获得更多和新鲜的意义,继续激励许多当代的思想家。康德的思想在许多重要领域为当今全球化的世界提供指导,开辟了如今理解人权,联合国和人类自由的道路。
启蒙思想家伊曼努尔·康德说的很清楚他相信他的时代是启蒙的时代,虽然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可能的,却不能完全摆脱迷信。200年后的今天,我们摆脱了迷信了吗?
译自:“Sapere Aude!”by Anja Steinbauer
<http://www.philosophynow.org/issue49/49steinbauer.htm>
译者简介: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译者地址:430081 武汉市青山区建设一路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