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台湾式民主”的前因与后果


台湾的民主,人治色彩很浓,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等不同的策略与价值观,都对民主选举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是随着军政强人的逝去,台湾的社会与政治出现百家争鸣的特色


“台湾式民主”的前因与后果


文/驻台北特约撰稿员 杨素


“台湾三月疯妈祖”,这句俗语是台湾人用以形容每年三月份,迎接妈祖诞辰时的疯狂热潮。事实上,台湾人每年狂热的不仅是宗教,每年一次的选举更是台湾人精神所系,变成已近丧失理性的一场全民运动,爱台湾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政治支票一张张地开,使得台湾社会不断在伤痛、愈合的矛盾间挣扎。

台湾长期以来,在选举期间会对反对者言论采取较大容忍被台湾人民戏称为“选举假期”,也让台湾选举从传统上就出现作秀、激化的趋势,因为选举一过,政府的管制又出现了,所谓“当选过关、落选被关”,也因此台湾选举充满杀伐气氛,台湾人民早就见怪不怪。


蒋介石主政党国体制高压统治

蒋经国扮演台湾现代化的推手


1945年12月,国府公布“台湾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方案”,规定自1946年2月底,进行基层民意代表选举,以这些代表为选举人,选举县参议员和市议员,同时据以选出台湾省参议员,再选出制宪国民代表,参与在大陆地区举行的中华民国制宪会议。结果引发台湾民众的高度兴趣,短短几个月内,超过90%的公民登记成为选举人,更有36000多人登记为选举人。台湾基层形成初步的立法部门势力,而与来自大陆的国民党政权形成微妙相互对立却又靠拢的关系。

但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变”,却迅速引发了台湾基层势力的对抗,国民党介入大批军队镇压。事件平息后,国民党立刻改组台湾省政府,由魏道明出任首任省主席,国民党掌控各级选举的用心越来越明显,包括立法院国民大会乃至于省议会、县议会、乡镇代表会,都必须安置在国民党组织的完全掌握下,台湾的民主徒留一定的形式特征,骨子里却是一元化的目标,加上国府迅速宣布开始长达50年的动员戡乱时期,发布戒严令,进入了所谓白色恐怖时代。

蒋介石坚持中华民国法统尚未终止,中华民国宪法所规定的民主选举仍属有效,象征中央民意机关的国民大会、监察院与立法院的民代任期,在1951年就出现任满的状况,但国府却以无法恢复全国选举为由,逐年延长任期,造成数十年国会成员丝毫不变的奇异现象,被台湾在野党称为万年国会。直到1972年才有小幅度的改组。

在地方层级上,国民党虽然强调自治精神,坚持县级以下民意机关需进行选举,以及省议员选举,不过台湾省主席则改为官派,不恢复台湾省民直选,直辖市、市长选举也一律停止,直到李登辉主政后修宪,才逐渐恢复直选制度。本省菁英要出头,非得经过选举才能有望迅速搭上前往中央的直达车,因此竞争激烈,各家族与地方势力,莫不视为一种出头或获取地方政经资源的手段。在积极面上,有助地方民众表达意见,纾解不满情绪,但在消极面上,却也导致地方选举逐年激化,为派系政治斗争激烈。

在台湾社会民主化中扮演关键地位的蒋经国,此时却是凭借着太子的身份,开始掌控政工系统与情治系统,外界视为此乃蒋介石交棒的一连串动作,例如大众动员、调查、党员吸收管理,就连最机密的特务整顿、也都划归给蒋经国,蒋经国实权在握,对外却显得相当低调。

蒋介石父子因为韩战开打,重新取得美援与强力协防的允诺,地位越发显得不可撼动。至于一手终结掉国民党政权的李登辉,此时则因为曾接触共产党组织与思想,成为国民党特务系统针对的目标,强调曾经蒙受过白色恐怖,也是李登辉近来念兹在兹曾遭国民党所谓外来政权迫害的例证。


蒋经国时代的来临与幻灭


在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下,几十年政治上的超稳定,让台湾度过了台海战事的高危险时期,军事上的反攻则从操作型的定义,转而变成战略层次或计划层次的想像,让所谓的光复失土成为泡影。国民党也转而变成寻求开发与机会的经济立国,连带让新一代的政治与经济菁英,逐渐崭露头角,步入了所谓的蒋经国时代。

蒋介石是否能打破宪法规定,让总统只得连任一次,而非终生职的争议,成为自由派人士质疑焦点。一度更出现雷震、殷海光等主张自由民主制度的人士,藉由《自由中国》、《文星》等刊物散播理念,挑战国民党权威,李敖从“传统下的独白”开始,更是猛烈批国民党,反对蒋介石多次违宪连任。

