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人生》节选

粱漱溟

第三章 略说人心

    说人心,应当是总括着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而说。然一般说到人心却多着
眼在人之对外活动的一面。实则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应当从其机体内外两面
来看它。(一)所谓对外一面即:人在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
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在此对外一面的心理活动,
主要是依靠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通过感官器官来完成的。这未能举人心之全。
(二)还有其另一面在,即:个体生命所赖以维持其机体内部日夜不停的活动能
力。凡此种在人死之前,经常的生理上──有时兼病理上── 一切机能运转,统
属植物性神经系统之事,一般无待大脑来指挥;然大脑仍为其最高调节中枢,大脑
和内脏之间固息息相通,以成其一个完整的活体。通常将此后一面内部生活划归生
理学、病理学去讲,但在吾书却定须涉及到它,而不划分出去。要知生理学上消化
系统的机能、生殖器官的机能等等,是直贯到心理学上的各种本能活动而为其根
本,事实上原分不开的。
    这里又须知:(一)并非所有一切对外应付之事,无例外地都要通过大脑以高
级神经活动出之,而是亦有不少直接出自朵体生理的反射或本能的对外应付活动。
所以只说对外应付主要在大脑。(二)说对外,虽主要是指身外的自然环境或社会
环境而说,但有时机体内部感受刺激亦通过大脑而起着内脏功能种种调整应付作
用。说大脑主要在对外者,此外非定指身外;从生命来说,一切所遇莫非外也*。
    说人心虽应当是说人类生命的全部活动能力,然此生命活动能力既从进化发展
而来,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未知其所届,所谓“全部”是很难讲的。而且发展到从
之后再向前发展,总不过是可能性的更发展──更发展出有可能如何如何──而非
发展出一定的新面貌,所以又是很难讲的崐**。因此吾书于此只是简略地就一般
人的一般情况有所阐说而已。所谓一般人的一般情况者,即略去了如下种种不同:
    略去人类初现尚在未开化之时和其后社会文化发展下的很大不同;
    略去人的个体从初生婴儿到童年到少壮到衰老的种种不同;
    略去各不同肤色种族的多少不同;
    略去男女两性的不同(有些处亦谈到,顾不及详);
    略去有失于健康生理时(病变)的许多不同。
    此外则人的天资不同,智愚贤不肖之间个别差距有时甚突出,亦为言人心者所
不可不知,而此亦不及详也。这里点明这些不同出来,意在提醒读者莫忽忘人心之
发展不住,变化不
  *  然而同时从生命来说,一切问题又莫非内也;容后详之。
**  读者或不明我此言之所指,且待全书读竟自可明了。
定而已。读者诚不忽忘于其恒有发展变化,而又能把握期间共同一贯之处,则吾书
致力以求者为不虚矣。
    一般之言人类心理者,大抵着眼在个体生命上,虽亦有所谓社会心理学之类,
而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随有之人心发展顾未之及。人类生命既重在其社会生命一面
(见前),是岂非重有所遗漏乎。如我所见:人类在其个体生命一面固然随着身体
从幼小成长起来的同时而有其心理之开展成熟的过程,在社会生命亦复同样有之。
原始社会正象一个幼儿,社会发展到末后共产主义成功,便象其长大成人。在此社
会发展过程中,正亦有其身的一面和心的一面之可见,并且亦是随着身一面的发育
成长而心一面开展成熟的。吾书于此,行将具言这之所见以就正于读者。
    任何一种学问均必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常人所及知者引入其所不及知。普
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心,是在现前实际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吾书自当亦由此入
手。然吾书虽在起首,即不能不有哲学意味。上文固曾说过心理学不同其他科学,
它是介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一种学问。哲学似为深远之谈,而其实则眼前随处遇
到,避免不得。虽无可避免,却不作深谈。必待末后乃引入形而上学①,有所透
露。尤其在介绍古东方学术时,势必谈得稍多。此即是说:吾书言认心,将从知识
引入超知识、反知识,亦即从科学归到形而上学,从现实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归到
宇宙本体。──此愿为预告于读者。
    认识人心,既须照顾全面,又贵乎得其要领。否则,博而寡要,斯亦不足取
也。此即上文之所云必在不忽忘人心恒在发展又变化多端的同时,要能把握其共同
一贯之处。又上文所云,为当从现实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来讲起者;下文即为之。
    扼要地问一句:何谓心?心非一物也;其义则主宰之义也。主谓主动;宰谓宰
制。对物而言,则谓曰制;从自体言这,则曰主动;其实一义也。心之与物,其犹
前之与后,上之与下,左这与右,要必对待而有见焉。如非然也,必物其一而已
矣,无可分立者。
    客有以如何认识人心为问者,吾辄读读《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善用兵亦善言
心。选集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两文,人见其言用兵也,
我则见其言心。前后两文中,一皆列举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之三点以言用兵,
而要归于争取主动。实则此三点点,非即人心之所以为人心乎?用兵要归于争取主
动,同样地,整个人生亦正是要归于争取主动而已。盖人生大道即在实践乎人心之
理,非有他也。
    今我之言心,即将从此三点者入手而申说之。当然,我借取他的话来讲我的
话,如其有不合之处,其责任在我;读者识之。
    《论持久战》等两文有意乎讲人心也,却在无意中指点出人心来,此即其所云
“自觉的能动性”是已。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三点是自觉的能动性之内涵分
析。同时,又无妨把自觉的能动性简化而称为“主动性”。说主动性,是又可以涵
括灵活性、计划性两点在其内的。
    人心非一物,不得取来放在面前给大家去认识。但人莫不有心,凡我之所云
云,却可各自体认之。心主宰之义,以主动、宰制分析言之,是一种方便。其又曰
自觉的能动性者,是另一最好的说法,来说明主宰之义。以下分三点次第进行。虽
分三点而各点相通,仍在说明一事也。凡此皆为说话方便,俾易有所体认而已。幸
读者识之!
注:
    ①此处“形而上学”一词,沿用自古希腊哲学家,盖以讨究宇宙本体等问题为
事者。其作为一种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方法,为今时所讥称的“形而上
学”一词,根据《反杜林论》,盖原于“最近四百年”(恩格斯文内语)自然科学
知识初盛之时一般习用之观察自然事物的方法而来,既有所不同于古代本义。在恩
格斯且曾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依所研究的对象在一定领域中是合用的甚至是必
要的。(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卷二,第一三一页)
    

第四章 主动性

    宇宙间森然万象,莫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自其异者而言之,显有区分,一
若鸿沟不可逾越;而实则万殊同出一本。其异也,不过自微之著,由隐而显,不断
变化发展而来;追踪原始,界划不立。故尔为学既须分别精审,又贵善观其通。人
心非他,即从原始生物所萌露之一点生命现象,经过难以其数的年代不断发展,卒
乃有此一伟大展现而已。人类之有人心活动,同于其他生物之有生命表现,虽优劣
不等,只是一事。应当说:心与生命同义;又不妨说:一切含生莫不有心。这里彻
始彻终一贯而不易者即后来所见于人心之主动性是已。认识人心之主动性要先从生
物生命作理会①。
    似乎植物植立一处而不动,微生物随处飘散以生存,类乎此者岂有主动之可
言?然而不然也。一切生物皆有其生命现象之可见。生命现象首先是它的新陈代
谢;即它能不断地吸收外界一些物质而消化之,以变成自已的成分;复时时分解体
内一些成分释放出“能”来,好作活动。它由此而得生活,同时它就能生长和生
殖。它有内外即有自己,则主动之主体在此矣。当其吸收同化,分解异化,以至生
长生殖,是何得谓为不动耶?其主动性于此明白不可否认矣。再从反面来看:譬如
风也,水也,何尝不见动;然风也水也谁得而为之分内外,指出其自己来?谁得而
说为主动耶?
    风之动,水之动,是无心的,是非生命的动,是不由自主的动,亦即是被动
的。
    然而说主动,所以别于被动;说被动所以明其未得而主动也。非生物既无主动
之可言矣,则亦无所谓被动。真正的主动,真正的被动,皆就有生命者而且富有生
命者言之。风也水也固不足以语此;即微生物、植物、一切弱劣生命,要不过乍见
出主动性的一点朕兆,亦无多可说的。
    《论持久战》等文何为独于讨论两军作战时提出主动性来说耶?原文既明白言
之: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②。
    盖作战是人类──最富生命力者──的事,而且是人类集团间彼此争强斗胜的
事,此时正在较量谁更有生命活力,即看谁更善于发挥人类的特点,争取得主动
也。战争双方都在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其能制人抑或制于人将于此取决,而谁胜
谁负亦即由之而决。
    此非谓战争中一切得胜者,皆从其主动性之高强得来。例如以优势兵力取胜
者,即不足算也。此但谓战争双方不问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之如何,皆必经由力
争主动,力避被动而致胜。不过其中有利条件居多之一方,其争取主动就容易了,
其主动性即无多可见。主动性最有可见者莫如不利条件甚多,显然处于劣势,而卒
能着着取得主动之一方。盖主动性要必在争取主动的争取上见之也。
    战争胜负是有许多因素的;然总不外客观存在的旧因素加上主观努力的新因
素。旧因素种种非一,双方各有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综合计算下来,彼此对比
可能一方占有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新因素即指主观努力之努力,亦即争取主动
之争取,亦即各方主帅于其所拥有之条件如何运用。此在事后较论之,其间彼此举
措各自可能有善巧有不善巧,亦种种之非一。然而归结下来,胜负之所由分,往往
不在前者──旧因素,而在后者──新因素。此即所以说“事在人为”也。
    事在人为者,人的主动性为之也。在旧因素中除地势天时等自然条件不计外,
其他种种亦何莫非人为之者?何莫非出于生命之创造?但以其属于过去事,为今日
所凭借而非能凭借之一面便不得再算入主动性。主动性是只见于当下生命上的,此
所以称之为新因素也。
    一切生物的生命原是生生不息,一个当下接续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当下都有主
动性在。而这里所说人心的主动性,则又是其发展扩大炽然可见的。曰努力,曰争
取,曰运用,总都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
    我们知道“主动”与“能动”与“自动”,其词意是可以相通的。主动所以别
于被动,能动所以别于所动,自动所以别于他力之动。其相通之处即在:其动也,
皆非有的受而然,却正是起头的一动。起头又起头,不断地起头,其曰新新不已,
正谓此耳。
    当然,生命是有其连续性的。然而其连续性世俗之所易见也,而于其刻刻创
新,却总在相似相续中,难有创新之可见。唯人类生命最为高强,其创新乃最有可
见。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不就是无数创新的积累增高吗?在人类中,人们才智又
大不相等的。伟大的天才,其创新往往更有可惊。此在两军作战中见之,在其他事
业活动中莫不见之也③。
    认识人心的主动性,宜先从其生命自发地(非有意地)有所创新来体认;然后
再就人们自觉的主动精神──人们的意志来认取。
    所谓生命自发地有所创新者,例如一切文学艺术的上好作品──不拘是诗人
的、画家的、或是其他的──总在其精采,总在其出尘脱俗;此非创新乎?这创新
却不出于有意求新。有意求新,又是内里生命主动性不足之征了。主动性非他,即
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泼耳。力气充沛便能于素日见闻广为吸收消化,因而取精用
宏,到临时不拘什么都成了他的工具,他的材料,供其驱遣运用,一个创作就出手
了。力气单薄贫弱者,素日既少吸收消化,纵有工具、有材料而不能活用,反为工
具所累、所压,只落得满约陈词滥套,因袭堆砌了。这就是下劣作品。
    有在思想上第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
上。人生有所成就无不资于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不唯适用于
文艺作家,亦适用农、工百业的发明创造,和军事、政治的事功成就。“文章天
成”是说自有合理性在其中。“妙手偶得”是说灵机触动,非所意料。诗人巧得妙
名,画家有神来之笔,不唯旁人所不测,他自己亦不
*  佛家说生命是“非断非常”,即指此。前后非一,故非常恒;相续而转,故非
断灭。
能说其所以然。若究问其致此之由,一切可说的都是外缘,都是凑成乎此的条件,
而不是能用这些外缘条件的主体──生命本身。生命是自动的、能动的、是主动
的,更无使之动者。凭空而来,前无所受。这里不容加问,无可再说。问也,说
也,都是错误④。
    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如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它既贯串
着好多万万年全部生物进化史,一直到人类之出现;接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直
发展到今天,还将发展去,继续奋进,继续翻新。──体认主动性当向此处理会
之。
    如上所说的主动怀,是从本源上指点。至于所谓人们自觉的主动精神,亦即人
们的意志(连行动在内)者,恒必涵括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三点,则是从此
本源发展扩大的。除其中灵活性、计划性容后分别申说外,这里再就其中主动性之
一点试为指明。
    自觉是人心的特点(后详)。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意识清明
中的刚强志气。譬如有人对于外界环境的困难险阻未尝不看得分明,且在奋斗中再
三再四受到挫折,而卒能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以制胜于最后五分钟的那种坚毅精
神,即其好例。再则对于强敌,如所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却能针对
敌人不稍轻忽的那种豪迈精神,即其又一好例。
    眼前具体事例,莫如开发大庆油田中的人们的精神。他们兼具着以上所说两种
──坚毅、豪迈──精神的。读者试细玩其前后经过事迹,当必于体认人心之主动
性大有所获。
注:
    ①生物学家之说生物有云:生物具有自动发展的能力,能够精确反映外界条件
的变化,并适应于这些条件;能够维持自己的完整性,恢复遭受损伤的部分;能够
生长,并能够繁殖与自己相象的后代。──语见施密特所著《复苏》一书之中译
本。又中译本之汤姆生《科学大纲》第二十篇说生物特性有云:生物在地球上凡是
可以容身之处它们没有不去的,见到它们存在于六英里深的海底,且有的生息在热
可炙手之温泉。有的鱼类竟能缘木而活。有的蜘蛛竟亦存活水中。它们似没有不能
战胜的困难,亦巧于利用各不同环境而移居,更能以应付不同的天时气候而蛰伏
(或冬眠或夏眠)。它们寻栖息于第一隙穴,从而就展布拓殖到广水大陆。总之,
生物实具滋蔓、侵占、抵抗、适应、图存等能力;这就是我们所得的印象。以上所
引两则均大可理会得生物生命之主动性。
    ②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四六七页。
    ③斯大林一九二四年一月在军校演说列宁的为人,其中讲列宁的革命天才一
段,颇能揭出天才人物的出奇创新来。我曾读其俄语原文,大有启悟,爱玩不置。
惜译为中文后,便不能尽其妙致耳。其文见于《斯大林全集》(中译本),第六
卷,第五──五七页。
    ④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之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其自承为生理学而非心理学,
亦复甚是。顾其以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立言,不免予人以一种不正确印象,好象
生命不是在主动之动,只是在反应reaction而已。实则生命本性固是action而非
reaction也。此不可避免之一缺点,当吾人注意它是生理学时,便亦不成严重问
题。盖生理学属科学,心理学则介于哲学科学之间,性质上不同。
    从刺激在先,反射在后,有感受而后施为以言之,似乎是reaction,而其实不
然。要知吾人种种感觉皆从最低生物之感应性逐渐进化而来。感应之向于高度发
达,岂不充分见出生物生命的主动性?我旧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曾说过,“吾
人感官为对外探问之工具,第一感觉即一探问,而所感觉即其所为答或报告也”。
进一层说,凡取得经验者即是取得心灵向世界所发问题的答案;如其没有发问的活
动,即没有知识成就出来。所以知行之“知”,早已是“行”了,不是被动的。
  
