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中国传统围棋观

 
   按中国传统文化,一副围棋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宇宙。
  
   围棋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它与太极阴阳,与《易》相通。从黑白两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演绎出一系列变化莫测测的方阵化境。在小小纹抨之上,从开始的演幻一直到终局都是措落有致的黑白图案,就如一幅太极阴阳图在流转,阴阳变幻,幻妙无穷,在这种变化之中,可以看出运动、和谐、对称、有序。感受到舒缓、抑扬、狂肆的节奏。
  
   宋代的翰林学士张拟仿照《孙子》十三篇,而作《棋经十三篇》。《棋局篇第一》中写道:“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像周天之数;分而为四隅,以像四时。隅各九十路,以像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像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罣,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至今,弈者无同局。《传》曰‘日日新’。……”
  
  所以,以后有人分析说,围棋是太极原理最直接、最形象的一种现实模型。
  
   儒家从《论语》、《孟子》起,至《弈旨》、《弈势》、《围棋赋》、《棋经十三篇》等等,大批文章把围棋提到很高的地位,上到治国安邦之道,下至修身养性,把它和“六艺”相提升论。于是,统治者纷纷提倡之,围棋成了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在宫廷一度长盛不衰.形成一种宫廷文化。长此以往,围棋似乎成了阳春白雪,是高雅雍容之物.寻常百姓敬而远之,直至近现代围棋普及之后,才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游戏。自古以来,象棋才是市民的游戏,至今在民间也仍然有更广泛的爱好者。
  
   虽然儒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政治上的主流,但道家的理想历代以来更吸引着无数人,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第二种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他们主张隐世,但终究没有也不可能做到遁形于人世。他们只是与喧嚣的人世保持一段距离而已,然而他们又时时留恋人生的欢愉。这种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表现在与棋的关系上,就是他们把人生看作棋,如唐伯虎的《闲中歌》中这两句诗所言“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是把富贵、功名当作一局棋,把弈棋当作一场游戏,在棋局上把酸甜苦一一遍尝了。把荣辱得失看多了看平常了,也就看轻了,看谈了,无所渭了,因为棋终究不过是一场游戏,棋一完游戏也完了,而人生也不过如此,如过眼烟云罢了。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或战乱动荡等因素历代文人里面追求精神自由,怡情于琴棋,忘情于山水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举。
  
   最典型的是东坡居士,其作《观棋》诗,序云;“予素不解棋。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木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自述欲学,然终不解也。几子过,乃粗能者,詹守张中日从之戏,予亦隅坐终日,不以为厌也。” 不解棋而执迷不误地爱棋,即使坐上一天,也不觉得厌倦,说苏东坡爱棋,不如说他迷恋古松流水之间坐弈这样一种美好的意境。后世文人皆认为苏东坡得棋之真道也,只要得到精神上的菁华,便是悟通下棋三昧。棋艺高低本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从棋中悟得一种禅宗的境界。
  
   与象棋不同,围棋承载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思维。象棋的艺术性不如围棋,围棋被列为“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是有其原因的。中国的传统艺术重在审美,围棋和音乐、绘画、书法一样能给人一种美感,无论是棋具还是棋势、棋理、棋境,都有一种不言之美蕴含其中。但反过来,也正是对围棋的雅过分渲染使之没有如同象棋那样在民间的普及,这是中国围棋在数千年来始终没有获得发展,而在异国发扬光大的原因。
  
   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色彩,围棋从一开始就带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既是一种智慧游戏,而又是一种修身养性、怡情悟道的工具,没有如同象棋那样更带有竞技性,甚至是战争的模拟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但其某些中国式的色彩仍无法抹去,虽然今天我们把围棋作为一种游戏或竞技,但是由之引起的关于它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式的为人处事以及其它方方面面的思考却无止境,也是中国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