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申命记》第11讲-

上帝的律法与国际贸易

-《申命记》2:1-7-

王志勇

祈求:我们慈悲的圣天父,谢谢你再次地召聚你的众儿女,来到你的施恩宝座前。求你怜悯我们,亲自地教导我们,使我们晓得你对我们生命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主啊,求你开我们的心窍,使我们从倒毙在旷野的一代以色列人身上也看到我们自身的败坏,使我们完完全全降服在你话语的规模之下。求你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晓得你律法的奇妙;用你全备的律法,使我们沉睡的心灵苏醒;用你确定的法度,使我们这些愚人有智慧。求你大能的圣灵与我们同在,把你的话语刻在我们的心版上。如此求是奉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感谢上帝,我们已经分享完了《申命记》第一章的内容。《申命记》的重点虽然是律法的重申,但核心却是上帝的恩典。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是出于他的恩典;上帝在西乃山赐给他们圣洁的律法,是出于上帝的恩典;上帝保守他们经过大而可畏的旷野,也是上帝的恩典。哪怕是在上帝对他们的责罚中,也有上帝的恩典。往往有人把上帝的律法与恩典对立起来,这样的人既不晓得上帝的律法,也不晓得上帝的恩典。

在《申命记》第二章中,老先知摩西继续带领新一代以色列人回首历史,目的在于使他们从中吸取教训,记念上帝的恩典,立足现实,勇敢地走向未来。在第一章中,摩西回顾了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失败的经历。现在有一门课程就叫“失败学”,当然目的不时叫人学习如何失败,而是叫人如何在失败中学习教训,不再重蹈覆辙。因此,“失败学”就是“成功学”。此处摩西就是以老一代以色列人的失败为借鉴来教训以色列人。本来从西乃山到迦南只有十一天的路程,老一代以色列人却因不信退后,在旷野绕行了四十年(申1:2-3)。这也是如今许多信徒的情况,信主多年,灵程没有前进,一直是以自己为中心,在世界里,在罪恶中绕行,并没有进到上帝在基督里所赐给我们的那丰富、得胜、荣耀之地。同时,我们反思中国教会,也会见到中国教会已经在旷野中绕行了上千年。主后635年有一位名叫阿罗本的宣教士道中国宣教,如今已经是上千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教会仍然在旷野徘徊,仍然没有摆脱“洋教”与“愚昧”的色彩,在中国真正发挥光与盐的作用。中国教会在真理掌握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种种迷信、妄信、狂信在教会内打着耶稣基督的旗号四处泛滥,为仇敌留下借口,使基督教会受亏损,上帝的名也因此而受到亵渎。这是我们应当特别记念的。

我们再三重申,《申命記》的重点,就是以上帝美善的属性与恩典的作为,呼召百姓爱上帝并忠于上帝的圣约和律法。先知摩西强调:“这话却离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使你可以遵行”(申30:14),向上帝守约并不是困難的。主耶稣说“我的轭是容易的”(太11:30),但是仍然有“轭”!假如我们真正蒙恩得救,我们就会敬畏上帝,渴慕他的诫命律例,愿意以他所启示的圣洁、公义的律法为标准,敬虔度日,分别为圣。可惜,如今教会中所充斥的是“无法无天”的基督徒,传道人也是只讲上帝的慈爱,不讲上帝的公义,迎合罪人的口味,使得基督徒不晓得如何在具体生活中过一个圣洁的生活,道德水准直线下降,失去在社会上的见证。老一代以色列人因为不遵行上帝的诫命,就倒毙在茫茫旷野之中;老先知摩西语重心长地警戒新一代以色列人不可重蹈覆辙。以色列后来的历史,果然是照《申命記》的约言应验的。顺服蒙福,悖逆受祸,这是圣经的一条总原则,也是我们所反复强调的《申命记》精神。对于今天在基督里与上帝立新约的我们而言,《申命记》中那古老的吶喊,依旧需要时刻回荡我我们的耳边,“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面前。 吩咐你爱耶和华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人数增多,耶和华你上帝就必在你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赐福与你”(申30:15-16)。“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启2:28)。

今天我们分享的题目是《上帝的律法与国际贸易》。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外开放,尊重人权,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互通有无,成为不可抵挡的大趋势,可以说,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圣经向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出的信息是什么呢?圣经中所启示的信息,对于处在当今时代的基督徒,尤其是对处于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基督徒,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定要牢记,圣经中所启示的基督教绝不仅仅是个人精神的安慰和寄托,对于现实中具体的问题没有关系。上帝是全地的大君王,他所赐下的圣经就是我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的指南,这当然也包括在国际贸易领域。《申命记》2章1至七节所讲的就是以色列人与以东人的关系,上帝明确吩咐以色列人“你们要用钱向他们买梁吃,也要用钱向他们买水喝”(申2:6)。此处两次提及“用钱”。以色列人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和国家,以东人当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和国家。他们之间的这种贸易往来当然属于今天所说的国际贸易。因此,让我们一起来考察这段经文,认识上帝在贸易问题上对我们的心意。