在蒋经国若有似无的介入下,一批批技术官僚崭露头角,尤其一批亲美的技术官僚,更是协助台湾政权稳固、妥善台美关系的重要因素,李登辉更是在这股风潮下,正式以农业专家的身份,投入了国民党政权机构中,亦步亦趋地加入蒋经国长期主导的拉抬台籍菁英干部的潮流中。逐渐稳固地位,蒋经国也透过学者、专家与青年的协助,塑造起亲民、爱民、勤政的形象,顺利接手蒋氏王朝,也在这批年轻干部的推动下,蒋经国显得更为开明、有效率,往经济改革与全方位改革的方向前进,而他接手政权的第一步,就是务实地把中央民代选举开放给台湾基层,扩充了台湾人民的参政机会与权利。

台湾往加工出口导向的方向发展已经是明显的趋势,台籍小规模资本家也已经开始跃跃欲试,因此如何在固守既定法统,维持万年国会的代表性不变,却又能吸纳台湾菁英的社会活力上做出成绩,成为蒋经国的当务之急。1972年,他确立大陆地区选出的资深代表维持不变,以象征国家原先法统维系,但台湾地区的代表则以增加名额方式,定期改选,任期缩短成三年一任,让更多台湾菁英能出任立委或国代。台湾党外人士的力量逐渐汇集,推动自由派的反对言论,黄信介、康宁祥、许信良、张俊宏等人也开始崭露头角,活跃在台湾政坛,经由地方派系进入省议会的反对人士,更一度对国民党的主导统治产生相当大的威胁。尤其1977年许信良以无党籍身份参选桃园县长,支持他的上万群众包围桃园县中坜警察局,抗议选票遭到污损作假,国民党虽然高度不满,却仍承认许信良当选有效,证明台湾的民主运动已经走到了新开端。

不过1978年的台美断交事件,却导致台湾当年第一次出现立委选举中断。1979年选举前夕,由于施明德等人在高雄市举办的美丽岛游行未经申请,导致游行期间与警方发生严重肢体冲突,包括施明德、黄信介、吕秀莲等8人均遭逮捕起诉并宣判有罪。国民党政府虽然把大批反对人士关在狱中,但包括陈水扁、苏贞昌等大批的受刑人的律师、家属,打着政治受难者的招牌在各级选举中参选成功,蔚为风潮,终于成为反对运动的新一代接班人,并于1986年筹组了台湾第一个反对党“民进党”。

身体逐渐转而衰弱的蒋经国,采取了宽容态度在几件政治性命案以及纷扰国际的美丽岛事件后,他立即撤换了态度强硬的情报首长王升,让立场温和的李焕接任。他也在1984年首度提名了曾任省主席的李登辉出任副总统,而当时李登辉台籍文人、技术与农业本位的形象,都被外界所称许,蒋经国也凸显了他的设想,以技术本位为主体,以官僚专业性为发展框架的方向,也因此他在1985年公开地表示,台湾不会再军政化,蒋家也不会有人继续担任总统。他甚至在一次访谈时强调,他“也是台湾人”。

政治上容忍,两岸上平顺互动,让蒋经国有生之年的最后阶段为台湾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例如开放两岸探亲,打破台湾三不政策,宣布开放党禁,让民进党顺利活动,都使台湾社会出现迅速的开放与自由环境,蒋经国培养的大批技术官僚更在此时开花结果,为台湾推动新一波的经济转型,赶上了计算机新技术的风潮,因此包括宣布解除戒严,放宽各项集会游行的自由,虽然未必是在蒋经国任内完成,但都与他脱不了关系,也使得蒋经国成为台湾政治的图腾。

在宣布蒋家人不再续任总统后,他立刻把儿子蒋孝武送到新加坡,断了相关人士想要蒋家第三代接班的念头。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一生大志难伸,又被断了未来的后路,甚至传出他在蒋经国面前大唱“哥哥爸爸真伟大”以表抗议,也埋下他异日与林洋港合作,在国民党内与李登辉和李元簇争夺总统选举出线权的导火线。


