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苏格拉底之死

王海燕
[天府评论 www.028cn.com]


一、苏格拉底的原则


苏格拉底湮没在弟子们卷帙浩繁的著作中,谁都无从知晓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造物??也许,连柏拉图都不能。但是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告诉我们:


索福科勒斯很聪明,


幼利披底更聪明,


但是凡人之中,


苏格拉底最聪明。


为了证实这个神谕,苏格拉底曾经遍访名流智者,最终却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因为我一无所知,并且自知其无知,所以我最聪明。这听起来有点像玄妙的悖论。神和人都承认他的智慧,而他本人却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苏格拉底介乎有知和无知之间,他既不是愚蒙的凡胎,也不是全智的神祗,他是人神之间的大精灵??爱若斯(Eros)。


Eros,希腊文原意为“爱”,也是司爱之神的名字。《会饮篇》中提到Eros由丰富神和贫乏神结合而生,故此他永远处在一种特殊的境遇:Eros像母亲,所以总在贫乏中过活,可是他也像父亲,因而常在想法追求凡是美的和善的。他“终身玩哲学”,在其本质上与神和人都不同。因为神已然具有智慧,不必从事哲学;而凡人也无意求知,“因为无知的毛病正在于尽管不美不善不聪明,却沾沾自满”。只有Eros,他知道自己的欠缺,所以终身都在追求,虽然他永不可能达到与智慧一体的境界,但他是真正的philosopher??爱智者 。苏格拉底不正是一个Eros吗?他本人曾明确地宣称:“我什么都不知道,就只知道爱情。 ”而他的朋友们也屡屡称之为“爱情方面的专家”,甚至《会饮篇》中颂扬爱神的热烈讨论,竟是以亚西比德对苏格拉底的赞颂作为总结 ,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我们:苏格拉底本人就是爱(Eros)的化身。这“爱”的意义当然远远超出了俗世的情欲,它不断地追寻最高的理性,追寻美和善本身。这种奇妙的情感往往通过俗世中美好的事物,激发起灵魂对于上界理式的“回忆”。它促使爱智者“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的一切置之度外”,它是“迷狂”的动力因。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常常陷入于“迷狂”之中,比如他一个人出神良久,而后自称得了神灵的启示。这不正是灵魂为“爱”所激,向理念世界高举的过程中对肉体及其周围环境的遗忘和对真实世界的一种神秘感应么?


既然说到“理念”,我们不可能避免苏格拉底哲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原则:善(good)、正义(justice)、和事物普遍的“特征”。我们所说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应于事物的这种“特征”??亦即“使X得以存在”并且“成为X”的最终依据。同一类事物归根结底都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比如《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一再追问:“美是什么?”希庇阿斯逐次回答了诸如“美女”、“黄金”、“有益之物”等实质性的东西,但那都不是“美”。因为苏格拉底想要知道的实际上是“美本身”,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换而言之,也就是凡美的东西都具有一种本质特征??这种特征,在苏格拉底这里就是“X本身”,而柏拉图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发挥,将这种“X本身”的特质从事物中完全剥离出来,便称之为“理念”(Idea) 。理念是完善的、永恒的,它是绝对真实的存在,与之相反,一切个别的可感对象只是理念不完善的摹本,它们永远掺杂了诸种相反的特性,有似于理念却终不能与理念完全同一。人们的肉体只能见到蒙晦的可感对象,而灵魂却能在凡俗间事物的背后,唤起对理念的回忆。灵魂不断地追求理念的世界,并且尽一切努力使世间万物以理念为准则,变得更加有似于完美。当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行都符合理念原则的时候,这种状况便是“正义”的。所谓“正义”,既不能解释为“公平”,又并非简单地与“邪恶”相对。对于这个词来说,更好的解释应是“恰当”。这一种“恰当”,保证了每种事物各自安于其所当是,充分安排好每个因素的“职责”并使之发挥出应有的效用??to be itself??我想,这就是“正义”(justice)最简单明了的阐释。正义并没有高下好坏之分,它可以使一物好,也可以使一物坏,但重要的是它决不会使当“好”之物“坏”,反之亦然。 写到这里,我想起在古希腊多神制的宗教中,几乎每事每物都有专门的神祗掌管,又且神人同形,每位神祗基本上就是他所掌管的那一类人或物的代表??所差者迨是神为不朽、为美、为永恒,而凡人易朽,各方面都不能与神祗相比。如果我们作一个大胆的类比,神对应了“理念”,那凡人不正是上界神祗们的“摹本”么?然而在众神的背后,还有“命运”。“命运”无形地规定着一切,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它当然并不总是令人愉悦的,但人与神都必须服从。命运无对错。它是绝对的力量??它代表了我们所谈到的“正义”。万事万物都服从着“正义”的驱驭,趋向于理念世界,这就达到了苏格拉底哲学中最终极的目标和最崇高的境界??善(agaeou)。对于善,我不知道该拿什么话来描述它了。善的地位有似于我们的道,在它面前,一切语词都是无效的。agaeou的英文译名good和中文译名“善”似乎都不能很确切地传达它的内涵。我们只能说“善”是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一切的终极目的。万事万物??包括“理念”和“正义”,在逻辑上莫不由于它而又归于它。柏拉图曾把善比作“太阳”:“灵魂注视着被善照耀之物,便见出了理念。正如眼睛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世界。”追寻善是灵魂的本能。然而还有一种力量,它把灵魂从蒙昧状态唤醒,并且始终促使灵魂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在整个过程中都起着支持和推动的作用。如果没有它,灵魂就不可能从肉体中摆脱出来??那是什么呢???我们最终还是回到了“Eros”。我们大概不会忘记:“爱”是一种动力,它激发起灵魂中关于“理念”的印象,并且使之按照“正义”的原则行事,以期达到“善”的目的。我们也不会忘记,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种“爱”的化身。我们既然已经讨论过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那么,出于Eros追求善与正义的本性,苏格拉底便必然的会具有以下几种原则:


(一)、正义原则 我们刚才谈到,正义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各得其所“。基于此,苏格拉底反对盲目的民主政治之原因也就不难看出了。当时的雅典,动辄召开公民大会,五百人叫嚣起哄,这些人贤愚不齐,有时简直全凭一时的喜恶来断案。视国家大事有如儿戏。所谓的民主制度实已无异于暴民政治。长此以往,雅典将何以自立于希腊诸邦?苏格拉底对此种制度持有非议,是因为让皮匠、铁匠和农夫来做政治家的事,本身即是违背了正义的原则。他并不是鄙视平民,事实上苏格拉底本人的家世也不见得高贵,并且他从不讳言自己是雕刻匠代达卢斯的后代。问题不在于人的高低贵贱,而在于是否“合适”。如果让伯里克利去作一个雕刻匠,我想苏格拉底一样有也会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的。所以他提倡“贤人政治”,有些书上说也可理解为“贵族政治”,我以为是不妥的。“贤人”强调的是本质上与政治家的工作相配合的德性,而“贵族”只拘于表面的身份地位,实际与所谓的“民主”同样属于非正义范畴。只是由于贵族一般比较富裕有闲,又大多受过良好的教养,因而成为“贤人”的机会也就远远超出平民。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决不可以将两者混同。我们只能讲“苏格拉底贤人政治的主张有可能在客观上造成贵族掌权的局面”,但造成什么局面,究竟无伤于苏格拉底的“正义”原则。这种正义的原则其实更明显地体现在苏格拉底对待法律的态度上。因为正义(或者说恰当)严格地要求人们履行所应该做的事。所以苏格拉底尽管可以讥嘲法律条文的内容,可以不满与法律所规定的制度,却不可以无视“履行法律”的原则。法律由人而订,无论对错都可以商榷,然而一旦定下了某种法律,并且当一个公民选择服从了这种法律,他事实上就与他的城邦共同进入了一个“契约”。如果破坏了“履行法律”的原则,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本质上都是不守契约。如果苏格拉底可以不守契约,则其他公民一样可以不遵守,那么整个城邦得以按正常方式运行的基础将何以存在?这显然是不正义的。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在申辩时全然蔑视城邦的法律,而当克力同劝其逃走时又坚决不愿损伤法律,前后态度如此矛盾,未免有些做作 。然而,作为一个爱智者,苏格拉底可以傲视世上任何一种条文,却不能不遵循普遍和绝对的法律??正义。此事非干“正确”与否,惟有“正义”是苏格拉底作下最终决定的唯一理由。