一.背景简介

在《申命记》第一章中,先知摩西回顾了以色列人从何烈山到迦底斯的历程。以色列人在迦底斯的叛逆是一个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由于老一代以色列人的不信,他们受到上帝的责罚,不得不“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申2:1)。他们在旷野漂流了三十八年。至于这三十八年是如何度过的,摩西在《申命记》第二章中一笔带过,因为这段历史可以说是黑暗时期,没有什么值得记念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上帝的旨意绝不是让我们在旷野漂流,在西珥山绕行,他的心意始终让我们积极进取,勇敢争战,得着他所赐给我们的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因此,乃至他的时间满足,上帝就吩咐以色列人“转向”(申2:3),他们要从以东地、摩押地,亚扪地,击败亚摩利人希实本王西宏,并巴珊王噩,从而占领约旦河东岸的土地,进而跨过约旦河,得着迦南地。上帝之所以让他们在旷野漂流三十八年,一是为要管教他们,使他们在苦难中学习顺服的功课;二是为要等迦南人的罪恶满盈(创15:16)。

二.经文释义

这段经文所讲的主要是以色列人在西珥山地区与以东人的交往。其中所强调的是不要与以东人争战,不要以军事手段占有他们的土地,,也不是以其他诡诈的方法获取他们的财产。而是要过以平等自愿为原则的自由贸易的方式,“用钱”从他们手中购买所需的粮食和水。在这段经文中,我们见到上帝用各样方式护理处于旷野中的以色列人。上帝从天上降下吗哪,用东风刮来鹌鹑,为他们提供食物。同时,以色列人还在牧养牲畜,可以宰杀牲畜食用。另外,他们也可以用钱买。至于水的供应,一是寻找自然水源,一是上帝超自然的供应,三是用钱买。因此,我们不可限制上帝的作为,为上帝制定做工的条件或框架。其实,上帝通常和主要的做工方式乃是祝福我们手工的工作,并使我们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彼此相爱,互通有无。因此,在这段经文中,特别强调了“用钱”的问题,至于其具体的含义,我们将在“经验教训”部分比较详尽地展开分析。

1此后,我们转回,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是照耶和华所吩咐我的。我们在西珥山绕行了许多日子。

“此后”一词承上启下。他们从迦底斯转向旷野,本来他们已经来到接近迦南地的地方,如今往回转,是因为他们不信上帝的应许,不服上帝的吩咐,从而受到上帝严厉的管教。他们在三十八年的末期来到西珥山,然后到住在迦底斯,并在迦底斯以外交的方式打发使者去见以东王。外交和贸易是上帝所命定的解决问题,彼此祝福的方式,但必须以一定的军事势力为后盾。以色列人之所以在旷野如此漂流绕行,目的就在于使他们学习顺服的功课。我们或者是甘心乐意地直接遵行上帝的吩咐,行走在上帝为我们指明的道路和方向上,或者是自以为是,不听从上帝的话,就会因为我们自身的刚硬悖逆而受到上帝的管教,不得不顺服在上帝的轭下。

2耶和华对我说,3你们绕行这山的日子够了,要转向北去。

上帝曾经在何烈山对以色列人说:“你们在这山上住的日子够了”(申1:6)。上帝在何烈山向以色列人宣布了他的律法,以色列人在那里学习。但人生的使命并不仅仅是学习真理,更重要的是去亲自实践真理。因此,上帝吩咐他们从何烈山这律法学校出发,在旷野、迦南实践上帝的律法。如今是在西珥山,上帝又对他们说:“你们绕行这山的日子够了”。以色列人此绕行,也许是在等候上帝新的吩咐。有时,我们在行进的过程中失去方向,原地打转,徘徊犹豫,反复绕行,这时候我们需要上帝特别的恩典,赐给我们方向性的带领。所以,此处上帝吩咐他们“向北去”,也就是从以东地的南边向迦南地前进,迦南地就在北边。他们从以旬迦别来到迦底斯,在迦底斯向以东王派出使者,表明借道的愿望(民33:36)。

4你吩咐百姓说,你们弟兄以扫的子孙住在西珥,你们要经过他们的境界。他们必惧怕你们,所以你们要分外谨慎。

在此上帝赐给他们一个严格的吩咐,让他们经过以扫子孙的边界,而不是从他们中间穿过。但边境地区肯定不好穿越,所以以色列人派出使者,请求以东王让他们“走大道”(民20:19)。以东王并不同意让他们从以东地中心通过,他们只能经过或绕着疆界经过。