第五章 灵活性

    《论持久战》中讲灵活性说: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
又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灵活性。当然,指
挥作战不能灵活运用,即无从得以实现主动性;主动性是有赖于灵活性的,我们借
此引入谈灵活性之在人心。
    何谓灵活性?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问题,是谓灵活性;在一时一时
形势变幻中而能随时予以适当应付,总不落于被动,是谓灵活性;出奇制胜是灵活
性;闪避开突如其来的袭击,亦是灵活性。总之,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恒
制乎物的表现。此从生物界过去的进化不已,充分可见。灵活性虽是不可能前定
的,然却可以避免前定的不灵活而为灵活预备好条件;从过去生物进化所见于其形
体构造和机能间者,正是这样──正是从机构蠢笨不灵活步步向着求灵活而开展前
进。
    然而生物进化不可遏的大势如过去之所见者,却非所语于今天的生物界。在过
去的进化途程中,其向灵活前进之度,各物种高下相差,等级甚多;但它们今天一
一止于其所进之度了。宇宙间代表此生命本性尚在前进未已者唯有人类耳。其他生
物一般都落于其各自生活的刻板文章中,恍如机械在旋转着,殆无复灵活性之可
言。为要说明人类生命何以独保有灵活性,还须追溯生物界历来进化之迹一为指
点。
    试先来看原始单细胞动物Protozoa,它是既不灵又不活的代表。一个生物是一
个活动中心,恒在刺激反应之间活动不已。说不灵,是指其感受刺激的迟钝,没有
耳目感官以觉知稍远距的环境,而必待有外力刺激迫近于它;且只能在刺激的强弱
上有分别,其他则不辨。说不活,是指其当刺激迫来只能出以简拙的反应如遇弱刺
激则向前,遇强刺激则退避,遇可食物则摄取,如斯而已。盖以其形体构造简单之
极,在其生活上初无分理机关,感受刺激者同时即是施出反应者,浑沦一处,则从
受刺激到施反应之间便无回施余地无延宕时间,而被迫成为一种机械性的直接反
应。所谓前定的不灵活,即指此也。
    在进化的途程中,生物的形体构造、生活机能显见是一贯地由简单渐次趋向繁
复,再繁复;此皆从多细胞动物次第发展出各种  各样之分工而来。分工是分别各
有职司,于其同时必有以联合统一之,神经即于此肇端。譬如动物机体表皮细胞职
司感觉(刺激),皮内伏处细胞(筋肉)职司运动(施反应),于此介居其间以行
传导整合作用(integration)者即神经细胞也。原始简单直接的反应即由是变为
神经系间接的反应,而名曰反射。此在动物反应活动上即高出于前者,而为避免不
灵活、走向灵活迈进之第一步①。
    又如一个动物机体,必须一面照应环境随时来的问题而有所施为,另一面为维
持自身生活又恒时有其例行事务而不停。借喻军事:前者有如前方作战,后者有如
后方勤务。前方作战信必有赖后方勤务做得好,但若于此兼营而不分工,精神不得
集中在指挥作战上,势必有失灵活。反之,若分工而不统一于最高统帅,势必多受
牵碍,乃更为不利。内外分工是必要的,分工而不失统一尤为必要。故尔,动物机
体构造于此迈进于分工者,其同时即为神经系统的发达。
    分工实为生物进化的第一重要方针、步骤。必分工而后功能各得进于专精,乃
更有所分化,更以精细。譬如初步分工的感觉细胞,对于不同刺激应于其物种各自
生活需要乃更分出嗅觉、味觉、视觉、听觉……之种种是。凡此感觉之发达实与其
神经系统之发达相缘俱来。有分工即有整合,分工与整合不断地繁复发展即是进
化。如前所言神经细胞之出现,即为后此高等动物发达的中枢神经、大脑皮质之萌
始,亦即为后此人心有其物质基础之本。要知道灵活就出在繁复发展的分合之上,
前所谓为灵活预备好条件者即指此也。
    这里略为申说其中之理。
    从原始单细胞动物一直数到现代人类,其活动力量的大小强弱等差繁多,差距
绝大,有不待言。若问其力量大小强弱以何为衡?可以说:即以其所生活的世界广
大或狭小和内容的繁富或贫乏为衡准。要知生物界物种不同,其知觉所及的广狭贫
富是各不相同的。而知觉所及的广狭贫富,则各视乎其机体感官的进化、神经脑髓
的发展程度如何而定。如感官以分工而专精,则知觉灵敏可及于远,可入于细者
是。一个动物是一个活动中心,其知觉是为活动而预备的,亦即通过感官神经而此
一中心乃与环境发生其可能有的活动关系。凡为其知觉感受所不及者,自无反应活
动之可言也。若其发生关系的面愈广,发生关系的点愈多,斯即其世界愈广大,内
容愈以繁富,而为活动力愈以升高增大之征。
    于此,应当指出:人类所生活的世界,其广大繁富是莫得而限量的。此以人类
不徒依恃乎其天生的耳目等感官,而于后天更发明创造种种所以增扩其耳目之用的
资具,如望远镜、显微镜、有线电或无线电的接收设备以收视收听者,方未有已
也。(此依重后天创造而不依恃其生来的器官和本能,是人心最大特征,亦即人心
的计划性,后文随详。)人类知觉之所及既无限,斯其活动力的强大亦无限。
    灵活性即寓乎活动力而随之以见者。活动力愈强大,即愈超越不灵活以进于灵
活。从知觉所及之广狭贫富固有以知其活动力之大小强弱,实则其灵活性如何亦从
可知也。知觉不灵,斯行动不活;灵是活的前提。观于原始单细胞动物所以为不灵
不活的代表者,其理可晓。
    再则,分工之涵义不可不察也。生物机体率以细胞为其结构单位又机能单位。
自机体望于细胞,盖由浑一而辟分为多个;由细胞望于机体,则又为多个组合而成
一体。分工者,原初即细胞之分工,其后乃进为不同之组织分别、器官分别等等。
在单细胞动物,其一个细胞固是一生命。多细胞动物所有之个别细胞,亦非无生命
者,乃若组合起来又形成一集体之大生命。生物之逐步进化于高等动物也,必始于
细胞分工。分工之事,在细胞言之,当其专守一职即邻于机具而不自主,地位降
低;在机体言之,则通过神经系统总揽大权于上,整个生命却由之以提高一步。往
往分工愈进于繁密,细胞地位愈降居微末,然其同时整个生命则愈以提高,活动力
大增。整体的灵活性实以其分子成员之趋于机械化换得来的。(分工涵有集权之
义。)
    三则,神经发达之云,其涵义又不可不察也。神经系统发达见于物者,不一其
途径;而卒得见高度发达者,必数脊椎动物有人类出现之一途。学者言神经系统之
演进,尝有“发头”、“发脑”、“发皮质”之说。此次第升进之“三发”,固非
一一于脊椎动物肇其端;然脊椎动物一途实皆经历之,而特著于发皮质,由是以达
于高峰。何谓发头?低等动物初无头尾之可言。自蠕虫以上乃有头尾判然可见,行
动时其头向前,有向前看的倾向;且以头端数节,控制身体之余部。由此,感受环
境刺激的器官(眼耳等)即于其头部分化出来,主司联系全身各部的神经成分亦逐
渐集中在此,终于有脑髓出现。此一过程,在进化史上名曰发头
(cephalization)。发脑者,如鱼类、两栖类皆以中脑为其行动上主要的控制中
枢,是其例也。发脑(encephalization)一词涵括有发中脑
(mesencephalization)、发间脑(diencephalization)、发端脑
(telencephalizaion)之各级;此不及详析。若哺乳类以上至于人类,则其主要
进程在发展皮质(corticalization)。世所习知,人类大脑皮质发达特著,人心
活动之所以优越资于是焉。一言以括之:神经系统发达者,头脑之发达是已②。头
脑发达的必要性,从全身来看果何在乎?通常全身各部分一切大小机构各事其事,
固无待于发动督促也,头脑要在收集情报(主要是身外的,亦间或有身内的),而
为行动(主要在对外,亦有时对内),作出抉择耳。当其抉择也,对内恒在统一调
节以求平衡,对外恒在统一控制以求准确。或一经抉择而有关机构顺从之以各事其
事;或则时时在抉择,时时顺从以各事其事焉。总之,头脑对于全身各部分机构正
为直接地或间接地控制与顺从之关系。动物愈进于高等则头脑之为用愈见其重在控
制(或调节),远过于发动。
    此一义也,从苏联专治高级神经活动之科学家所明白指出之人类生活事实得到
印证而益信。──
    大脑皮质愈来愈发达,抑制的作用显然愈来愈增加,而本能(自发)作用则愈
以减弱*。因此,在行为中有计划的活动愈来愈多地代替了本能的反应。
    简单的观察已使我们得以确认:抑制过程的减弱是老年人精神状态的重要特
征。巴甫洛夫曾指出老年人主动性内抑制的损害(衰损)**及各种神经过程灵活
性的减低③。
    实则寻常所见,所谓“主动性内抑制(巴甫洛夫学说中之专门术语)在有病人
即每见缺乏,视健康无病人颇为不如;在一般女性亦复不如男性;在孩童似可云未
成熟,而在老年人则衰损矣。俗常说人年纪老了反近于孩童,盖即谓此。遇事沉
稳,不动声色,唯成年人神经健强为能尔。
    人心的灵活性必以此所谓主动性内抑制者为前提。躁动非灵活,情急最误事。
必也,不动则已,动必准确达到预期效果,斯真表见了灵活性。──所谓神经系统
的发达实指向于此。
    以上所为申说,不外证实前文“灵活就出现在繁复发展的分合之上”一句话。
然不可误会此繁复不已的分合,便为顺一条直线而发展者。应当晓得,生物进化初
非有目的有计划地前进,第从其一贯争取灵活若不容已之势而观之,恰似有个方向
耳。然在进程中始终未曾迷失方向者,亦唯脊椎动物有人类出现之一
  *  “自发”二字系著者所加,用以助显原文之意。
**  “衰损”二字系著者所加,用以矫正原译“损害”一词之未善。
脉;其他物种所以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下不妨说是种种歧误之先后纷出。前说它们
一一止于其所进之度者,盖既争地岐误乃往复旋转其间耳。
    至今在独自前进未已之为类,非徒表见日新于其社会文化间也,即其形体构造
亦复未成定型。据专治此学之科学云:
    人类神经系统发皮质的过程,仍在推进。它是,也要继续是,最高的生理控制
中枢。附属、供应它的下级结构,在各样的方式不同的程度上,也进行联带的发
展。大家知道,丘脑、纹状体和小脑都有进化上属于后起的部分,所谓新丘脑(外
侧、后侧各核)新纹状体(尾状核的一部分和壳核)和新小脑(半球的大部)。这
些是与大脑皮质联系发展起来的,品级比较崇高。脑干、甚至脊髓一般的组合程
度,在人类亦高出其他动物。──自然,有些个别部分是退化④。
    人类──作为生物之一──是今天唯一无二能以代表生物进化的了。此正以人
类还在争取主动、争取灵活而未已;假如不再争取了,那便没有灵活性,亦且没有
一切。此又见人心是从全部机体机能不断演进而来;说人心寄于大脑皮质之发达
者,特举其重要一端而突出言之耳。无形的人心之出现,实缘此有形的演进。乃有
些宗教家贱形体而贵精神,甚至乱视此身,殊非通人之见也。独中国儒家之学旨在
“践形尽性”,其言曰“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见《孟子》)
此非谓人果能充分发挥人类身心所有作用,便是圣人乎?
    人心要缘人身乃可得见,是必然的;但从人身上得有人心充分表见出来,却只
是可能而非必然。此又从上文所分工整合之繁复发展细察之,而其理可得也。人分
工以言之,则各事其事于一隅,而让中央空出来不事一事。从整合以言之,则居中
控制一切,乃又无非其事者。“空出”一义值得省思。遇事有回旋余地有延宕时
间,全在此也。又分工则让其权于中央,而后整合可因地因时以制其宜。权者权
衡,亦即斟酌、选择、可彼可此、不预作决定之谓。是即灵活这所从出也。人身只
给人心开出机会来,有灵活之可能而已;灵活固不可以前定者。机体构造之进化,
只能为灵活预备好条件,而避免前定的不灵活;此既言之于前矣。
    不灵活不足以为人心。因为原来是预备它灵活的。然而临到事实上体现灵活,
却只居其许多可能分数之一,则其事盖非易。因此,从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往往
难乎其言人心。并且可以说:在机体构造上愈为高度灵活作预备,其表见灵活也,
固然愈有可能达于高度;然其卒落于不够灵活的分数,在事实上乃且愈多。此以其
空出来的高下伸缩之差度愈大故也。儒家必曰“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其谓此
乎?
    大声地说一句:灵活是有待争取的!──人心不是现成可以坐享的。
    然而灵活又不可求也,求则失之。灵活是生命之一种流露或表现于外者,根本
在生命本身。不求其本,而齐其末,宁可得乎?若是,其将如何?姑言其浅近易晓
者:如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不为强敌所摄,而在战术上不稍轻敌,无疑地必且动作
灵活,而胆小无勇者不能也。胸有成竹,对前任满怀信心者必能措置裕如,灵活前
进,而失去信心不能也。舍已为人,热情所注,灵机大开,而猥琐自私者往往顾此
失彼,进退惘措矣。即此等事例而善推之,当必有悟。
    此章开首曾言,灵活性盖所以实现主动性者。──主动性有赖于运用上的灵活
乃得实现,今于章末,却又可以说:灵活性复有赖于主动性;饱满的主动精神恰为
手脚灵活之所自出也。
注:
    ①朱洗著《智识的来源》一书,有云:“生物心理亦跟着生物形态渐次进化
的:由最简单的反应进至神经系的反射;由反射进至本能;由本能进至联合记忆,
然后及于最高心理生活──抽象的境界。”见该书第五五页,又同见于第一五八
页。
    ②请参看《神经系的演化历程》一书,臧玉淦编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一九五八
年版。
    ③《精神病学》(苏联高等医学院教学用书),第二0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一九五七年版。
    ④同②,第二0四页。
   