李登辉时代来临与台湾政治势力的重组


并未融入蒋家班底的李登辉接任总统,对许多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因此李登辉执政前期,目标就锁定在与蒋家旧臣的斗争中,逐渐稳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善于权谋的李登辉,对于大局的掌握是采取拉一帮打一派的作法。由于蒋宋美龄一度拒绝接受李登辉当总统兼任国民党主席,因此李登辉在初步稳住形势后,便启用了蒋经国手下的大将李焕出任行政院长,以稳住国民党内部的反对势力,他随后更直接联合时任参谋总长的军权强人郝柏村,换掉了李焕,展开第一阶段的权力布局。他明白如果老国会结构不改变,将是影响他权位的最大威胁,因此李登辉巧妙地结合了民进党以及自由派人士的力量,把所谓劝退万年国代,推动国会全面改选的议题,放在台面上,争取民众认同,虽然困难重重,但在大批大学生集结在总统府前长期抗议后,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国府终于在1991年开始全面的万年民代退职与国会议员改选工作,李登辉也逐渐凝聚了台湾化、本土化的势力,成为台湾政坛的核心人物。

李登辉在权力之路上,把自己塑造成民主体制的开创者,不过国民党内的反扑,却在他第一次竞选总统时白热化。选择与李元簇搭档的李登辉,在当时国民党秘书长宋楚瑜的协助下,原本握有绝对优势,但激怒党内不同意见人士,国民党内非主流派人士推举出林洋港搭配蒋纬国的组合作为反扑,甚至一度变更国民党内推举程序改为票选制,但在李登辉请出8名大老斡旋后,才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冲突。李登辉也借着与在野党联合召开的国是会议,确立了总统由国大选举改为全民直选的制度,逐渐吸纳民进党象征的反对精神、台湾意识选票,并在1996年大选中与连战搭档,获得过半民意的支持顺利当选台湾第一届民选总统,走向了李登辉时代的强权时期,他也号称自己是台湾的民主先生。

在李登辉晚期的威权体制下,灵活运用民进党的李登辉情结,成为他操作民粹的关键,尤其为了架空当选省长,具有全国性高支持度的宋楚瑜,李登辉不惜修宪,先是冻结了台湾省政府的组织,让时任省长的宋楚瑜面临根据地被铲除的危机,同时为了吸纳各地方派系人物,也调整立法院的席次扩张到250席,几乎人人有奖,国民党的席次从原先的些微过半,变成绝对过半。民进党方面也借着李登辉水涨船高,逐渐从立委当选比例不断提高,县市长过半,到陈水扁当选总统后达到最高峰,李登辉虽然在大选时全力号称扶植连战,打击叛党参选的宋楚瑜,但当陈水扁当选后,他也欣慰地说“岂非天意”?让原本就疑心李登辉在选举时“弃连保扁”的连战阵营痛心疾首。

其实在台湾总统大选中,一股反李的势力就在串连中,但是国民党迷信李登辉的光环与凝聚力,终于让情势一发不可收拾,浩浩大党竟然惨败给宋楚瑜200多万票,不过宋楚瑜仅以30万票落选的事实,却让这股怨气直接反扑在李登辉与国民党身上,大批民众在选举结果揭晓后直冲国民党中央党部与李登辉官邸,要李登辉下台,党内外交相的指责与压力,打乱了李登辉选后稳居党主席协助稳定政局的一盘棋,他黯然下台,并且再与陈水扁联络后,确定反出国民党,另组台湾团结联盟。李登辉与台独份子的唱和更趋明显,有意再战江湖的动作,引发台湾朝野的注目,但是李登辉光环不再明亮,却也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谁也不怕谁


如果一年半前说陈水扁当选“总统”后,台湾将发生经济衰退、大批人口失业的问题,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相信,但事实如此。陈水扁则全力为执政失败找借口。2001年的立委选举还没开始,台湾的天空就口水满天飞,有不服输的连战、不服气的宋楚瑜、不甘愿的陈水扁、不甘寂寞的李登辉,四个人全台巡回造势,号称四大天王,争的就是谁才有未来。

陈水扁把这次大选的目标设定在让民进党过半,希望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但是其他人又哪会让他如此称心如意?连战如果再失国民党第一大党的角色,不但会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国民党也有分裂的危机;宋楚瑜要是选得不理想,挑战总统大选的领先位置马上被国民党取代,无兵无卒想要扳平更是困难;就连号称要帮助陈水扁妥善执政的李登辉,如果台联一败涂地,李登辉的未来又要如何安置,如何宣称他还是绝对不可动摇的政坛明星?加上陈水扁跳下总统职务的圣坛,批连打宋,为的就是拉抬民进党选情,为未来总统大选铺路,因此台湾的选举热闹,随人顾性命,倒是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没有领袖与强人的时代,台湾谁也不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