“他们必惧怕你们”,以东人晓得上帝与以色列人同在,并且行了无数的神迹奇事;同时以色列人经过旷野练兵,已经称为一只骁勇善战的军队,所以他们害怕以色列大军占领他们的领土,剥夺他们的财产。但是,上帝警戒以色列人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利用自己在军事和心理上的优势,趁机抢夺他们的产业;同时,上帝警戒他们“要分外谨慎”,不可利用阴谋诡计,刺激以东人与他们争战,趁机把以东人灭掉。所以,即使我们有能力和机会伤害别人,也不可滥用。 以色列人差派使者,以友好的方式请求借道过境,既然以东人无理拒绝,以色列人似乎有一定的理由发动战争,强行通过。但是,上帝明确吩咐他们不得与以东人争战。上帝就是用这些方式来责罚以色列人,使他们逐渐学习顺服的功课。他们这才知道,要得到人的怜悯是何等不容易啊!以色列人所派出的使者向以东王诉说,以色列人在埃及所受的苦楚,耶和华如何恩待他们,他们希望以东人也能像耶和华一样向他们施恩,容他们借道过境(民20:14-21)。但以东王不仅不容许他们借道经过,而且还带领许多人出来,要用强硬的手攻击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肯定非常伤心,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滥用武力,而是根据上帝的吩咐,就转身离开以东王,绕过以东地。可见,以色列人在三十八年旷野的磨炼中,在顺服的方面确实有所长进。同时,在这个经历中,以色列人没有得蒙以扫后裔的怜悯,这使得他们更加珍惜上帝的恩典。当然,以东人如此不顾情面,无情无义,也当受到惩罚,但上帝此时并没有施罚,他有他自己的时间,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5不可与他们争战。他们的地,连脚掌可踏之处,我都不给你们,因我已将西珥山赐给以扫为业。 上帝明确吩咐以色列人不可与以东人争战,原因就在于他已经把西珥山之地赐给了以扫的子孙。上帝确实曾经把西珥山附近的地区赐给以扫为产业(创36:8;书24:4)。“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24!)。上帝是全地的大君王,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都是属乎上帝的。同时,上帝又在各国之间设定了疆界,人不可根据自己的意思发动侵略战争,吞并他国的疆土。但是,各国之间疆界也不是永远不变的,政权也不是永远在一个人、一个家族或一个政党的手中。上帝“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但2:21),连狂妄得不可一世的尼布迦尼撒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权柄是永有的,他的国存到万代。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为虚无,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无人能拦住他手,或文他说:‘你作什么呢?’”(但4:34-35)。因此,以东人对西珥山的占有也不是永远的,假如他们继续作恶,必受到上帝的审判,被剥夺产业。后来历史发展证明,以东人确实被剥夺了产业。“他必得以东为基业,又得仇敌之地西珥为产业”(民24:18)。在大卫与所罗门王国期间,以东成为以色列人的土地。旧约圣经中有专门一卷书《俄巴底亚书》,也是专门预言上帝对以东的审判的。因此,我们不可因为现在拥有什么,就自以为有恃无恐,苦待他人,亵渎上帝,最终必然受到上帝公义的审判。

6你们要用钱向他们买粮吃,也要用钱向他们买水喝。

在旷野的时候,以色列人不仅仅是每天都食用吗哪,有机会也可以购买别的食物,现在他们就可以从以东人手中购买食品。但是,他们既不能通过暴力的方式,也不能通过偷窃的方式,而是要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为自己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代价。他们也可以买水河,水也是一种稀缺的商品,尤其是在沙漠地带。目前全球有20亿人渴望获得食用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份联合国声明中说:“食用水引起的疾病每8秒钟就夺走一名儿童的性命。 每6个人中,就有1人无法经常获得安全的食用水,比这多出一倍的人数,即24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卫生设备。”有安全的食用水饮用,也是上帝的祝福,我们要学会数算上帝的恩典。

7因为耶和华你的上帝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已赐福与你。你走这大旷野,他都知道了。这四十年,耶和华你的上帝常与你同在,故此你一无所缺。