第六章 计划性

                        第一节  人心之基本特征(上)

    上来讲人心,既缕缕言之计五章之多矣,然于人心之基本特征曾明白揭出,将
留在此讲计划性一章中阐明之。于此,以环绕关联于计划性而有待一一剖说之事之
多也,将不得不分为数节次第进行。
    《论持久战》一文中说:
    现在来说计划性。由于战争所特有的不确实性,实现计划性于战争,较之实现
计划性于别的事业是要困难得多的。然而,(中略)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
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地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朕兆可察,有前后现
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了所谓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有了客观
基础。
    即此已够我们据以阐发之用,其下文不多引录。
    (一)由此可见计划性恰恰不同于灵活性:灵活是不可得而前定,计划性却正
是要前定的。
    (二)计划要前定,而作战计划辄有难于前定者。因为作战计划要以敌我两方
各种实际情况为准据而设计出来,我之一方或不难周知详计,而敌方恒保密不使我
知其虚实,且每以伪装欺惑,不可为据。同时,战争常在推移发展,敌我全部随以
变化不定,计划亦就时时要改而定不住。困难在此。兵家所贵于“知己知彼”者,
其掌握情况之谓乎?
    (三)所谓实现计划性不这样困难的别的事业,又是那些事业呢?此春情况比
较容易掌握之事业耳。如非两军作战而是猎取鸟兽,则其事在实现计划性来说便容
易得多;以对方情况及其事进行中可能有的变化,均比较易掌握故也。又假如不是
猎取鸟兽,而是植树造林。又假如不是植树造林,而是采取土石而运输之。显然在
实现计划性上,一事又比一事更困难。以对方一层比一层将更少发生变动而接近于
固定,则其情况之掌握较之两军作战容易多多也。是故固定少变之事乃于人心的计
划性最为合适。
    (四)然而在战争中必求其逼真又且固定的情况而掌握之既无可能,不得已而
思其次,则从其朕兆迹象间以求其大致不差约略相当者(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
性),亦就可以为我作战计划的客观基础,而卒能以取得胜利了。
    以上四层与后文分析讨论有关,必须预为记取。
    兹当先问:所去计划者何谓乎?计划是人们在其行事之前,却不即行动,而就
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观念上设为运用措置一番或多番,以较量
其宜如何行动,假定出一方案或蓝图之谓也。是故识取事物而预有其一一之观念、
概念罗列胸中,乃为计划所由设订之前提。
    人类最大本领──此本领为一切其他本领之所从出──即在其能外在事物(身
自亦其一)摄入心中,通过思维,构成观念和概念,从而离开事物犹得据有其相当
的代表,而随时联想运用之。此代表事物之观念概念,即所谓知识也。语言、文字
则又其代表,俾得更方便于其联想运用者也。上文“识取事物”云者,即此化客观
事物为主观知识,乃至纳于语言文字系统之谓也。
    知识之构成始于各种感觉、知觉直接经验,固求不失事物之真;然却本于生命
立场出发,一切要识得其与我(生命──主体)之关系意义如何,各事物彼此间之
关系意义如何(包涵其相关规律)。凡此关系意义未明者,即其观念、概念未明,
未成其为知识;而其关系意义既明者,亦即接纳到我固有知识系统中来了。此既非
一事一物之经验,更非一次一时之经验;经验累积愈多愈久,而构成之知识(观
念、概念)乃愈精确深入,愈以联成系统。它是辗转不断发展前进的。
    知识系统之发展,非徒赖于生活经验之累积也;更以人之秉赋知识欲,进而为
收集、检查、实验,力促其发展。其一门深入,循序探讨前进者,即成科学。客观
事物原非一一分离孤立者,比经收集、检查、实验,现象窥悟本质,乃益见其密切
相联,变化相通。科学与科学之间互相启导而其理益明。在时时化具体为抽象,不
断又概括之下,一伟大的知识网络遂以组成;宇宙之大,万有之繁,一若不出吾了
了之一心。
    语云“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缘何知识就是力量耶?正
为任何改变客观局势达成主观意图之事,必资于计划;而一切计划之产生赖知识为
其张本故耳。试看动物园豢养百鸟百兽,大都活捉得来。此皆猎人准据其对于一鸟
一兽之知识而以计划取之者。假非人心有计划性,而徒恃主动性、灵活性以相较
量,则鸟飞兽走其敏捷灵活固人所不及,人又将何从达成其意图?一些高等动物,
论其机体构造直逼近于人类矣,其所以卒不如人者岂有他哉,只在进化途程中其心
智活动未得造于此计划性之一境耳。夫自然界原为人类之所从出也,然人类今日竟
能以改造自然,操纵乎一切,俨若跃居主人地位者,岂有他哉,亦唯人心具有此计
划性之故耳。
    近世以来,学者公认人之所特异于动物要在其能制造工具而用之①。信如恩格
斯所云“任何一只猿类的手,都未曾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是已。然试
问此裁石制器一事意味着什么?这岂不就是人心计划性之一最初表现。后此人类文
明日进,任何大事小事莫不有人心计划性之施展运用在内,要皆资始于此也。
    且试看所为人类文明日进者,其间任何一步前进有非系于人们知识学问之增进
者乎?抑且往往资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科学实验工具等等之进步,
而凡百事业乃相缘以俱进。故虽谓自古及今全部人类文明史,即一部人心计划性的
发挥运用史无不可也。
    若然,此计划性当即是人心之基本特征耶?

