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退隐 作者:王佳音
从黄药师看反儒思想的迷思 作者:照 华
韦小宝-游走体制的边缘人 作者:黄晓君
--------------------------------------------------------------------------------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退隐 作者:王佳音
金庸的武侠小说的主角,有一半的结局是「退隐」。 「退隐」,想当然耳是远离江湖是非 ,不再过问世事,淡泊名利;幸运者 ,与心爱的另一伴一同逍遥,共度余
生。
决定退隐的,对江湖多少有影响力。 而这影响力如何,便以此人武功高低 来作为大部份凭据。大抵武功高者, 对江湖的影响力,比起武功低者大的 多。(韦小宝不在此例)假如此人对 江湖没什么影响的话,也谈不上退隐 了。因为这人退隐同不退隐也没什么 差别了。
令狐冲(笑傲江湖)最后与任盈盈一 同成为隐士,把该交代的事交代清楚 ,便云游去了。张无忌(倚天屠龙记 )悄然而去,却是感到人的不义、对 事的心灰意懒,这与杨过(神鵰侠侣 )倒有几分相似。杨过虽是江湖人物 所崇拜的大侠,但亦觉得人事险恶, 而毫无眷恋之情,与小龙女相偕回活 死人墓,从此绝迹江湖。韦小宝(鹿 鼎记)则是被夹在皇帝与天地会中, 两边都难作人,又不快活,索性与七 位夫人隐至大理国,日子过的随性。 裘千仞(射鵰英雄传)经一灯大师指点后,愿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随一灯大师而去,这倒也是另一程度的退隐了。
为何而退,其因千万种。但大体来说,不外是看透一切或者逍遥去了。经 过大风大浪,见过世面的人才能真正发现,一人的力量是如何渺小,光靠 一人能挽回多少事呢?纵使能挽回一时却也无法挽回一世,还不如自由自 在多逍遥!
然而,逍遥却不代表不关心世事。退隐的人可能仍对江湖之事了若指掌, 只是不再插手罢了;也可能来个不闻不问。道家所讲的「逍遥」,是精神 心灵上的自由,是以心游于物外。由于在道家并无谓「唯一真神」,人修 练也能成仙,所以除非想修练成仙的人,终日将「成仙」作为目标,总想 ,活得自在就好啦!退隐真与道家中的逍遥不谋而合!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想做什么便做什么 。总有事情是必须管一管,必须帮忙、必须整顿、必须如此、必须这般, 反正少了这号人物正义就无法维系,但真走入江湖,对正义仍是无能为力。
当主人翁决定退隐了之后,星辰依旧,四季如序,局势仍然时好时坏。我 想,退隐之人多半半看出此点,在中国社会制度之下,一切只是循环,所 以才选择退隐罢!从这个角度来看,「退隐」,其实是一种毫无影响力的 控诉了。
--------------------------------------------------------------------------------
从黄药师看反儒思想的迷思 作者:照华
从历史上来看,历代的仁人志士,常背负着为社会安危赴汤蹈火的道德规 范;因此「平天下之不平」的行侠仗义愿望,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中,成 为中华民族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无论是儒家或是道家,基本上,都
在追求一种「大同」的理想;虽然着眼点或许不同,但致天下太平的想法 却是一致的。儒家认为大同应以「礼」来维持,通过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 来实现人类社会大同;道家主张用「道」来实现大同,此道,就是「自然
」就是「无恃」,即没有任何人为造作的自由。 两种不同的观点,也就造成在金庸笔下 两种截然不同的侠客模式。
前者之儒侠形象,是以郭靖做最高超的 典范;后者在武侠世界中,则往往为了 反前者容易变成造作甚至是虚伪暗藏奸 诈的伪君子之缺失,而刻意反其道而行 。射鵰英雄传中,郭靖的岳父─黄药师 ,即是这类典型的人物。
在最重礼教的宋代,黄药师却是个非汤 武而薄周孔的人,行事偏要与世俗相反 !他不受绳检,独来独往,蔑视不合理 的传统观念和门第观念等僵化的规范。 他将过去的礼教认为是「吃人」的,不 自由和虚伪的。
这点由黄药师自作讽刺孟子之诗显露无遗(原诗是一古人所做,在金庸的 笔下巧妙地依托成黄药师所做,用来表达他的为人),他写道:「乞丐何 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意 思是说孟子之战国时代,周天子尚在,孟子何以不去辅王室,却偏偏去向 梁惠王、齐宣王求官?)这不也是有违圣贤之道吗?但后人却乐于从孔孟 之儒学,崇尚道德仁义,甘心受其束缚,身不由己!