虽然他们是在旷野之中,上帝仍然加增他们的牛羊和财产。他们每走一步,都得蒙上帝的祝福。上帝保护他们,并且为他们供应一切需要,使他们虽然四十年在旷野,却是一无所缺。他们不仅有从天降下的吗哪,手中也有足够的金钱,可以向以东人购买食物和水。但上帝禁止他们用不公义的方式夺取以东人的财产;同时,也不让他们装穷,从而不承认自己所蒙受的恩典,不把荣耀归给上帝,因为他们确实有钱。 以色列人之所以在旷野还能过着这样滋润的生活,乃是因为上帝祝福他们。摩西在此处强调上帝的赐福,也是为了减除以色列人的忧虑,使他们不要因为花钱买东西就感到忧伤。在人的劣根性中,似乎都喜欢免费的东西,其实这是不健康的奴隶心态。我们应当诚实地劳动,并祈求上帝祝福我们手中的工作,或者直接享受我们的收获,或者以交换的方式,从别人那里,用我们手中的东西,换取我们所需用的。加尔文在注释这节经文的时候,指出:“有两个理由,第一,上帝的恩赐已经使他们富足,他们有钱购买食物;其次,他们一定不要怀疑,假如确有需要,上帝也会援救他们必需的东西,因为他一直这样供应他们,并没有使他们缺乏什么。”因此,上帝鼓励他们要对他有信心,有盼望,该花钱消费就花钱消费,不要成为守财奴。可见,在市场经济中,要真正刺激消费,必需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信用还是来自上帝。若是不信赖上帝,时时都有可能爆发信用危机,或是有钱不花,因为害怕以后生活没有保障,这是一种形式的信用危机;或是疯狂抢购,因为担心货币贬值,物价上升,这也是一种形式的信用危机。当然,此处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以色列人旷野中得蒙得蒙上帝特别的护理,上帝用超自然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的衣服四十年没有穿破,脚也没有肿(申8:4),和这样的民族似乎很难做生意,尤其是纺织业和医疗行业,当时肯定无法兴盛!但是,食物和水则是随时都需要的商品,因此在贸易中一定要晓得贸易对象的需要,然后才能各取所需,彼此受益,实现双赢。

三.经验教训

工作和贸易是上帝所命定的祝福我们的方式。当以色列人还在旷野漂流的时候,上帝就教训以色列人尊重他国的疆界。这些城市是他人合法的产业,虽然其中的居民都是拜假神的,但上帝仍然尊重他们财产的权利,并吩咐以色列人予以尊重,不得通过军事暴力的形式来获取他人的财富。即使他们在军事和心理上都处于弱势,害怕以色列人,以色列人也不得欺压他们,利用他们。假如以色列人确实有什么需要,上帝吩咐他们通过贸易的方式“用钱”购买。要获取他国的财富,当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而不是借助军事力量。因此,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的君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申17:16),也就是限制他们在军事上的扩张,但上帝从来没有限制他们学习真理,上帝也从来没有限制他们发展贸易。疯狂地扩展军队,对内军事镇压,对外军事征服,并不是上帝所喜悦的。若是一个国家时时用军事来威胁邻国,邻国的人也不会前来做生意。

上帝的旨意是让以色列人在宗教上成为一个祭司的国度,在政治上成为一个敬畏上帝的法治国家,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国家。周围国家要想从以色列的产品得益,就可以和以色列人讨价还价,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达成交易。他们不用担心国家征收、没收,就可以带着有价值的东西在以色列寻找商业伙伴。他们的财产会得到以色列的法律和习俗的保护。不管国籍如何,以色列人为所有人的私有财产提供一个避风港,这就使得以色列成为一个各国商人和货物的积聚地。如此,以色列国家就能成为一个中立的、独立的沿海国家,既有陆路贸易,也有海洋贸易,从而成为周围各大帝国的商业中心。上帝确实很快就把迦南地赐给以色列人,使他们成为当时地区性商业中心。我们必须牢记的是,国际贸易是以公平和健全的法律体系前提的。因此,上帝首先为以色列人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护外国人的地位和财产。当然。以色列作为一个富裕的商贸中心,他们所得到的不仅是外国人的财富,而且还有向外宣教的机会。外国人在以色列所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机会,而且也听到上帝公义的律法和恩惠的福音。这就是上帝借助他的律法进行对外宣教的策略。

1.国际贸易的第一个前提是公正的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不敬畏上帝,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可言;不以上帝的律法为标准,就不可能建立公正的法律制度,道德体系也无法维系。

不得“非法侵入”(no trespassing),这是一个重要的法治原则。上帝是一个法治的上帝,圣经上再三重申:“耶和华是审判我们的,耶和华是给我们设律法的,耶和华是我们的王,他必拯救我们”(赛33:22)。上帝在受造界的各个领域中都设定了一定的界限,越过这些界限,就违背了上帝所设定的法则,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不管是个人、家庭、教会、国家,都有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力,也有施行权力时必需遵守的疆界。受造界有各个领域,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的方面,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上帝所设定的自己的法则。人的本分不是“自律”,自己成为自己的立法者,而是发现、认识上帝所所设定的法则,并且自觉地遵守、运用这些法则,就在我们所行的各样事上必然得福。这就是我和大家反复强调的沙龙原则-“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设定的话,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万民之上。……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申28:1-6)。