(二)、节制原则 关于这个“节制”,我们必须说它与“苦行”不同,更不是单纯的禁欲。我觉得最能够阐释“节制”之义的倒是孔夫子的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心”,指灵魂。如果灵魂中理性的部分能够控制住“意志”和“欲念”的缰绳,使整架马车在Eros的指引之下,协调一致地行向“善”和“正义” ,那么“心”之所欲也就是“理性”的目标??善。既然“心”可以将欲望驾驭自如,而且又有“善”作为追求的方向,那么无论心中想什么,做什么,都不会违背正义的原则。一切都是这么自然,真正节制的人,根本无须刻意地去压抑自己的本性,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向善的。苏格拉底以豪饮著称,同时“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狼吞虎咽”,至于情欲方面,好象也绝非一片空白。然而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他的学生和朋友,都一致认为苏格拉底是真正节制之人。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禁欲是无必要的,只有控制不住欲望的人才会隔绝一切欲望的渠道。他尽可以按照心里想的去做,但从来不会“逾矩”。所以苏格拉底善饮而不醉,能吃而不沦为饕餮,有爱而不耽于情欲 ,他真正是自己的主人,任何外界的事物??美酒、佳肴、甚至最俊美的爱人,都不可能改变他既定的意愿。这就是“节制”,真正Eros的节制。


(三)、否定原则 我们大概不会忘记,苏格拉底每每与人讨论,总是不断地否定别人提出的观点,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都是以不了了之告终,仿佛苏格拉底从来就不能明确地说出“X是什么”。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苏格拉底所谓的“神的声音”:“我时常感到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每当这种声音降临时,它总是劝阻我不要做我打算做的事,而从不驱策我。 ”苏格拉底的“灵机”与他本人都采取“否定”的方式来传达真理,这看起来真是件奇怪的事情:为什么不清楚地告之正确答案呢?难道竟是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智慧有所保留,不愿倾囊相授?事实恰恰相反,不说出正确答案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知道”,苏格拉底与每个人的交谈都极其坦诚,然而正如他自己常常说的,苏格拉底确实是“一无所知”。正如Eros追求智慧,可以无限地趋近于智慧,却永不能达到智慧本身。爱智者如苏格拉底于接近理念世界的过程之中,也在不断地扬弃他一路上曾经见到或正在持有的谬误不实的想法??所以他知道许多关于“X不是什么”的知识??一路行来,“不是”可以确定,而“是”却总是相对的。那个唯一真实的“是”总是存在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终点,永远也无法真正获得。纵然人们可以通过无数的“不是”,去推测那个“是”,但我们所能得到的只能是一个范围,“是”就在那个范围里面,可谁又知道其中还有多少个“不是”呢?所以一个真正的philosopher注定不可能说出“X是什么”的明确定义??除非他欺骗??苏格拉底是个诚实的人,所以他只能说“不是”。


二、雅典人的理由


苏格拉底的死,那简直是一定的。因为他所坚持的每一条原则,所使用的每一种方式,几乎都使他的同胞感到恼火、甚至愤怒。这愤怒中的一部分来自于卑污小人,但更多的则是发自雅典正直良善的公民,苏格拉底的获罪决非偶然,更不是无中生有。我们已经知道了苏格拉底的原则,同时也一定要看看雅典人的理由??看看这两者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可调和的冲突?