因此黄药师说:我桃花岛主东邪黄药师,江湖上谁不知晓!黄老邪生平最 恨的是仁义礼法,最恶的是圣贤节烈;这些都是欺骗愚夫愚妇的东西,天 下人世世代代入其彀中,还懵然不觉,真是可怜亦复可笑!我黄药师偏不 信这吃人的不吐骨头的礼教。人人说我是邪魔外道,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 的混蛋,害死的人只怕还少几个呢!
这就是反儒刻意追求人性自由的一种模式,欲摆脱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 建道德规范,极强烈地追求道德自由;他们不屑功名利禄,更鄙弃世俗礼 法及道德约束,只凭自己恪守的高尚原则去做。尤其在武侠小说中,假使 武功臻于化境,更能使之易于无阻地享受至高的自由。
让我们仔细来看看这种自由观。
黄药师表现出的自由,正是一种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回到离群索居的个 人生活中陶然自得,在独来独往的山水间沉醉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合一」的绝对自由之乐感境界中。这种道家的自由,虽不失消遥、超然 ,其实是因着受制于仁义礼智的儒家传统约束而产生的反动,期望经由精 神境界的自由弥补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正如黄老邪,他不茍同于儒家的仁 义礼智,就自行辟了一个桃花岛,彷如桃花源地;又仗着自己武功盖世, 过自己想要的快乐自由无虑的生活,冷眼讽刺现实的一切。对他们来说, 环境再险恶,我仍可享受自由。
这样的自由,是一种真自由,还是自欺呢?这样实在缺少了为自由义无反 顾地去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的勇气和力量;反而只去营造自己的象牙塔。
我们不得不说,反人为的制造仁义礼法,怀疑这不是人世间唯一的的义, 这种对儒家礼法的批评,是深刻的、正义的。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这样的 自由观是空洞的。他们虽深切揭露出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但他们的理想不 是指向未来,并不付诸创造,也就未能成为社会改革的推动力,反而成了 助长社会倒退的牢骚怨气,或者干脆为呼吁倒退、反对文明的宣言。
这样的向往不过是在倒退中编织理想乌托邦罢了!
--------------------------------------------------------------------------------
韦小宝-游走体制的边缘人 作者:黄晓君
儒家的王道精神,要求个体将生命的弘展,落实在对国家民族的大义上; 意即,把其等同于终极性真实价值。但在历史的现实中,这种精神却常常 把许多不人道的行为合理化(至少是默许),甚或成为阴谋者所用!
如在鹿鼎记中,两大体制 ─ 清及明朝遗民,争的就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 认定,百姓的主体反而在这种强况下被形式化被淘空了!至此,「个人的 存在」成为一大渴望。因此,道家「反」王道出发的高度精神自由,及其 更丰富的艺术内含,以这个角度来说,提供体制外的另一种思考向度。
金庸创造了小宝这个游走于体制的边缘人,压根没有所谓「成仁取义」的 王道体认,唯一「可取」的,恐怕只有偶现的义气吧!
但以此为出发点,正是始他能灵活的运用体制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说,他 可谓反儒政治的展现─以一个更高的精神权势,去钳制现实的权势、于是 乎「借力始力」,「移花接木」…时而用天地会的力量帮助康熙,如平定 神龙岛等及保护顺治;时而用他在朝廷的权势,救助天地会好汉脱离被缉 拿的凶险,如火烧子爵府时。
他一直设法化解两大体制的冲突,避免其中的伤亡;甚者,解决体制内在 限制所不能触及的问题,如对吴知荣及冯锡范的处置。
他与儒家的成仁取义走完全相反的路线,又是一个彻底的「无」礼教体认 者,要不是小说的塑造,多少给他留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情,恐怕会遥指 向袁世凯的翻版!
而这样的福星能不能成为另一种体制呢?不!除了「拿手本事,只是骂人 赌钱」的自知之明外,更重要的实是「保身」为上的最高信念,及「作皇 帝的差使又辛苦,又不好玩」。游走体制边缘是何等自由,成为体制可就 大大不好玩!在儒家文化体系下,要追求自由,就得要跳脱一切的关系, 至此也否定了它成为群我体制的主体。再加上「挖眼砍头」的危机前提下 ,小宝最后寻求隐逸─一种中国式的 happy ending,与体制作完全的 脱离,换得完全的逍遥自在。
到此,道家的退隐在中国政治上提供的补帮作用以确立:一是与现行体制 有反思的向度,一是给儒生提供体制外的收容。
小宝走了,故事又回到儒家的思考模式下,以康熙对明夷待访录中「以一 人奉万人」的体悟作结。「圣君」政治开始运作,接下来又能支持多少个 明君有康熙对「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的体认?或者说:对
国家、民族的大义何时又会落入文前的危机?
设计制作:心灵小憩, 1998-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