对于贸易而言,非常重要的是统一的公平的法律制度。上帝在启示给以色列人的律法中,规定:“本地人和寄居在你们中间的外人同归一例”(出12:49)。这就是目前中国已经通过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关贸总协定中所规定的“国民待遇”原则。这种原则在古代东方国家的司法体系中是见不不道的。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就是采取内外有别的原则,中国人和外国人享受不同的法律地位和待遇。比如最近所争议的收容法,假如你是外国人,或者是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就不会享受被收容的待遇。其实,这有着非常深刻的宗教和民族因素。中国人习惯上把外国人看成是蛮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所崇拜的神明往往是地区性活地域性的,比如中国人所崇拜的三皇五帝,都是局限于中国土地上。假如你没有合法的渠道参加这些地方性的神灵的崇拜,就在社会中没有法律上的立足点,可以随时驱逐出境,随时被剥夺财产和生命。但以色列的上帝是宇宙性的上帝,圣经上第一句话就是“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1:1)。因此,上帝的权威是超然性的,不受任何区域的局限。因此,各族人都可以到以色列来,不受专制性的国家政府的辖制,使他们的财产能够得到法律上的保护。这就使得以色列人成为一个商业性国家。

在世界历史上,在近东地区,只有以色列一个国家欢迎商人来到自己国家。在以色列人政府迦南地之前,他们就已经是一商业性国家了。在他们没有取得定居的家园之前,他们并没有试图通过武力征服来获取他国的财富。同样,当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定居之后,上帝也吩咐他们不要通过压迫来获取外国的财富。不管是在漂流阶段,还是在定居之后,以色列人都当通过贸易取得财富。以色列人所放弃的是暴力的征服,所发展的是劳动的分工。她吸引各国那些最卓越的寻求财富的人,通过贸易自愿地分享他们的技术和信息。在历史上,以色列数个世纪都一直是处于商路的枢纽。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丝绸之路就是通向西域的国际贸易之路,而以色列国所处的地方就是连接今日欧洲、亚洲、非洲的商业中心地位。同时,以色列人又面向海洋,面对辽阔的地中海,有陆路和海路两大商业途径。因此,以色列国一直是埃及、亚述、巴比伦等庞大的帝国之外的中立性的商业中心。但是,发达的商路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法律保护的问题。没有统一、公义、稳定的法律体系,财产的所有权就得不到保障,根本就没有贸易可言。从旷野开始,以色列就开始树立起对外贸易上的信誉。在任何国际贸易开始之前,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必需首先得到保障,这种保障一般是通过立约的形式达成的。发运、装船、卸货、储存、商检、税收,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法律予以规范。没有这样的法律机制,就不可能有正常的远洋贸易。同时,远洋贸易所运来的不仅是物质性的商品,还有各样新奇的思想也作为舶来品进入。因此,胆怯的国家往往封闭海疆,他们所害怕的不仅是物质性的商品,不仅仅是他们无法控制的财富,以及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导致的政治影响的增加,他们所害怕的更是舶来的新思想。因此,远洋贸易也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自信心的考验。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专门设立通商口岸,为外国人设立特定的区域,并有国家控制和垄断的商队活公司来往交接货物,借贷行旅。中国历史上几次封闭海疆,闭关锁国,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

2.国际贸易的第二个前提是尊重个人的人格

此处上帝提醒以色列人说“你们弟兄以扫的子孙”(申2:4)。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以扫和雅各,以色列人是雅各的后裔,而以以东人则是以扫的后裔。加尔文谈及这种兄弟关系时指出:“至于这种弟兄关系,上帝以此感动我们,并用这种特定的纽带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种自然的血缘关系说服我们,彼此善待对方,不要伤害任何人。”当然,在血缘关系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相近的亲属,可以彼此可以称呼堂表亲,指明共同出自哪个家族:但我们确实都有共同的亲属关系,我们都是按着上帝的形像受造的,都是亚当的后裔,所以使徒保罗见证说:“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 (徒17:25),此处的“本”就是“血脉”的意思,所以,我们人类都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并且都是按着上帝的形像受造的,有着共同的天性。即使是外邦人也非常明白这一点。比如中国四大姓,就是张、王、李、赵,一般同姓初次见面时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因此,人类应当彼此相亲,不要互相欺诈,要竭力保守彼此之间的和睦,否则就是禽兽不如。所以,即使我们不是很近的亲戚关系,只要我们是人,彼此之间就有共同的纽带,就当有一定的弟兄之爱。而且我们基督徒都因为信耶稣而成为上帝的儿女,我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比世人任何的亲戚关系还要亲近。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上帝是我们共同的“在天上的父”。 我们都有上帝的形像,这是人权的基础。人权的核心就是尊重个人的人格,这样的人权概念只有的上帝的启示中才有。“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1:27)。人是按上帝的形像受造的,这是人性的根本,也是人的本质,是关于人的一切观点的基础。只有在上帝所启示的圣经中,人才具有这样崇高的尊严。各种异教和人本主义的思想,把人贬低为动物,贬低为物质的特定形式,为他们吃人、害人的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遮羞布。然而,上帝的启示打碎了罪人自以为是的的幻想:“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为上帝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创9:6)。这节经文是人世间公义的根基,假如人可以随意杀人,婚姻、家庭、教会、国家都将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将成为赤裸裸的彼此吞咬的关系,这也就是鲁逊先生强烈谴责的“人吃人”的罪恶现象。男有上帝的形像,女也有上帝的形像,因此不可歧视、虐待妇女;成年人有上帝的想象,小孩也有上帝的形像,甚至是母亲腹中的婴儿也有上帝的形像,施洗约翰在母腹中就被圣灵充满,所以我们不可以随意杀戮胎儿、婴孩。中国人有上帝的形像,外国人也有上帝的想象,因此,我们不能把外国人看成蛮异之辈。守法的公民有上帝的形像,当受刑的犯罪分子也有上帝的形像,所以,对于犯人也不可刑讯逼供,随意虐待。假如个人的人格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人就失去了劳动的动力,就会把自己一生的精力用于伸冤、报仇上。假如一个国家不尊重自己的国民,粗暴地践踏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他国家的人也根本不敢前来投资或旅游。人格比生命还要重要,“不自由,勿宁死”这句美国独立战争其间的名言,所说的就是人格的宝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在中国一度流行的诗歌所诉说的也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人格尊严的宝贵价值。