“……在炎热的夏季里,他们在可怕地死亡着,他们在狂乱中死去。垂死者的身躯互相堆积起来,很难活下去的人们在街上到处打滚,神庙中堆满了死者的尸体,吃人肉的鸟兽不是远远地避开尸体,就是因为尝了尸体的肉而丧命…… ”这是公元前430年发生在雅典的一场可怕的鼠疫。鼠疫流行了将近三年,与此同时,雅典人还必须应付来自斯巴达的严酷战争。在此期间,雅典死去了1/4的军队和大批的居民,人民陷入瘟疫与战争的双重煎熬中。他们的生活脱离了常轨,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状态,“人们看到变化迅速突然,有些富人突然死亡,有些过去一文莫名的人现在继承了他们的财产,因此他们彰明昭著地纵情享乐,他们决定尽可能地花掉所有的金钱以追求快乐,因为金钱和生命都同样是暂时的……” 整个雅典城人心惶惶,此后几十年更是战祸频仍,城邦之内又一度出现“三十僭主”这样的祸乱,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城邦实是处在一群有着盲目荣誉感和肤浅见识的公民主持之下,政治上的朝秦暮楚和道德上的轻率多疑在所难免,一大批智者传授着所谓的辩论术,极尽偷天换日之能事,混淆着人们的价值观。固有的道德框架已经动摇,伯里克利铸就的雅典城濒于崩溃的边缘。面对着这样一个每况愈下的时代,人民不由得深深怀念起昔日的辉煌??文明高尚的社会、丰盈富裕的国库、还有称霸海上的军队??这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永远是雅典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回忆与骄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所有的骄傲都直接等同于一个时代的名字??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不会理解当世的忧患正是由那个辉煌时代埋下的祸根,他们也不会理解伯里克利时代处在“第一公民”严格控制下的“民主” 与当今的暴民政治有何本质上的不同。在社会盛衰变动之际,雅典人唯一的愿望只是再回到往昔,他们能给母邦开出的唯一的一剂药方也就是回复到曾经有过的一整套秩序。在他们想来,这便是恢复城邦繁荣的唯一可行之途。这想法十分自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雅典公民都怀有这样单纯而美好的愿望。他们大多正直良善,和苏格拉底一样热爱着自己的城邦。也正是这种热爱,使他们竭尽全力去维护雅典这座华厦的辉煌外表,使将希望寄托在伯里克利时代及其光荣的民主制度。他们只看到现在的民主在形式上同以前那个光辉时代的政治体制表面上的相同,便对之充满信心,衷心地拥护它,而把社会和道德的败坏完全归咎于一切与传统范式不符的东西:比方说确实败坏着城邦的僭主、又如站在云端玩弄着道德准则的智者、以及由于骄纵轻率而把雅典引入深渊的决策政要,还有不敬神灵而招致天怒的妄言人。这一切都成了所有正直公民的痛恨??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蛀蚀着雅典本已风雨飘摇的城基。


