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http://www.gongfa.com/
一副知人论史的对联
灼灼其华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是清末民初人赵藩写的,原文如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联语讲的是诸葛亮治国和作战的指导思想,意义十分深刻。 上一句所说的“反侧”
,意即反复无常,指的是当时征服孟获的故事。 这个战略方针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诸葛
亮虚心采纳了,果然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原话不载于《三国志》的马谡传(附于马良传)
, 而见于裴松之注所引的《襄阳记》。据记载说:建兴三年(225)诸葛 亮南征时,马谡送
行,诸葛亮向他征求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恃 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
反耳。……夫用兵之道,攻 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这个 战略方针是由诸葛亮实现的,但最初提出的则是马谡。马谡虽然后来 犯了严重错误,
在街亭打了一个大败仗,可是我们也不能以人废言, 应该说他对于孟获要采取“攻心为上”
的意见是正确的,而诸葛亮对 周边关系实行了互不侵犯、区域自治的办法,在当时历史条件
下也是 非常难能可贵的了。因此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也采用了这 段对话(见毛
批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使我们对诸葛亮七擒 孟获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联下一句所说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回 答。这段对话见于《三
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载: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 “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
,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 有其国,未垂惠抚;且主客之义,宜相降下,愿
缓刑驰禁,以慰其望。”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
, 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 文法羁縻,互相承
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所以致弊,实由于 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
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 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替他制定政规法令,从严治蜀。法 正却提出不同意见,劝
谏诸葛亮要“缓刑弛禁”,执法从宽,以汉高 祖为法。诸葛亮对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作了具
体分析,认为从宽还是 从严,需要根据客观形势决定。汉高祖入关的时候,要除去秦朝的严
刑苛法,所以宽刑省法,解除了人民的痛苦;现在益州在刘璋统治时 期积弊很多,没有权
威,就必须从严法治,“荣恩并济”。历史条件 不同,就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当宽则宽,当
严则严。如果不审时度势, 不当宽时也宽,不当严时也严,那都是片面的。诸葛亮治蜀的方
针, 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后来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陈寿 在《三国志·诸
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 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
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就充分肯定了他的政绩。罗贯中也把这一段对话
编入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批本第六十五回),基本上照抄原文,只作 了少量删改,
因此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了。
对联的作者赵藩(1850—1927),字樾,号仙,云南剑川人, 白族,清光绪元年举
人,曾任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后,代表唐继 尧任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后回云南
任省图书馆馆长。擅长写 对联,著有《介庵楹句正续合钞》。精于书法,昆明大观楼的孙髯
翁 长联毁于兵火后,就是由赵藩于光绪十四年重写的。
他用群众熟悉的诸葛亮的两件事,写出了这一副发人深思的对联, 很值得鉴赏。
第一,这副对联是论史的名言,只有三十个字,却抵得上一篇史 论文。中国的对联从唐
宋时代流行以来,发展到清代更为昌盛。不仅 长联越来越多,而且技巧娴熟,风格多样,内
容丰富多采,可以写景, 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发议论,已成为汉语文化的一种独特
作 品。它可以说是汉语文学的一种体裁,说它是对偶体的短诗也未尝不 可。赵藩这副对联
借诸葛亮的事迹,发表了对历史、对政治、对军事 等各方面的看法,文字精炼,对仗工稳,
实际上是一篇对偶体的史论 文。它是近代对联的一副杰作。
第二,这副武侯祠联运用我们熟知的三国故事,对诸葛亮作了极 为精当的评价。征服孟
获和以法治蜀是诸葛亮的主要功绩。以往我们 读《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三国志》时,往
往只注意于具体的如火 如荼的战争故事,而对诸葛亮的决策思想却理解不深。赵藩则抓住了
这两件事,从思想高度上评论了诸葛亮的历史贡献,真是慧眼如炬, 巨笔如椽。我们看了
对联,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就加深了。
第三,这副对联评论历史人物,注意到了鉴古知今,提出了要后 人深思的问题。从古以
来,真正知兵者,都懂得“攻心为上,攻城为 下”,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胜,从政治上道义
上征服对手。至于施政 执法,要宽猛相济,则是一门艺术,从郑子产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孔
子就曾总结为“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见《左传》昭公 二十年)。什么时候
从宽,什么时候从严,都需要审时度势,一切从 实际出发。这里面有辩证法,而赵藩则以对
联的语言作了高度的概括, 这对我们读历史、学哲学都是很有启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法评论
http://gongfa.yeah.net
http://www.gongfa.com
email to: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