3.国籍贸易的第三个前提是尊重各国的疆界

上帝明确地吩咐以色列人,“他们的地,连脚掌可踏之处,我都不给你们,因我已将西珥山赐给以扫为业”(申2:5)。上帝这最高的所有者,他按他自己的美意,设定列国的疆界。当然,这一关于疆界的律法,是以更广泛的正义原则为根基的,也就是十诫中的“不可偷窃”这一诫命。上帝吩咐以色列人不要在迦南地之外贪求其他人的产业。以扫的产业不属于他们,摩押人的土地也不属于他们,亚扪人的土地也不属于他们,以色列人对于这些土地没有合法的权柄。假如他们在迦南地之外还贪求别人的土地,也触犯了第十条诫命,贪恋别人的财产。若是不尊重各国的疆界,用武力威胁的方法夺取他国的土地和财产,就没有真正的国际贸易可言。

4.国际贸易的第四个前提是承认货币的存在

“钱”是一个很敏感的字眼!很多人痛恨钱,认为金钱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所以,二十世纪有很多空想主义者提倡并试图废除金钱,中国也曾经陷在这样的思潮中。空想主义者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理想似乎是好的,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晓得人心乃是罪恶的渊薮,更不晓得,也不承认,自己也是一个罪人!很多人喜爱金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他们想法设法取得金钱,结果自己却成为金钱的奴仆,玛门的门徒。从圣经的启示来看,钱是好的,千山的金银都是属于上帝的。圣经上提醒我们“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6:10),此处的“财”所指的就是“钱”。但是,钱本身并不是万恶之根。若是我们敬畏上帝,就会运用上帝赐给我们的赚钱的能力大力赚钱,也运用上帝所赐给我们的金钱作各样的善事。 在贸易中,更是离不开钱。固然有以货易货的贸易形式存在,但通行的贸易方式仍然是通过金钱来进行。即使是以货易货,也必须有一定的衡量尺度。没有一定的衡量尺度,交易就无法进行。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用钱”买粮吃,买水喝。当时他们手中的钱是不是纸币的形式?我们不能完全确定,应当是金子和银子,金银一直在贸易中充当货币的角色。以色列人的金钱是埃及人给的,埃及人非法地奴役他们,所以当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以色列人照着摩西的话行,向埃及人要金器、银器和衣裳。耶和华叫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以致埃及人给他们所要的,他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出12:34-35)。当然,当他们拜金牛犊的时候,曾经丧失了一部分资金(出32:20),但以色列人仍然有钱。这就表明,钱作为合法的产业是非常重要的。钱一直被视为是最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在所有的商品中,钱的市场范围最大。出门都要带着钱,只要有钱,就能换取一定行事的特殊服务。钱是流动性最强的商品。没有人为钱作广告,钱可以不打折扣地直接兑换成等值的商品。对于流动中的人而言,钱是最理想的财产,容易携带,也容易分开。以色列人在旷野流动四十年,对于他们而言,当然需要钱。但是,假如没有其他国家作为贸易的对象,金钱所带来的益处就大为减少,因为人既不能用钱充饥,也不能用钱解渴。但是,我们肯定能够吃喝用金钱所买来的食物,以色列人在其漫长的旅程中要经过当时的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欲望,都想得到更多的钱。 既然以色列人有钱,所以他们就可以在旅程中与那些有粮有水的外国人进行贸易。在沙漠中,粮食和水都是短缺性商品。以色列人有钱,但他们不能吃钱。而他们所经过的国家有梁有水,但却缺乏钱。所以,彼此之间就可以进行双方都能获益的贸易,各取所需,买卖双赢。以色列人处于优势,因为周围的国家都害怕他们(申2:4)。他们刚刚击败了埃及,神奇地越过了红海。这种超自然大能的彰显使得以东人心里惧怕。但是,上帝并不希望以色列人利用土地人的恐惧情绪,从他们那里白白地攫取财物和所需用的东西。他告诉他们,他们应当寻求和平,因为其他国家也是合法地拥有他们自己的产业。