                    第二节  人心之基本特征(下)

    说计划性是人心之基本特征,自未为不可;顾吾意别有所属而不在此。
    观于恩格斯在其名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之所云云,
计划性乃若非人类所独有。其原文云:
    我们并不想否认动物有能力从事有计划的,预计的行动。(中略)但是一切动
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意志的印记。这上点只有人才
能作到。简言之,动物仅仅利用外面的自然界并且只是由于自己在场才使自然界中
有变化,而人则以自己所作出的改变来迫使自然界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支配着自
然界。这便是人跟其他动物不同的最后一个重大区别,而这个区别也是由于劳动的
结果②。
    此其为说得毋与我上文所说者不相合乎?其实无不合也。彼此所说原非事耳。
恩格斯所云“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盖指其计划之出于天者,亦即出于
种族遗传的本能,非个体有意识之行动③;而我据《论持久战》论作战计划之所阐
发则在行动计划之出于人者,恰指其人行动之有意识。
    远从生物进化全部历程以言之,固非有目的有计划者。但某一物种觅食存或传
种繁殖之所为,往往奇妙地表现出有目的有计划来,则博物学言之者多矣。其事尤
见于昆虫类、鱼类,其情节曲折尽妙,迹近深谋远虑;却在高等动物转未见有此。
高等动物所表见者,不过一些狡狯黠智而已。此何为而然耶?应知动物界在演进上
实有本能与理智两大脉路之不同。于虫、鱼所见之计划性,出自天演,虽迹近思深
虑远,却非有意识,不过率循本能之路以发展,达于高致耳。另一路归趋在发展理
智,即脊椎动物之循由,必待人类出现而后造于高致,乃有意识而擅长计划。其他
高等动物之于此路也,只是理智初萌,意识犹在暧昧微弱者,其计划性之短绌固
宜。鱼类同属脊椎动物一路,胡乃著其计划性于本能?盖理智、本能第为生命活动
之两不同倾向,彼此互为消长,相反而不相离。鱼类虽同此路向而进程太浅,犹自
依重在本能故也。即如各高等动物亦未尝不依本能为活,第以其较偏于理智一侧
矣,既不得更著其计划性于先天本能,亦复未及迈进于后天理智的计划性。上固不
足比于人类,其视虫、鱼亦为短绌在此。
    凡以上就计划性问题所为辩明本能、理智脉路之不同者,若虫、若鱼、若高等
动物、若人类,在其间或出或入,或彼或此,一一皆可在生理解剖学上检认得其脑
系神经不同发展之迹,非第比较推论于其行为、心理间也。读者请详科学专籍,此
不备陈。
    试寻绎恩格斯原文论旨,盖亦正在辩明基本上此两种计划性之不相同耳。其指
出动物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意志的印记,而人类却能以其劳动迫使自然为他自己
目的服务,支配着自然界者,非即以人类特征属之于其意识明强(具有自觉意图)
的计划性行动耶?是其言非但与我不相抵牾,而且彼此实相印合也。读者察之。
    然任何一个计划必经许多心理活动复合以成,其性质殊不单纯。论人心之基本
特征,若以计划性当之,略亦同于以“意识”或以“理智”当之;其词意似尚不如
后二者之简单扼要,通俗易晓。如此等等皆非我之所取。吾意宜且从浅近说起,而
后引入深奥,多方以指点之,暂不必固定在某一概念上。试为言如次。
    吾以为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何谓能静?浅言之,此即相对动而说。设非人
心之能静也,两军对峙,立即投入战斗,尚何有作战计划之可言乎?暂时保持冷
静,不应即行动而犹豫思考如何应付,将一切以计划出之;此即人类理智之活动有
异乎本能动作之一触即发,如在动物生活中所习见者。此所云暂暂时,即谓其延宕
之时,非必指片时一刻;凡蕴蓄待发之时即一日二日,一年二年皆暂时也。在此时
中,非无活动不过其活动往往不形于外,主要在而不在肢体。此即上文所云人们于
其行动之前,不即行动,而就其所要解决的总是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观念上设为
运用措置一番或多番,以较量其机宜如何者是也。
    一计划设订必资于知识。以作战计划为例:其将帅之胸怀韬略则夙蓄之知识系
统也,其在敌我间知己知彼之知,则其掌握当下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之知
识也。非静以观物,知识无由得成。且当其根据知识以思索设计也,又非头脑冷静
不可。则谓计划性人心之能静,谁曰不宜。
    兹取科学家研究动物心理之两小故事,用以助明此义。故事见于汉译汤姆生
《科学大纲》第七篇《人之初现》文中(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版)。其一为黑猩
猩莎立之事,略述如次:
    罗蔓内斯博士教莎立以数草茎之法,向其索某数则以某数应,至五而止。莎立
求五数时,将草茎一一拾取,含之于口,至五数乃握以呈之于人。教六数至十乃鲜
成绩。似在莎立,六数以上即为多矣。最奇者,如求五数以上,每见其折一草而其
两端,作为二草。可见其计数之智或不止于五,惟其忍耐则尽于此焉。(于原译文
有删略润饰。)
    计数为理智之事,于此颇见端倪。要必头脑冷静,乃得尽理智之能事,此即寻
常人事而可验。所谓莎立“忍耐尽于此”者,谓计数至五数以上时,其心气即不能
更静持以从事也。
    又其一则为荷谟教授所豢养印度猕猴栗齐之事,略述如次:
    取花生米几粒纳入玻璃瓶,则随落于瓶底,加软木塞于瓶口,以授栗齐。栗齐
人其夙习以齿啮塞而启之,顾乃不知倒转瓶口以倾出花生米。唯摇舞其瓶,于不意
中偶然得出之耳。虽示以倒转瓶口之法,而栗齐终不悟。盖彼方注目瓶底急切其所
欲得,努力过殷,不复能从容理会人所以达到目的之方法也。(于原译文有改动修
饰。)
    此见栗齐之心未能稍静。不能静,则猛于施力,无由取得知识,而绌于计划矣。
    吾谓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不其然乎?

                        第三节  理智与本能(上)

    于是当问:人心能静之所从来,其亦有可得而言者乎?此盖生物进化脊椎动物
与非脊椎动物分途,乃有理智生活一路,从而发展出之结果也。
    为了说明人心,必须一谈理智(intellect)与本能(instinct)的问题。
    从生物界言之,则见有植物、动物两大分派。植物为自养生物,恒就一地资取
营养而不移动;动物为异养生物,恒游走觅取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两派同出一
源,只在营求生活的方法上有其不同趋势而已。再从动物界言之,亦见有两大分
派,其不同亦在生活方法上:节肢动物依循乎本能,而以蜂若蚁为其代表;脊椎动
物则趋向乎理智,唯人类乃信乎其有成就,其他高等动物谓之半途而废可也。
    理智对于本能而说,实为后起之一种反乎本能的倾向。俗常非以“人为的”、
“天然的”对待而言之乎?本能正是所谓天然的;而人之有为也,必以意识出之,
意识即从理智开展出来。犹乎植物、动物同出一源,虽异其趋向而终不相离也,理
智、本能亦复一源所出,势若相反而不相离。脊椎动物之在理智上发展不足者,仍
必依重本能以生活。说高等动物废于半途者,即谓此耳。
    吾书之言人心,浑括通常所谓生理现象者在内。诚以生理现象、心理现象一出
于生命表现,恒相联贯,强为分别非宜也④。由此而言之,人类生活秉自先天,有
赖本能,殆无异乎动物;何以说人类独成就得理智,而高等动物乃废于半途?此其
分判何在?其所以有此分判的关键又何在?
    试就巴甫洛夫学说具体指点之:其所谓无条件反射者概属本能;其所谓条件反
射则不离本能而向于理智于理智发展之见端。凡此皆其所谓第一信号系统,为人类
与高等动物所同具。其所谓第二信号系统,亦此信号之信号者,则理智之能事,而
为人类所独擅矣。此即其分判之所在也。理智对于本能,原不过是生活方法上趋向
不同的问题,然其反本能的倾向发展到末后突变时,却变成人类生命本身性质根本
不同了(不再仅仅是生活方法上比较的不同)。由此一根本性的变化,遂使人类成
就得理智,而其他动物概乎其未能焉。语其关键所在,即在此。──凡此当于下节
详之。
    这里将为理智与本能做一些比较,先声叙几句话。理智、本能皆近几十年自外
输入之译名。理智或译智慧、或译理性,而吾书于兹三词各有其不同用场,不相混
同;其所具意义分别,必就吾书前后文求之,不可与俗相滥。本能一词虽鲜异译,
然在国外先多滥用,国内随之不免;其涵义出入莫准,亦望读者细审之吾书,乃得
其旨。以下试行比较。比较之,即所以说明之也。
    本能、理智为心理上两个名词,分指其性质方式上彼此相异的生命活动而说。
虽两者在高等动物和人类同见有之,然理智特著见于人类生活中,因即以所见于人
类者为其代表型;动物生活特依恃乎本能,言本能应即以动物式本能为准。
    本能、理智之异趣,皆缘生物机体构造及其机能之有异而来。此即是说:凡心
之不同皆缘身之不同而来;生命表现之不同,恒因生理解剖学上有其条件之不同在
也。但本能活动紧接于生理机能,十分靠近身体;理智活动便不然,较远于身体,
只主要关系到大脑而已。
    本能是个体生命受种族遗传而与生俱来的生活能力(或其动向),既不能从个
体生命中除去之,亦非可于其一生中而获得。心理学上所说本能与生理学上所说反
射,虽要区别方好,却有时实难于区分之⑤。高等动物头脑相当发达,理智有所萌
启,其本能之僵硬化(机械性)即有所减轻,而接受后天生活经验影响。巴甫洛夫
条件反射的研究所得以进行者在此;狗马之属可加以种种训练者在此。到人类,大
脑特见发达,理智大启,其衍自动物祖先的种种本能更大大溃淡、松驰、削弱,甚
且贫乏,恒有待后天模仿练习乃得养成其生活能力。是故应知纯粹本能在高等动物
已经不多,在人类更难得见之。凡言本能者,不过指其基本上还是种族遗传下来的
而已,固非无后天经验影响于其间。凡不言本能者,其中又非无本能因素在,只不
过它在基本上是从经验学习而得建立耳。
    从与生俱来而言,理智固亦本能也。我们说理智为后起之一种反本能的倾向
者,果何谓乎?本能是生来一项项专业化的能力,各项本能在生活上各有其特定用
途或命意;而理智反之,倾向于有普泛之用。虽其势相反,而一源所出,固不相
离。当生物生命向理智发展之时,即其本能或淡褪,或松驰,或削弱之时。此一长
一消,即是智能──指其出自天然非思虑者,亦即指生命── 一种用于专途者改向
普泛有用而转化。此一转化过程,势必消融、弛解了那些预先铸定的机括,而为后
天留下空来以因事制宜多方创造之可能。本能生活无借于经验,而理智生活顾必资
于经验者在此。
    一个动物是一个活动中心,其知觉是为活动而预备的,  即通过感官、神经而
此一中心乃与其环境属性其可能有的活动关系。在本能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不
分不隔。此即是说:此一活动中心一旦与其苛些特定有着环境相接触,便立时地、
直接地、紧切地发生其恒定不易之关系而活动起来。其知、情、意(行)一贯而
下,颇似一通电流,机械即行旋转者然。在其特定关系(此云有关兼括后天形成之
条件反射关系)的活动对象之外,漫不经心,既鲜有所行,亦鲜有所知。人为动物
之一,同样是一个活动中心,且无疑是一个活动力更大更大,大到不可比拟的活动
中心。其知为行的预备,基本上是不变的。第以其优于理智,知行之间往往很有间
隔。间隔渺远者,离知于行,为知而知,自一种活动而单独行之。凡所谓科学知识
以至一切学问悉出于此。仿佛初不为行的预备,而实际上仍不外储备起来,以为后
此行动计划之用;而其无可比拟的伟大活动力亦即出于此焉。
    于此际也,必当注意:吾人之有知与许多高等动物之有知,虽同始自视、听等
感觉,但因其感官构造机能不同,其物种生活不同,乃各异其所反映⑥;更且由于
理智、本能之异趣,而有其性质上之基本不同。试为比较如次:
    动物本能中之所感知好象具体的一个点,吾人理智中之所感知好象一个面;前
者是集中的,后者则大大放宽放远去,而有广大空间展现于其前;
    动物本能中之所感知,情味浓烈,立即引发行动,动向决定,似完成其活动即
所以完成其知识;吾人理智中之所感知,一般说来情味不无而比较平淡,动向似有
而未云决定,故不必即有行动,而要在联属于过去经验,催入自己知识系统中,得
一明确之观念、概念而后其知识乃云完成;
    本能所得可说为实体之知识,理智所得则为空式之知识;
    本能之知对于生命活动可说为直接的、断定的,理智之知对于生命活动可说为
间接的设定的*;本能的对象以其特定故有限,理智之用则普泛及于一切而无限。
    此中一个要点,即在呈人生命中便带来静以观物的态度(所谓“离知于行,为
知而知”)。静观亦即客观,亦可云物观。从吾人感觉、知觉开始,即若有“物
质”观念之形成,用以概括乎其所接触到一切。即遇有不大适用者,亦方便假借用
之于一时。此与广大空间之展现有关。物体既占有空间位置,物体移动亦借
*  设定云者设其如是定将如何如何也。
空间而得辨。物质观念之形成与空间观念之形成要不可分。宇宙万象方在变化流转
不定,殊难加以掌握。然不求逼真而举其大略,节取一时所现者固定化之,以便掌
握为规划设计之所资。实属必要⑦。物质一若必为固体者,其观念形成殆本于此。
    往者柏格森倡论:理智不知有真时,恒假借空间以比拟时间;理智不知有真
动,恒假借连续向变之固定状态以代表不容截断之动流。又尝谓“理智的知识(初
约制于其对象),其内容与形式实乃互相适应以成;理智固模楷乎物质,物质亦顺
应乎理智。”凡此皆至理名言,值得举出。现附其英译文备考。
    Matter and form of intellectual knowledge (restricted to its
own object)are seen to be engendering each other by a reciprocal
adaptation,intellect modelling itself on corporeity and corporeity
on intellect.⑧
                        第四节  理智与本能(下)