然而,极其不幸的是,在所有上述的这些事情中,竟没有一件能让苏格拉底和他的同胞取得共识??天乎?人乎?苏格拉底不是毫不留情地泼人冷水,就是莫名其妙地被扣黑锅。雅典人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的僭主时期以后,对现在的制度和法律已是珍视到偏执的程度,他们看不到也不愿看到现有体系中不合适的一面,对于他们来说,事情“非左即右”,任何对该体系的非议甚至小小的改动,都自然而然地被视作为在与整个城邦作对。苏格拉底比任何人都热爱他的母邦,但他是清醒的。理性不容许苏格拉底忽视这个城邦中任何不恰当的地方,他清楚地看到雅典在道德、法律和政治体系中的纰漏,正义原则促使苏格拉底说出他的困惑,并且试图激起雅典公民的反思,与之一同探讨出一条更合适、更符合正义原则的道路。但这种反思对于苏格拉底和雅典人民来说,都不啻于一种灾难。一方面,苏格拉底对于现存制度公正的诘问,打破了人们对于民主和黄金时代的幻想,使一些激进的公民误会他意在颠覆,自然视之如寇仇;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一再的追问和反思,使得人们意识中具有无上效准的东西??习俗、法律、以及其他许多固有的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根本上的动摇。它摧毁了人们一向依赖的准则,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苏格拉底那个要命的“否定原则”,他总是告诉雅典人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把人们头脑中的框架击得粉碎,却又不给人一个新的、可以依靠的支柱。苏格拉底并不是故意要使他的同胞们陷入一片茫然,没有谁比他更坦诚,可他真的是“不知道”。他的主观反思不可避免地以一种敌意的、破坏的姿态出现在雅典公民眼前,所谓绝对的最高准则到头来却使人们失去了一切常规的准则,产生了一切都是“相对”的幻象。任何善良单纯的公民都不能不对此感到茫然、惶然、最终是无法可想之后不可遏制的愤然。溃败时代中的雅典人是非常脆弱的,他们须要紧抓着一套相对安稳的秩序,作为自己虚弱惶恐的心灵的最大安慰,并以此维持着表面上薄薄的一层自尊。他们宁可相信这一切确乎是真的,也许这样不自觉的自欺正是一种支持着雅典人信念的力量。无论如何,人们禁受不起苏格拉底如此猛烈的诘问,更无法忍受他对人们头脑中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他们心中可怜的骄傲的打击。苏格拉底无意中给雅典人的心灵蒙上了消极的阴影,也为他自己种下了悲剧的种子。这是苏格拉底的无奈,也是雅典人的无奈,我们很难说两者之间有谁做错了什么。苏格拉底动摇了雅典人最珍视的,所以他一定得死。然而还有更无奈的事情:上文曾提到了在雅典人神共愤的四种人,对于他们,苏格拉底的不屑决不会下于任何其他雅典公民。可是在许多雅典人看来,苏格拉底与那些人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区别??谁让他碰巧与这四种人都有着某种关系呢?雅典人对于三十僭主血腥屠杀1500名民主党人的惨状记忆犹新 ,而那位被人恨之入骨的贼首克里底亚,就曾经受教于苏格拉底的门下;西西里远征的惨败,毁了雅典四万最精壮的战士和三分之一的国库资源,使得雅典众叛亲离、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斯巴达一决雌雄 。这次战争给雅典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羞耻,人们痛恨那始而极力鼓动远征,既而倒戈叛逃的“祸害”亚西比得(Alcibiades)??无论是出于什么不得已的原因,人们总认为是他毁了雅典城??不幸的是,这位反复无常而又骄纵轻狂的将军,恰恰又一度是苏格拉底最亲密的弟子和爱友。更不幸的是,这层关系不仅使苏格拉底成为叛国者的同党,还为他加上了不敬神灵之罪??亚西比得曾经卷入赫尔墨斯神像被毁一案 ,苏格拉底作为师友,自然难免瓜田李下之嫌。加之其素日常称神灵凭附,颇有自创新神之嫌。引起人们的猜疑或妒忌不说,再与亚西比得一案两相比附,互为佐证,就此便坐实了这渎神的罪名。然而,在创造新神的问题上,雅典人倒未必冤枉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倡“认识你自己”,也就是通过自我观照,向内心的理性去找寻最高的原则,这其实是一种“理性神”。正如黑格尔所说:“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这乃是一个变革。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无论如何是一种新的神,不是雅典人过去一向相信的神。所以对苏格拉底的控诉完全是对的。 ”不过雅典人把苏格拉底的形象完全等同与智者,却真是千古奇冤了。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一生嘲笑智者,可是在同胞们的眼中,他与智者并无任何区别,就连与之私交还算不错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也把苏格拉底描写成一个仰首向天,是非不辨的智者的典型 。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在表面上,苏格拉底的论辩方式纷繁复杂,在一般人看来,与智者派的弯弯绕绕根本就是一样的令人迷惑。第二,苏格拉底总是摧毁人们固定的概念,又不给出自己的答案。无论他的初衷如何,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切都是错的”。这与智者今日河东、明日河西的“怀疑论”又是何其相似?第三,作为一个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一般公民之间难免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深堑,人们不可能很好地去理解他,正如人们同样不能理解神巫般的智者一样,既然都不能理解,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将两者合而为一了。


行文至此,我们所说的一切罪名都已经足以使任何人置身于九死之地??然而苏格拉底,这个永远令人捉摸不透的老人,竟在最后的申辩中,又以极其挑衅的态度再一次打击了雅典公民的尊严 ,为自己的死亡之秤加上了最后的砝码,然后安然地遵从法律的安排。这是一个真正的爱智者用生命对于天地间“正义”的献祭。任何人都无法不被他深深地感动。然而,当我扪心自问:如果我是当年五百人公民大会的一员,我真的就不会在贝壳上写上“有罪”两字吗?我无法回答。我甚至想,如果让苏格拉底自己以公正心来投上这一票,结果又会是如何呢?哲学家所想所见的总是超于自身所处的这个社会,因而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将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而法律又是社会精神的代表,所以他自然也会触犯到这个社会的法律。那么,当哲学家“犯法”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呢?按照“遵循法律”的原则,他就应该去死??可是他始终都不曾做错任何事。但如果不死,他便违背了自己的准则,他便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这难道是一个永远两难的选择么?


雅典人有足够的理由处死苏格拉底,正如苏格拉底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接受它??这并不是悲剧,也许,这也是“正义”的一种。


复旦大学哲学-文基班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