5.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其本身的战略定位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我们若是把自己定位成一输出暴力革命的国家,那么就会影响到我们内部的发展和他国对我国的关系。即使把国家定位成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商业国家,也还存在进一步定位的问题。比如生产、经营何种商品或服务,什么档次的,这种商品战略定位对于建立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色列人在上帝的律法之下,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施行自由贸易的国家。在这种体系内,自愿性的贸易把财富带给每一个参与的人,即使外国人也能盈利。财富流向那些生命和财产得到保护,契约得到公平施行的国家。一个缺乏法治,不尊重基本人权的专制国家,不仅财富和人才无法在其国内增值和发挥,而且存在着资金大量流失的问题,更存在着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这种流失也是源于上帝的审判,存在这种流失的国家或者是不得不施行变革,或者是最终归于灭亡。

一个贸易大国,同时也必须是一个军事大国。贸易所带来的财富,肯定成为人嫉妒、觊觎的对象,若是没有强大的军事为后盾,兴盛的贸易就无法继续。同时,贸易所带来的巨大财富,也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军备。而且,军事装备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市场,民用与军用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以色列人在旷野以商贸出名,而不是以打仗出名。也许这就是在以色列人征服迦南之前,吸引西宏和噩倾巢出动,向以色列人发动自杀性袭击的原因。这些当时强大的君王认为以色列是个贸易国家,并不能够用军事来捍卫自己。然而,他们犯了致命的错误,以色列人不仅是精明的商人,也是勇猛的战士。以色列国家就要成为当时巴勒斯坦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国家,正如现代民族国家以色列一样。但是,他们在旷野漂流的期间,以色列对自己的界定是一个非暴力、商业行国家,是一个没有家园的漫游性的民族。贸易性国家若是得到不愿打仗、不敢打仗的名声,就会很容易受到喜欢武力征服胜于贸易往来的国家的侵犯。

以色列人在征服迦南之后,允许外国人居住在以色列境内。除了利未人所得为业的城邑之外,外国人可以在以色列诚实中购买房屋,并且可以传给后代继承(利25:29-30)。外邦人也可以购买农村的土地,但不是永久性的,到了禧年的时候,就要返回原主,可见外邦人所购买的就是土地的使用权,是有一定的时间为限制的。外邦人在农村和利未人的城邑也能购买房产,但到了禧年都要返回原主,利未人的土地受到特别的保护,不得买卖(利25:23-34)。这样,外国人也可以到以色列人中居住,甚至开始从事不动产的买卖和开发。

6.国际贸易是通向国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唯一途径

联合国大厦前有块碑文,上面所雕刻的是《以赛亚书》中的一段经文:“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赛2:4)。这就是许多人所渴想的世界和平的理想,人安居乐业,不以战争为获取财富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人的被逆之处就在于:他们要和平与发展,却不要赐给和平与发展的上帝!

治理全地是上帝所赐给人的文化使命,完成这个文化使命的方式就是工作。人类面对不同的资源,不同的工作环境,每个人的才能也不一样,所以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劳动分工。在每个社会中都有某种形式的劳动分工的存在,关键是这种劳动分工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以什么方式形成的。假如这种劳动分工是建立在人压迫人的基础上,是通过军事征服,或国家权力达成的,那么劳动者既然是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他所主要思想的并不是劳动本身,二十如何摆脱这种被奴役的状态。压迫人的要继续施行压迫,而被压迫的人则随时都想挣脱压迫者的锁链,,然后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各取所需。而从事贸易也是一部分。商业成为以色列人增加财富的一个主要来源。以色列人会拿出钱来,这对他们而言,价值不大,用于交换食物。但是,以色列人也面临抉择,到底是保留金钱呢?还是用金钱换取食物呢?因为他们的金钱毕竟也是有限的,现在花了,就意味着将来减少了。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现在,他们必需现在就要吃喝。上帝让他们做出决定:是把金钱留下来,作为下代人的产业,还是现在就用于买粮买水。以色列不要把他们的盼望寄托在金钱上。而且,老一代以色列人也晓得他们不会进入迦南地,他们或着现在就用金钱购买快乐,或者把金钱作为产业转给他们的下一代。因此,对于在旷野的老一代以色列人而言,金钱不如眼前的粮食和水更有价值,而对于以东人而言,他们所想要的则是金钱。所以,商品本身的价值与人的需要有关,而人的需要直接与他的处境和观念有关。因此,商品的价值有着极强的主管色彩,是很难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定位的,运用国家权力来控制商品的价格是一种愚蠢的举措。既然交换双方都认为另一方的商品对自己更有价值,通过这种自愿的交换,他们的满足感得得到了增加。上帝在此教训以色列人,他们要学会通过和平的商业交易来使自己兴盛。不要试图通过暴力来增加国家的财富。以色列人要通过商业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这种贸易既然不是以军事和暴力为后盾,就必需以自愿为基础,通过讨价还价来各取所需。这样,交换双方都要学会克制自己,因此,自由贸易锻炼一个民族勤劳、智慧、忍耐的美德。当然,软弱的国家既然无力从事军事征服和掠夺,不得不以贸易的方式与别国往来。而强大的国家有智慧,认识道可以不站而取人之财,所以自愿如此。瑞士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一方面展示出勇敢地捍卫国家主权,抗击外地侵略的能力和果敢,一方面在国际关系上竭力保守完全中立。瑞士国家内部就像一个兵营,几乎全民皆兵,而对外则是竭力倡导和平与中立,全民皆商。一个银行家肯定会竭力保护银行的大门,也就是银行的安全,同时他有对前来借贷的客户表示欢迎。这就涉及治国的艺术。