    人类生活依重理智而非依重本能,于何征之?此不难从下列三事取征。其一,
依本能以生活者,其生活中所需工具即寓乎其身体若不假外求而自足。但人类非于
身外制造种种工具而用之,几乎不能生活。其二,依本能以生活者,一生下来(或
于短期内)即具有其生活能力,然毕生亦即如其所能者而止。人之生也,初若无一
能,其卒也乃无所不能。此即依重先天本能抑或依重后天学习之分异。凡脊椎动物
自鱼类以讫于各高等动物,视其幼体未成熟期之若长若短,而其物种在理智发展上
孰优孰绌可知也。然即其中此期最长者如灵长类,以视人类犹远远不得相比;人类
儿童期之长,盖十数倍不止也⑨。其三,依本能为生活者未脱离自然状态,只须身
体长成即能自营生活,而人类不然。虽在远古初民社会未有文学  ,亦必有其语言;
未有宗教法制者,亦必有其禁忌风尚;乃至饮食起居、器物、宫室,一切总出
人为,非复自然,因而皆必待学习乃能适应其群的生活。此社会学所谓“超有机体
界(super organism)者,社会文化虽浅稚亦存在。一个人固非徒身体发育成熟,
即可为其社会一成员而生活也。一言总括:人类的生活能力、生活方法,必依重后
天养成和取得,是即其依重理智之明征。
    上节曾言:
    理智对于本能原不过是生活方法上趋向不同的问题,然其反本能的倾向发展到
突变时,却变成人类生命本身性质根本不同了。由此一根本性的变化,遂合人类成
就得理智,而其他动物概乎其未能焉。语其关键所在,即在此。
    今此节即就此关键问题为一阐说。
    所谓生活方法,非所用以解决生活问题者乎?而所谓生活问题者,从一切生物
所有生活看去,要不外个体、种族繁衍两大问题而已。围绕此两大问题预为配备所
需用之种种方法手段,随动物生命以俱来者,即所为本能也。动物借本能以生活其
所知所行囿止乎此,莫能有外。毕生所事,唯在图存而传种于后;传种亦只是重复
乎此而不已,更无其他。此所以巴甫洛夫所为高级神经活动之研究,舍动物生命中
先天生来恒定不易之刺激反应关系(即本能),即无所借以建立其条件反射,而首
要之刺激物即饮食也。从条件反射上反复研究之所得,固见高等动物生活有某些训
练或扩展之可能规律,然又何曾越出两问题之外耶?
    其所发见若稍远于两大问题者,如探究之本能、游戏之本能、自由冀求之本能
⑩,非能外也,只是高等动物生命增强而理智启萌之显示耳。理智启萌,即从本能
之狭隘而稍稍向远开拓去。
    高等动物理智启萌之表征即在其大脑发达。大脑之发达,即智力之发达也。其
生命之所着重,即从行而移于知。顾其知乃所以为行之性质仍然不改。顷所谓若锭
于两大问题者,即其兴趣之所及,或去关心留意者,稍广泛耳。兴趣(或关心留
意)其贯乎知与行而为其骨髓者乎。无兴趣不可能有知;无兴趣不可能有行。低等
动物兴趣至隘,其知与行牢锢在两大问题上。高等动物探究之本能密接于其防卫本
能而来,其去两大问题未云远也。若灵长类(猿猴、猩猩)之有好奇心⑾,乃似较
远。至于人类而有知识欲焉,兴趣广泛,无所不到,斯可谓之远矣。
    知识欲泛及于一切与两大问题渺无干涉之事物,而在科学家、哲学家却莫不可
为之忘寝废食。此其兴趣之无边扩展果由何而来?即由理智反本能倾向之发展来
也。动物的本能生活于其特定相关之事物情味浓烈,而于此外则漠不关心。世界自
广大、自富丽、全与它无预也。理智反之,渐从特定关系中松驰以至最后脱开。唯
其不拘定在有限关系上,而后其可能有之关系乃无边际之可言。或关注于此,或关
注于彼。对于任何事物均可发生兴趣,正为其对于任何事物亦可没有一定兴趣,甚
至一些兴趣不一。兴趣不生者,谓此心之能静也。正其能静,是其所以能动。静也
动也,各能臻乎其极,生命发展至人类而境界大辟。世界之广大富丽实随人类生命
之发展而来者,此不可不知。
    动物是要动的,原无取乎静;然静即从动中发展出来。本能急切于知后之行,
即偏乎动;理智着重乎行前之知,即偏乎静矣。理智发达云者,非有他也,即是减
弱身体感官对于具体事物近似机械的反应作用,而扩大大脑心思作用;其性质为行
动之前的犹豫审量。犹豫之中自有某种程度之冷静在;更加延长发展,卒达于纯
静。设若其静,不离乎生活上一种方法手段,则亦变形之动耳。然若突破局限,更
与生活问题无涉,非复可以任何方法手段目之者,则是其本质不同,不谓曰纯表不
得也。
    或问:一切生物的生活不外两大问题;人亦生物之一耳,人类虽有富丽堂皇之
文化生活总不过或直接或间接关系于两问题而已;要亦何能出其外耶?答之曰:人
为一种生物是其一面,人大不同乎一般生物是其又一面;人类生活同样地萦回于两
大问题是其一面,人类生活卒非两大问题所得而限之者是其又一面。
    从现存生物之生活事实看去,信莫能有外于图繁重生存与繁殖之两事者,然不
可遂谓生命本性唯在解决此两大问题为事也。此两大问题在植物可不谓有其解决之
道乎?何为过去进化程中尚有动物之别出?在动物走本能之路者,可不谓得其解决
之道乎?何为犹有理智反本能倾向之后起?两大问题在生物界各不同物种,虽谓自
始既各得其解决无不可也。顾过去生物界犹层层创新,进化之不已,岂不充分证明
生命本性之不在此乎?生命本性是在无止境地向上奋进;是在争取生命力之扩大,
再扩大(图存、传种,盖所以不断扩大);争取灵活、再灵活;争取自由,再自
由。试一谛视生物进化之历史讵不跃然可见。然此在现存生物界盖已不可得见矣。
唯一代表此生命本性本性者,今唯人类耳。──人之大不同乎一般生物者在此;人
类生活卒非两大问题所得而限之者在此。
    人类果何从而得突破两大问题之局限处?此即以理智之反本能,而两大问题固
寄托于种种本能之上也。本能活动无不伴有其相应之感情冲动以俱来。例如斗争与
愤怒相俱,逃避与惊恐相俱,慈柔之情从属于父母的本能,而两性的本能则与其固
有一种感情冲动不可分。如是可以类推。然而一切感情冲动皆足为理智之碍。理智
恒必在感情冲动屏除这下──换言之,即必心气宁静──乃得尽其用。于是一分之
理智发展,好屏去一分之感情冲动而入于一分之宁静;同时对于两大总是亦即解脱
得一分之自由。继续发展下去,由量亦达于质变,人类生命卒乃根本发生变化,从
而突破了两大问题之局限。
    理智之发展也,初不在生活方法上别辟蹊径,固将更有以取得两大问题之解决
然不期而竟以越出两大问题之外焉。此殆生命本性争取灵活、争取自由有不容已者
欤。柏格森尝于此设有譬喻云:“自最低级以至最高级之生命,自由好象是紧系于
链索上,个体最多只能伸张至其链之长度为止。但到了人类却似突然一跃而链索亦
断”⑿。此紧系之链索盖指生物图存与繁殖之两事,而以链之长度不等借喻自由余
地之不等。其链折断,即悠然长往无得而限之矣。

                     第五节  人类生命之特殊

    生命发展至此,人类乃与现存一切物类根本不同。现存物类陷入本能生活中,
整个生命沦为两大问题的一种方法手段,一种机械工具,寝失其生命本性,与宇宙
大生命不免有隔。而唯人类则上承生物进化以来之形势,而不拘拘于两大问题,得
继续发扬生命本性,至今奋进未已,巍然为宇宙大生命之顶峰。
    关于宇宙大生命的话,这里要讲一讲。
    在生物界千态万变,数之不尽,百实一源所出。看上去若此一生命彼一生命
者,期间可分而不可分。说宇宙大生命者,是说生命通乎宇宙万有而为一体也⒀。
讲到生命,舍生物无以见之;而生物之为生物也,其必对照无生物而后见乎!请试
对照来看。
    任何一种无生(石、金、柴等)如其与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空气、水分、阳光
乃至其他)的影响隔绝,是可以保存着的。但生物则相反。它在这种隔绝情况下,
就会死亡,不再成其为生物。生物一定要不断吸收同化其外界环境各种因素,以合
成生活物质(此谓同化作用),又不断分解之,释放出“能”来(此谓异化作用)
以活动。必如是,它才是活生生的生物。因此,要领会到:说生物是不可能以其机
体为限的。把生物有限的机体指目为生物之所在,是庸俗观点,不科学的,不合实
际的,至多算一种方便说法。此即是:实在应该把这陈旧观念扩大,联系着机体和
其环境当成一个总体来看,而不应该脱离那关系着生物机体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切
条件而孤立地看它。若能这样看,既不是孤立地看了,同时亦就不是静止地看。因
为当我们联系着机体和环境时,岂不就是从其生物的生长、变化、活动过程来看了
吗?生物既不可以其有限之机体体积为限矣,则亦岂可以其机体之有限自下而上期
间为限?此在生物机体从其生殖机能而繁衍不绝,固已显示之矣。
    凡以有限之机体及其有限之生存,勾划一个生物观念者,只是吾人一种方便措
置,俾便于涉思──亦即便于说话──而已;事实上却是划不出其范围界限来的。
认识生命必先认识这不容限隔,亦无可界划之一义*。盖生命托于于机体而为中心
而联通于一切;既有其局守之一面,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其通灵之一面。通是正面,
局是其负面。然局守之一面世俗易见,其另一面通灵之无所限也,多为世俗所忽
焉。
    生命本性要通不要隔,事实上本来亦一切浑然为一体而非二。吾人生命直与宇
宙同体,空间时间俱都无限。古人“天地万物一体”之观念,盖本于其亲切体认及
此而来。此必从张目四望之散乱意识收敛、潜默,凝合到生命本身,亦即从有所对
待转入无所对待方得。世俗或以为那所谓一体只是意识上把横竖不相联属的一切东
西浑括在一起的一个假设(拟想)观念,未免无识可笑**。
  *  一九七一年八月看到如下几句话可供参证:生命活动体系除了包括机体本身
外,还有总是和机体密切联系作用的物质环境。所以从广义上说实体结构不止指机
体而是概括了机体以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个物质系统。(《自然辩证法研究通
讯》,一九六六年,第二期,第三八页。)
**  前于第三章中说到人类大脑主要在对外之时,曾申言此对外之云非必指此身
之外,虽身体内部问题亦是外;从生命来说,凡其所遇到的总是何莫非外乎?然而
晓得了生命通乎宇宙为一体,初无范围可言,正又可说一切莫非内,虽远在千里亦
内也。何肝胆之非秦越;何秦越之非肝胆?盖生命虽必有所凭借却无形体,不占有
一定空间,而一切空间又莫非它的空间也。
    世俗错误盖由其见有空间,而不知空间之不空。在空间上亦即在事物上,人们
为了便于一时的规划设计、操纵利用而有种种分划并合,而不司其不可以当真。不
悟其分也,合也,要不过理智之能事而一出于人之所为;其在宇宙大自然固漫然无
限浑然一体耳,何曾分合之有哉!
    特别是人们从其擅长分划的理智,极容易分划出空间上时间上的自己个体来,
而外视一切,若不相干。此一错误观念,在理智分别不足的动物却不会有的;相反
地,它生活于本能之中,一片天机,倒仿佛较为接近于生命的一体性。但其实不
然。人们的错误出于后天人为,能错的就能对。当人类知识进步,从意识去分的,
不难还从意识上合起来,纠正了那错误。这是一层。更重要的一层尚在其后,那就
是亲切体认到一体性。而在动物则于此之错也对也皆无可谈,正为其陷于本能生
活,缺乏灵活自由之故。其卒陷于本能、缺乏自由者,则为其得从本能解决了两大
问题而自安处足,不更向上奋进争取自由之故。原夫生物之图存也,传种也,无非
延展生命之向上于不断不绝。今乃为图存而图存,为传种而传种,迷失其向上奋进
之本性,其于宇宙一体之大生命岂不有隔阂?其仿佛较为接近一体性者,岂不就限
止在仿佛较为接近上而已耶?
    前于第五章讲灵活性时,曾说过:
    生物进化初非有目的有计划地前进,第从其一贯争取灵活若不容已之势而观
之,恰似有个方向耳。然在进程中始终未曾迷失方向者亦唯脊椎动物有人类出现之
一脉。其他物种所以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正不妨说是种种岐误之先后纷出。前说它
们一一止于其所进之度者,盖既陷于岐误乃往复旋转其间耳。
    今更申明其义。如前所明,生命之在生物也,既有其局守之一央,同时复有其
通灵之一面,而生命本性则趋向乎通。生物进化即从局向通而发展,亦即向于灵活
主动而不断地争取。然其发展也不一其途径,亦即不一其如何图存如何传种生活方
法。生物类型种别千千万万之不同,即此图存传种方法之不同耳。旷观生物界之历
史发展,其中唯有从原始生物经历脊椎动物终于出现人类之一条路线,其通的灵敏
度步步增高,高至人类犹且在不断向上争取,信为能贯彻生命本性乾。其他则有不
少曾一时繁殖称盛,顾已灭绝不传者;亦有见其既进而复退者;其现存于今者自是
极大多数,却各止于其所进之度,一似长途旅行或于此,或于彼,或先或后,而休
歇焉。对于贯彻始终不迷失方向而言之,岂不为岐误之先后纷出乎?
    寻其所以致此之外缘内因,头绪复杂纷繁谁能道其详。姑试从内外两方抽象地
一推论之。譬如古生物之绝种不传者,大抵为其生存条件的环境骤然大变,而不能
适应之故。此由外缘所致,或有不可抗生者在。然可抗不可抗总是相对的;能适应
不能适应,要亦视乎生物本身之如何。其若不可抗者,得毋有生物本身之发展有
偏,临变不能回旋应付之因素在耶?假如不落一偏,其或能灵活应变焉,未可知
也。此本身发展方向之有偏,即我所谓歧误之岐也。而歧则由误来。何以言之?
    夫生命固时时在发展变化,不断适应环境之有变,将度过一关一关以赓续向上
也。当其所向之偏也,果谁使之?──谁使其发展之失乎中耶?发展是它自己发
展,失中是它自己失中,无可归咎于外。窃以为是必其耽溺于现前方法便利,不自
禁地失中耳。质言之,是其所趋重转落在图存传种之两事,而浑忘其更向上之争取
也。如上文所云,现存动物得从本能解决了两大问题而自安自足者,正同属此一回
事。即此一息之懈,便违失生命本性。我所云岐误之误,盖指此;我又云岐由误来
者,胥谓此也。读者毋疑吾言之落  于唯心论也,试看生物进化中既进而复退之寄
生动物(附着于其他有机体而不复动),讵非耽溺现前生活方法便利而违失生命向
上之显例?在从原始生物经历脊椎动物终于出现人类之一脉,其步步发展总不迷失
方向者,亦岂有他哉?正无外向上奋进曾不稍懈而已。是则问题只在懈不懈,岂不
明白乎?
    前既言之,生物进化即是从局向通而发展;其懈者,滞于局也。滞于局者,失
其通。吾故谓现存生物于宇宙大生命之一体性都不免有隔。盖自一面看,一切生物
说,通者是通的;而另一面看,则其通的灵敏度大为不等。人类而外各视其在进化
程中所进之度可以决定其通灵之度。唯人类生命根本不同,只见其进未见其止,其
能灵之高度谁得而限定之耶。其独得亲切体认一体性者在此矣。

                        第六节  略说自觉及意识(上)

    人心以理智之趋求乎静,不期而竟以越出两大问题之外,不复为所纠缠;此固
生命本性争取灵活,争取自由,有容已。同时亦须认识到:要解决一个问题,事实
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得而解决之。理智作为解决问题之一种新途径来
说,不如是即未得走通,并不是多余的。何以见得不是多余的?成就得理智与否,
必以其能成就出知识与计划来与否为判。人类以外之高等动物非无理智这萌启也,
顾未能于环境事物摄取其知识,从而有计划地处理事物,则势必仍自依重本能以生
活。此观于前述莎立、栗齐之两事不既可见乎?上文曾提出其心不够静,今更点明
是在其心缺乏自觉。
    自觉与心静是分不开的。必有自觉于衷,斯可谓之心静;唯此心之静也,斯有
自觉于衷焉。但今点出自觉来,较之徒言心静,其于知识及计划之关系乃更显明。
    于是我们来谈自觉。
    自觉是随在人心任何一点活动中莫不同时而具有的,不过其或明强,或暗弱,
或隐没,或显出,殊不一定耳。例如:人在听到什么声音时,他不唯听到了而已,
随即同时还自知其听到到什么声音;人在自己说话的同时,还自知其在说什么话。
甚至一念微动,外人不及在而自己知之甚明。不唯自知其动念而已,抑且自知其自
己之知之也。儒书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上中第五个知字正
指其自觉昭明而言。人有感觉、知觉皆对其境遇(兼括机体内在境遇)所起之觉识
作用,而此自学则蕴乎自心而已,非以对外也。它极其单纯,通常除内心微微有觉
而外,无其他作用。然而人心任何对外活动却无不有所资藉于此。佛家唯识学于能
见之“见分”、所见之“相分”而外,更有“自证分”以至“证自证分”之说;审
其所指,要即在此中深微处。质言之,这里所谈自觉为吾人所可得亲切体认者;彼
之所云自证分,殊非吾人体认所及,只能理会而承认之。一粗一细,不尽相当,推
断此自觉应是根于彼自证分而有者。(下文续有论及。)
    自觉之在人,盖无时不有也。第其明、暗、强、弱、隐、显往往变于倏忽之
间,一时一时不同。大抵心有走作──心向外倾斜去──自觉即失其明。略举其
例:在匆忙中便不同于悠闲这时;悠闲时较少向外倾,而一匆忙便向外倾去矣。在
动作惯熟中便不同于不熟练时;不熟练时较为用心在当下,而动作惯熟则此心每转
向别处去矣。常说的“印象深刻”,意即谓当时观感中留有之自觉明强。若所谓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正是其视、其听皆缺失自觉也。盖心神不
定,有所牵引于外,自觉即失。顾又不难猛然自己省觉心神不定。
    吾人机体内部生理运行,属在植物性神经通常无自觉也。一有病不适,辄或自
觉之矣。大抵自觉不自觉系于用心不用心,注意不注意。凡自觉之所在好心之所
在。中国道家功夫,于其机体内部生理运行皆有自觉,且能相当支配之,正以其
“收视反听”恒时潜心于此耳。
    更当知道,人的天资高下不等,又或气质各有所偏。例如:有坦率而不免浅躁
之人,亦有稳重而喜怒不形于色之人。前者在方动间疏于检点,即其疏于自觉也。
后者不论其有容物之量或不能容物,其喜其怒皆存于自觉中(或思维中),而为其
优于理智之征。
    总而言之,既从本能解放而进于理智的人类,于静躁之间是有很大伸缩性的。
其往往出入乎自觉或不自觉者在此。从可知陷于本能而不得拔的物类生命,岂复有
自觉可言。更申言以明之:动物生命中缺乏自觉是确定的;人类生命既进于自觉之
域,亦是确定的。但人们临到生活上,其生命中的自觉一时昏昏然不起作用,又几
乎常常有的。虽说是常有的,却为懈怠不振之象,而非其正常。且其作用亦只在当
时隐没不显而已,其作用自在(未尝失)也。容当于后文论及之。
    自觉蕴于自心,非以对外,而意识则是对外的。意识一词于英文为
consciousness,原属自觉之义。然则兹二者其为一为二乎?今确切言之:内有自
觉之心一切对外活动──自感觉、知觉以至思维、判断──概属意识。乃至人的一
切行事,论其本分胥当以意识出之。无意识即同于不自觉。不自觉则知难乎其为
知,行难乎其为行。但如上文所说,这却又几乎是人们生活中所常常有的。人们通
常总是出入乎自觉不自觉之间的。且自觉虽或隐没不显而其作用又自在,则于其隐
显强弱明暗之间更难加以区分。所以当我们说自觉──就其蕴于内的一面说时──
须得从严;当我们说意识──就其对外活动一面说时──无妨从宽;虽则自觉和意
识原来应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例如人们生活上所常常有的那种事情,我们都
不可能说为无意识的动作(他们动作时非无意识拣择),而实际上其言动之间的自
觉固又极其不足也。
    人类的一切有所成就者,何莫非意识之功。但不是那悠忽散乱的意识(悠忽散
乱只让光阴虚度),而全在意识的认真不苟。质言之,就是: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
觉之力。凡人类之所成就,从大小事功以至学术文化之全绩要可分别用“真”、
“善”、“美”三字括举之。然而试看此三者其有一非藉人心自觉之力以
*  自觉与意识既为一心之两面,又且从严从宽而异其宜,故我于自觉别以
awareness为其英译,而不用consciousness。此未审在英文上是否妥当,希望高明
指正。
得成之者乎?无有也。
    关于吾人之所以得成乎善,所以得成乎美,且待后文论及道德、论及艺术时说
明其事。至若求真恶伪实存于人心活动之随时自觉中,是为吾人知识学问得以确立
之本,则将在此简略一谈,用以完成此章主题计划之论述。
    古语云“直心是道”。求真恶伪者,即人心之直也。伪者欺伪;伪则不直,故
恶之。求真,非他,只不自欺耳。求真恶伪是随着人心对外活动之同时自觉中,天
然有的一种力量。例如核算,一遍、两遍能至数遍,必明确无误乃快。脱一时未得
其便,恒不洽于心,歉仄难忘。此非有利害得失之顾虑乎其间也。例如在核算生产
经营之盈亏数字时,吾人初不因喜盈恶亏辄以亏为盈,而必求其数字之真是已。此
不顾及利害得失而是则是、非则非者,盖所谓是非之心也。是非之心昭昭乎存于自
觉之中,只须坦直不自欺便得。
    大抵一门系统化的知识可称之曰科学。其所以得成系统化者,盖因其有合于客
观事物之真(或者近真),乃前后左右不致自相违忤抵触(或者一时未易发现),
而往复可通,且资之以解决实际问题效用不虚也。然此足以自信而信于人者,非科
学家在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实验中,自觉明强,一力求真,清除伪误,其能得之
耶?如或稍有牵动于利害得失──例如急于求成──而不能是则是、非则非,立言
不苟则不成其为科学家,不成其为科学矣。在科学上其精而益进于精者,固不徒在
其人之勤奋,尤在敏于自觉,于理稍有未臻精实,辄能觉察不忽不昧,因以督进之
也。
                        第七节  略说自觉及意识(下)