四.实际应用

如今,犹太人以精明的商人而在全世界名闻遐尔。在经济学上一直有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之争。市场经济必然是道德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圣经中所启示的上帝并不是异教寺庙中所摆设的偶像,“他是全地的大君王,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期间的,都属耶和华”(诗24:1)。“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争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徒17:24-25)。那么,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服侍上帝呢?

1. 基督徒应当成为通达的律师

每个基督徒都当是通达的律师,也就是说,基督徒都当晓得上帝的律法。使徒保罗曾经责备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你们中间有彼此相争的事,怎敢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不在圣徒面前求审呢?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么?若世界为你们所审,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么?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么?何况今生的事呢?既是这样,你们若今生的事当审判,是派教会所轻看的人审判么?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耻。难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智慧人,能审断弟兄们的事么?”(林前6:1-5)。什么是保罗所说的智慧人?就是通晓上帝律法,能够辨别是非的人。所以,所罗门向上帝祈求说:“求你赐我智慧,可以判断你的民,能辨别是非”(王3:9)。

(1)定志学习上帝的律法

我们都晓得,基督徒人人都是祭司。然而祭司重要的职分是什么呢?其实,从圣经本身的启示来看,祭司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献祭,而是教导上帝的律法:“他们要将你的典章教训雅各,将你的律法教训以色列”(申33:10)。

(2)定志遵行上帝的律法

当然,教训别人的前提首先是自己学习,自己施行。否则,就中了保罗的责备:“想要作教法师,却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提前1:7),这就成了瞎子领瞎子,不仅自己危险,也害人不浅。若是不从自己遵行出发,就成为主耶稣所重的责备的假冒伪善的人(23:13-36),必然受到上帝更重的审判。

(3)定志教导上帝的律法

基督徒不仅要从自己作起,学习上帝的律法,遵行上帝的律法,还要根据上帝量给自己疆界,教导上帝的律法。主耶稣基督亲自祝福此事,他说:“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太5:19)。在家庭中,基督徒作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把上帝的律法教导自己的孩子,著名的夏玛祷文就是以吩咐父母以上帝的律法教训儿女为主,摩西劝勉以色列人的家长说:“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申6:6-7)。在教会中,传道人也当以教导上帝的律法为己任:“祭司的嘴里当存知识,人也当由他口中寻求律法,因为他是万军之耶和华的使者”(玛2:7)。使徒保罗在告别以弗所教会的长老时说:“上帝的旨意,我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徒20:27)。使徒保罗所教导的内容既包括上帝恩惠的福音,当然也包括上帝公义的律法。在社会中,基督徒也当根据自己的工作本分,或以言传,或以身教,传讲上帝的律法,带领人来到基督的面前。所以,大卫见证说:“我也要在君王面前论说你的法度,并不至于羞愧”(诗119:46)。

2. 基督徒应当成为精明的商人

基督徒是敬虔的信徒,又是精明的商人。有很多基督徒受异教思想的影响,认为金钱是污秽的,作生意不合乎圣经,“无商不奸”,要经商赚钱就不可能过敬虔的生活。而且经商赚钱就是贪爱这个世界。但这并不是圣经中的教导。

(1)每个人都要预备自己服侍主

(2)每个人都当晓得自己的呼召

(3)每个人都要忠于自己的呼召

“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便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上帝,有侍奉玛门”(太6:24)。

3. 基督徒应当成为勇敢的勇士

基督徒既是敬虔的信徒,精明的商人,精通上帝律法的律法师,也是勇敢的战士。

(1)当背十字架

(2)当负主的轭

(3)披戴全副军装

主啊,求你让我们每个人都克尽自己的本分,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满足于你所赐给我们的。不要让我们对邻舍的财产和善况起贪心,以不法的手段占有别人的东西。我们也为中国祷告,富足的人不要为富不仁,贫穷的人也不要人穷人穷志短,劫富济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