    求真恶伪是人心天然所自有的,纯粹独立的,不杂有生活上利害得失的关系在
内。何以能如是?此必须有以说明之。
    旷观人类之感情意志虽复杂万状,却不妨简单地以两大相异之方向总括之。这
两大相异之方向,就是:好和恶、或取和舍,或迎的拒,或趋和避,……如此之
类。在高等动物的生活动作上亦不无感情意志之流露,而且与人情多相类似,要亦
可总括于此两大方向之中。不难看出:生物生命上之所以表见有此相异两方向者,
盖导因于生活上利害得失之有异而来;至于其为利为害,为得为失,则一视乎其在
图存与传种两大总是上之如何以为决定。然在一般动物依循本能之路毕生为两大问
题而尽瘁者,固当如是耳。既迈进于理智而不一循本能生命活动有非两大问题所得
而限之的为类(请回看前文),其情志之向背是否亦限止在其利害得失上?这是一
个问题。再则,此所谓求真恶伪者当亦不能不属在情志之两大方向内,高若它与两
大问题之利害得失无涉,其又何从而来耶?这又是一个问题。
    虽然前后两个问题互相关联,统属后文论述人类伦理道德时之所当详,然在此
亦不能不简略地有所回答。试为分说如次。
    求真恶伪──是则是,非则非──属于吾人感情意志两大方向之一种表露,是
肯定的。儒书之言不自欺其心,即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以明之是也⒁。后儒
阳明王子有去“只好恶就尽了是非”,亦可见。
    所以有此两大方向之表露,一般说来,固然或直接或间接来自两大问题上的利
害得失;但非即限止于此,而有超乎其上者。此即在计较利害得失外,吾人时或更
有向上一念者是。此向上一念何指?要晓得。人类生命是至今尚在争取灵活、争取
自由而未已的,外面任何利害得失不能压倒它争取自由的那种生命力。当初理智的
发展,原作为营求生活的新途径而发展,故从乎营求生活的立场吾人时时都在计较
利害得失是在所当然的。但理智的发展却又是越出两大问题之外不复为其所纠缠的
(见前);尽管时时用心在应付和处理问题,即不以任何利害得失(诱惑、威胁)
而易其从容自主自决之度也。
    利害得失是相对的,是可以商量的,因而亦是可以彼此作交易的;而是非就不
然了。求真之心“无以尚之”。是则是,非则非,无可商量;它亦不能同任何利害
作交易(凡交易皆从利害之计算出发)。
    古人虽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以喻不自欺其本心这真切,却须晓得此两种
好恶有本质之不同。前者是对外,后者存于自学前者靠近身体属于本能,而后者恰
相反之。前文(第四节)曾说,本能活动无不伴有其相应之感情冲动以俱来。凡在
动物不无感情意志之可见者,一一皆与其本能相伴者也。人类生命既得解放于本
能,其感情意志不必与本能相关联,然一般说来又大多难免关联于本能,如此靠近
身体一类例是也。各项本能者是围绕首两大问题预为配备的方法方法手段,一一皆
是有所为的。因之,一切伴随本能而与之相应的感情亦皆有所为而发(从乎其利害
得失而发)。不论其为个体,抑为种族,其偏于局守一也;则其情谓之私情可也。
人类固不能免于此,却殊不尽然。若求真之心,其求真就是求真,非别有所为者,
虽不出乎两大方向,却与利害得失无涉,我们因谓之无私的感情。所谓两种感情有
着本质之不同者在此。
    动物生命是锢蔽于其机体本能而沦为两大问题之机械工具的。当人类从动物式
本能解放出来,便得豁然开朗,通向宇宙大生命的浑全无对去;其生命活动主于不
断地向上争取灵活、争取自由,非必出于更有所为而活动;因它不再是两大问题的
机械工具,虽则仍必有资借于图存与传种。(不图存,不传种,其将何从而活
动?)原初伴随本能恒必因依乎利害得失的感情,恰以发展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
静而后得尽其用,乃廓然转化而现为此无私的感情。指出其现前事例,即见于人心
是则是,非则非,有不容自昧自欺者在。
    具此无私的感情,是人类之所以伟大;而人心之有自觉,则为此无私的感情之
所寄焉。人必超于利害得失之上来看利害得失,而后乃能正确地处理利害得失。
《论持久战》中说人类的特征之所以必曰“自觉的能动性”者,人唯自觉乃临于一
切动物之上而取得主动地位也。非然者,人将不能转物而随物以转矣。吾书开宗明
义曾谓:人之所以为人在其心;而今则当说:心之所以为心在其自觉。此章(第六
章)开首(第一节)提出人心基本特征问题来讨论,今于章末便可作结束,郑重地
指出人心基本特征即在其具有自觉,而不是其他。
    人心特征在自觉之一义,方将继此更有所发挥阐明,用以贯彻吾全书。但在这
里仍且就其有计划性者申说之于次节,用以结束此章主题之论述。

                             第八节  知识与计划

    人类以自然界之一物而出现于地上,顾其后乃一步一步逐渐转向宰制乎自然
界,寝至腾游天际攀登星月如今日者,罔非知识之力、计划之功;而知识与计划则
出于人类意识的创造,以现前事实共见共晓,无烦多赘。但知识与计划之成就如何
有赖于人心有自觉,却必一言之。
    设制一计划必凭借其一切有关知识,此既方于之前矣。然不有主观意图于先,
徒有客观之知识果何所为而设计乎?任何一个计划总构成于此主客两面条件之上,
而意图是首要的。一切意图都是自觉的。不有自觉,尚何有意图可言?必其意图明
白确切者,而后设出计划乃得确切精当;然而此非有高度自学贯彻其中固不能也,
读者不难反躬体认而得之。──成就计划有赖于此心之自觉即谓此。
    精确之科学知识所由成就出来,端赖科学家在其工作活动中自觉明敏,一力求
真,清除伪误,此既言之于前矣。然更有先于此者:不有经验,何有知识?不有记
忆,何有经验?而记忆则全系于此心自觉之深微处,亦即上文所引唯识学之所谓自
证分(一称自体分)者。唯识家之说明自证分也,谓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
量”,而自证分则其“量果”。盖生命上任何一点活动,岂有虚过者?必收有其
果,即此是也。《成唯识论》原文这样说:
    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
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见《唯识述记》卷十五,第十五
页)
    或说:自证分既非吾人体认所及(见上),何为而信其说?应当晓得:唯识学
非他,不过是佛教瑜伽师修瑜伽功夫所得的一种副产物── 一种知识。佛教瑜伽
功夫不同其他外道瑜伽有所造作;它只是扫除心理障碍(“烦恼障、所知障”),
入于深静而已。吾人现有之自觉是心静之端倪;所谓入于深静者,即此自觉之徐
徐扩大,以至光明莹澈,无边通达。当其渐入于深静也,则人类生命中许多隐奥精
微的事实历历呈现,若相分、见分、自证分等皆不过其中事实之一耳。此有如科学
家出其在实验室中之所得以语人;人人皆可从事其实验而得这;虽未曾亲自实验,
固无妨信其说也⒂。
    吾上文曾说,自觉作用当时不显者,实亦未尝失,即指其留有印象,天然不虚
过而说。例如雨天外出,而归时天晴,遗忘雨具于某处。自其遗忘于某处言之,则
尔时自觉固昧而不显矣;然自其卒又忆及遗于某处言之,则尔时不显自觉何尝遽失
其作用耶?唯识家所谓自证分者,即于此而见之。自觉在通常情况中,盖既不显
著,亦非昏昧。凡吾人意识活动若联想概括,若回忆内省,固必基于此始得有之;
乃至任何一点活动罔有不资借于此者。正唯其资于此也,乃所谓意识。
    动物本能之知,即知即行,无所资借于经验而天然明确不误。吾人理智反之,
任何一点知识,若不有多次经验之累积其能明确之耶?且经验之云,匪云经过一次
或几次而已也;必也临事以敬,行动中不失自觉。若在生活上漫不经心,飘忽而过
者,其亦得谓为有其经验乎?今人皆晓然于认识必资于实践之理,亦即谓;必行而
后知,知皆从行来。然假使缺乏自觉如动物之生活于本能中,则行亦徒然虚有此行
耳。何从而成就得知识耶?
    不有经验,何有知识?不有记忆,何有经验?不有自觉,何有记忆?如是,如
是。
    或问:动物岂无记忆者,顾乃不能累积经验以成知识,是果何故耶?应当晓
得,动物之有记忆原不同乎吾人。吾人记忆可说是有两,而动物却只有一种。此其
不同之由来,可一回顾吾前文之所云:
    (动物)本能急切于知后之行(下略)。
    (吾人)理智着重于行前之知(下略)。
    在本能,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不分不隔。
    在理智,知行之间往往很有间隔。间隔渺远者,离知于行,为知而知(下
略)。
    动物借本能以生活,毕生所事唯在图存而传种于后,其所知所行囿止乎此,莫
能有外。
    (以理智之反本能)人类生命遂得突破(图存、传种)两大问题之局限;人类
生活虽同样地萦回于两大问题,但卒非两大问题所得而限之者。
    盖动物之有知也,恒在引发其行动而已足。其心智与机体动作密切相联若一,
其有记忆不过寄于动作习惯之上耳⒃。人类不然。借助于机体动作习惯(例如借歌
诀韵语之成诵)以成其记忆者,固亦为其一种,而主要不在此。凡吾人之所谓知
者,主要在知事物与我之关系意义如何,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意义如何(见上
文)。而一切关系意义都是有待贯通前后左右以识取的,是抽象的(亦去共相),
而非集中当下具体之一点。其主要记忆正伏于此贯通识取之前而为其必要(前提)
条件者;则非动物之所有也。动物不能成就得知识,其故在此。
    在巴甫洛夫学说中,不有所谓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者乎?高等动物虽
与人类同具有第一信号系统,但人类所兼具之第二信号系统却非任何动物之所有。
所谓第一信号者,即具体的信号,从周转现实界直接给予机体视听感觉的一种刺
激,引起反应活动者是。所为第二信号者,亦即信号的信号,指那些能用以刺激反
射的语言、文字。动物于语声字形非不能有所辨识,但不能理解其涵义,则仍将归
属第一信号而已,非所论于第二信号也。理解力为人类所独擅,亦即上文所云贯通
前后左右以识取其间关系意义之能力也。理智之云,正谓此耳。
    优于理智之人即富有知识欲者,恒用心在理解客观事物间的关系意义,尤在识
取所谓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那些客观规律,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就于此
焉。吾人之能以控制乎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事物而操纵利用之,以达成一切主观意
图者在此焉。
    科学之成就盖于非徒赖人们生活经验之自然累积也,尤在有意识地去取得经
验,即所谓科学实验者。试看科学家一切调查研究分析实验之所为,不皆出于其自
觉意图而为有规划地进行乎?是知识既为计划之所必资据,乃又借途于计划以产生
知识也。知识与计划辗转相生,以至无穷,而无不有赖自觉作用在其间焉。是即所
谓人类的意识活动,亦即人心计划性之充分发挥表现,夫岂任何动物之所可企及。
    前文不尝方之乎:心为主宰之义;主谓主动,宰谓宰制;主动盖从自体而言
之;其曰宰制,则对物而言之也。人类文明发展至于今日,此主宰之云,不既有可
见乎?然且方兴而未已也。远为开宏之显示更在今后,如今日所见者殆未足数。此
一预见自有其科学的理据在。
    心对物的宰制能力,源于其计划性来。然任何一计划必资借于其相关之知识。
计划性是天生的,知识却不是天生的。宰制能力还必待步步逐渐增长。贫于知识即
绌于计划之无古初民,处在洪水猛兽之大自然界中,其落于被动,忍受灾害而无从
宰制乎物者在此。前人之赞言“知识就是力量”者亦即在此。自有人类以来,知识
固随时都有增进,而其系统化、专门化以成科学,则要在知识与计划辗转相生以加
速进步之近数百年间耳。宰制能力茁然可见者,不亦正在近代以至今日乎?
    知识随人类历史以俱进,其发展顺序盖亦有可言者。举其大端,则社会科学之
确有成就远在自然科学之后是已。人类作为一动物,天生来是要向外看的,是要向
自然界争求生存的。以自然界一切为对象的自然科学,无疑地正是在长期从事向大
自然做生存斗争而得以慢慢成长起来。但社会科学却不同,它必从人类回顾──不
是向外看──其社会的发生、发展一切演亦历程而得来。其得以成就似必有待于如
下各条件:(一)由长期又长期的生存斗争,大大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从而
不断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达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这阶段,乃有足供这一回顾考察
研究的史实资料;(二)由于科学发达,社会上有了科学头脑的高级知识阶层,而
其人又能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深有感触于社会问题,乃引起这一回顾性的考察研究
运动;(三)由于交通发达,乃得远适异方巡访未开化各族落,考察残存之原始社
会及其演变之迹,为溯论古史搜获佐证;……如此等等。
    更当指出:自然科学所以必成功在先者,吾人对于无生命物质而虽有生命而少
活动的生物发见并掌握其必然规律较易,而于社会人事则难也。盖知识原出自人心
的计划性,将以为设订计划之准备,而人心的计划性唯于固定少  之事乃最适合,
前于第一节曾言之。又第三节曾言“静以观物的态度”为人类理智所特具;知识之
为物,虽于变化流转亦将节取而固定化之;并宜参看理会。是可知社会人事间的规
律最难认取,社会科学之晚成良非一端也。
    唯社会科学之晚出也,乃有如恩格斯在论《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文中
所指出:社会力量(意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当其未被人类所认识和掌握,
便一如自然力量若电若火一样,发生着盲目、强制和破坏作用,演为剧烈灾祸(意
指“生产过剩”)。而在科学的社会主义指引下,一旦社会掌握生产资料时,社会
生产内的无政府状态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然后人们的社会生存一直是作
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或不免跟他们相对立的,乃从这时起人们开始完全自
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于是“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真正的和自觉的主宰”,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⒄
    在这里恩格斯更有一语颇堪注意──
    “个人的生存竞争停止了;因此,人在这时──在某种意义上最终地──脱离
了动物界。”
    如我所理解:要必待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指引,乃能进入共产社会;必待共产社
会而后阶级与国家可以消除,世界大同,人类协调若一。一向为生存竞争而受牵掣
于种种本能冲动,多所障蔽的人心,至此乃如解除障蔽于隔阂,而和洽相通。人们
秘不复在彼此竞争、斗争上耗用其心思力气,而同心一力于凭借自然,创造文化;
利用自然,享有文化。说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者,其必指此乎?我说人心方将大
大(大有过于今日)显示其主宰之义于即可预见之未来者,亦正谓此也。
注:
    ⑴恩格斯既说从劳动创造出了人类本身,又说真正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见于其《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又佛兰克林曾指出人类特征即
在能制造工具一点。
    ⑵引自该文一九五五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版。
    ⑶恩格斯文中谈计划性甚且说及植物之捕虫为食,并点明其完全无意识,更可
见其与人心无涉也。
    ⑷机体内在的生理变化,恒引起心理上的变化而表见于外在行为;而凡事一经
行动起来亦立即影响到机体内部生理上而有变化。两面循环互为困果,殆难究诘。
    ⑸请参看《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中第一讲,巴甫洛夫著,戈绍龙译,上海文
通书局一九五三年出版。
    ⑹动物种种不同,生活各异,其感觉境界各自为一事,未可相比况。略言之:
狗之嗅觉特见灵敏,然其视觉却只能看到物体形象大小明暗和运动,而不辨物形细
目,亦无真正色沉;鸟类视力一般极敏锐,其调节视距的能力尤可敬,而在生理实
验上却证明鸟类是有色觉的。
    ⑺此处应参看上文讲解《毛泽东选集》中《论持久战》一文论作战计划一段话
内之各点。
    ⑻见柏格森著《创化论》(英译本)第三八一页。
    ⑼参看卡萨特金著《婴儿高级神经活动概论》(中译本,一九五七年北京科学
出版社出版)。其中指出婴儿初生大脑形态和机能均简单,其发育成熟是一长期复
杂过程。又大脑皮质在肢体运动发展中所起作用愈大者,新生幼体(哺乳类以至人
类)的运动能力就愈差,其有待逐渐发展的时间就愈长,而当其末后成熟时亦即愈
富有多样复杂变化。──此就运动而说。
    再参看荆其诚著《知觉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一文(见一九六四年四月十五日
《人民日报》学术研究栏)。文中阐明人类的知觉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形成起来
的,不是同感觉一起生就的。如生盲而复明之人,开始只见明暗和颜色,却分不表
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远近。在他看来外界是模糊一片,要接触到自己的眼睛。如此之
例甚多。──此就知觉而说。
    ⑽参看⑸中一书第十三页。
    ⑾参看《科学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七篇《心之初现》中《猿猴之心》
一段及其前后之所论述。
    ⑿见于柏格森论文集《心力》中《生命与意识》一文。文集为胡国钰译,一九
二三年商务印收馆出版。
    ⒀尝闻一农家老妇云:“别看我人笨,我的身体可真聪明。节气来到,或是天
气要变,它都先知道”(批筋骨酸疼不适等)。中国古医家每言人身病变与天地造
化之气运节候息息连能,相应知。大找有宿疾在身者皆有此经验。是即宇宙人生一
体不隔之明证。又曾见《参考消息》(北京出版)转载国外科学新闻,报导音乐可
使乳牛增加产乳量,音乐桑中使稼禾加速其生长率。此即生物界千态万亦而实一源
所出,看上去若此一生命彼一生命者其间可分而不可分之明证。
    ⒁见《礼记·大学篇》中诚意章。
    ⒂瑜伽功夫即禅定功夫,义译亦称静虑,为唯识学所自出。此学从其解释宇宙
人生自成一周密圆通之理论来说,应属哲学。然其立言多有静中察见之事实根据
在,则此一部分又不异于科学也。通常人无其功夫,心不够静,故于其相、见、自
证等四分之说体认不及。近世多有学者如章太炎等,误以为明儒所言良知便是自证
分,吾旧著《唯识述义》第一册小注中曾辨其非。良知盖与这里所谈自觉相当。良
知以自证分为其根抵,大约不错的;但粗细相悬,未可等同起来。其细何如?如唯
识家言,“各识及其心所,现现别转,皆有四分。”心所者,具云心所有法,相当
附于眼耳等识上的感情意志,似不难知。然如其遍行五心所(作意、触、受、想、
思)为眼等识每一转现所恒具者,即非吾人辨认所及;对于此五心所各自具有相、
见、自证等四分,将更何从而体认之乎?余请参看旧著《唯识述义》。
    ⒃曾于某刊物上见有如下的记载:苏联生理学家列·克鲁辛斯基教授发展了巴
甫洛夫学说,动物除了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之外还有第三种“预测反射”或称
“外推反射”。其基础在智力,是先天的,但只有当某些高级动物积累了必须的经
验以后,这种反射方能出现。──预测反射之发见足见出高等动物走理智之路同于
人类,足以见出生命之伟大不可思议。
    据此而论,则有此预测反射之高级动物,其记忆非止限于动作习惯上的惯熟性
而已,兼且有知识形成之萌芽矣。惜当时未记取此刊物之名称及其出版时期地点。
    ⒄据《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一九五五
年版,第二卷,第一五二页。
    ------------------
  亦凡书库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