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董常跑

纳什、博弈论与爱心 ------读《爱心爱护天才------博弈论大师纳什的故事》


  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冯·诺伊曼以及其导师阿尔伯特·塔克等世界级大科学家看好的天才数学家、即将获得数学界素有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的纳什,在其学术生命最关键的时候却不幸患上了精神病,而且是"精神癌症"。也许天才的命运就是如些,天才的创造力本身具备强有力的自我保护,又难免不误入歧途。牛顿51岁时也患上了同样的精神病。然而,三大牛顿定律、以以及其建立的微积分为整个近代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后看来,他的学术生涯已基本宣告结束。而且,牛顿一年多时间之后,就从病魔手中走出来。相比这一点,仅有30岁的年轻数学家纳什就没有这么幸运。病魔折磨了,困扰了他整整30年。对于科学而言,一个天才的30年也许就是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所有的知道纳什即将为科学作出贡献的人们都没有遗弃他。使得他长期生活在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里,对于精神病魔折磨而成了古怪幽灵的约翰·纳什投以巨大的热情和希望,尤其是其妻艾利西亚,这30年是多么地痛苦难捱。人们相信纳什有一天会重新回到科学的王国,回到数学这个能展现他的天才本领的领域,回到已经引起他浓烈兴趣的博弈论的研究。这一天终于在人们盼了很久之后终于来了。瑞典科学院1994年终于把这一年的经济学奖奖给了约翰·纳什以及另两名为博弈论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哈尔桑尼、雷恩哈德·塞尔顿。亲人和普林斯顿,以及其妻的精心爱护,加上精心的医疗,颗颗爱心浇育了纳什这朵未盛开就凋谢有花朵――使得纳什重返科学的春天。这是一个令纳什和其爱妻艾利西亚,以及所有关心纳什的同事和朋友激动的消息,同时,也确定了一直被人们忽视的博弈论在整个经济学界的位置。

  纳什像许多天才一样,从小就是一个怪僻的孩子,即使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读书的三年中,他一天也没有安分过,很少去听课,整天从口中吹着巴赫和莫扎特的曲子。或者一个人躺在图书馆的桌子底下,静静地异想天开。甚至连普林斯顿大学"塔克兵团"的学术总教头、其导师塔克先生也稍有忽视,从没有让他有机会指导过他的论文,更不要说数学系系主任现代数学的代表人物亚丁,这位先生曾想和这位天才学生好好地交谈一次,可是谈过的结果却对这个学生的印象是:有失礼节,不学无术,而且觉得他连这个学期的综合考试也不能通过。关于考虑授予奖赏金的事,更是无从谈起。在读书期间,纳什交的朋友出奇的少。虽为同窗,即后来成为人工智能的著名科学家夏普利,也只是有一年多的友谊。他实在太喜欢独来独往,这必然会遭来许多人的不满和非议。在许多人心目中,他只是一个不学术无术的古怪的人,也许在天才和白痴之间他就是一个白痴。

  如果我们用"私人生活"的眼光而脱离"公共事务"中作为科学和知识界中出现的纳什,那么勿庸至疑,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伪君子。是一个值得我们讨伐而谩骂的这么一个天才式的白痴。他第一次同护士埃莉娜的恋情,在维持了三年感情之后,丝毫不顾忌他心爱的人的感受,从而又与他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的学生埃利西亚相爱。(也许"世俗"的他永远不能让埃莉娜成为他的妻子,她的贫穷的家庭背景,还有与他不相称的学历和生活品味都不能成就他们的婚姻。也许他需要一个全身心爱他但有着同样的知识背景和高贵出身的女性出现。人是多么的矛盾啊,人性在世俗的尘务面前又是那么脆弱!我们怎么去品评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呢?行文至些,我不得不陷入人生叙述和表达的另一种尴尬之中。可是更难以让我无法回避和面对的私人生活化的情节还在他呈现的知识理性。)甚至是在与埃莉娜有了感情的结晶小约翰之后,他竟然不愿充当一个负有责任的父亲角色,拒绝付给她们生活艰难的母子俩的生活费用。他的淡漠的感情使得母子俩彼此分离而不能相聚,因为,她实没有能力去承担自己孩子的生活费用而迫使她最终将儿子送去了孤独院。这难道是天才吗,天才就可以不必承担人性最基本的道德和责任准则吗。这分明又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自私的人啊。

  当我们面对人类作出巨大科学贡献的许多杰出人才时,我们的评判标准不得不陷入批评功能的另一种叙述的尴尬之中。可是,善良的人们往往对于自己敬爱的天才表现的热情与期望却是另一种的大度与宽容。埃莉娜没有因为她的被遗弃而恶意去功击曾经爱他的人,他的妻子在他患重病的期间也没有忘记照顾他的生活。(也许许多天才从来没有正常地去面对过常人的感情……牛顿一生没有结过婚,莫扎特小气而自私。)正是有许多人透过世俗的眼光,长久的深信与支持成就了纳什这么一个伟大的天才,使得纳什复出时刺激和兴奋带给了经济学与政治学,带给了科学以新鲜的血液。事后看来,当年被看成全美最年轻有为、最有前途的科学家之一的纳什最终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这就是博弈论的思想终于确定了其经济学思想在学术界的地位,而且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纳什将博弈论思想中的"囚徒困境"思想深化而提出了"纳什均衡"理论,这样,在数学家看来(他本身就是一个纯粹数学家)简单的方法,多年后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的重要变革。1994年美国政府向商业用户出售大部分电磁波频段的"历来最伟大的拍卖",为美国政府收了100多个亿,从而生动地显示了博弈论的经济价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场类似的拍卖在新西兰由于没有较好地运用博弈论,结果却成了一场灾难,政府只得了预计收入的15%,而且波长也没有能有效地配置。其中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一个学生只用了1元钱就买下了一个电视台的牌照!这就是理论的价值。

  当然,对于纳什的生活个性和他的博弈论"纳什均衡"思想也不是三言二语就能说清楚的。有人曾这样比喻到,"如果要探究一座山,别人通常在这座山上寻找攀登的道路,但是纳什却不是这样,他另辟蹊径,干脆另外一座山,到了山顶再用探照灯照射原来这座山。" 也许正是他古怪不近人情的思维方式成就了伟大的天才者――纳什,同时,也是天才个性的纳什所呈现给我们的珍贵的思想资源。可是他的一生的贡献如果离开了人们的爱护,那纳什也许是另外一个纳什了。尤其是他的爱妻在即使他在要求离婚之后,也始终如一地照顾这位在精神无法控制下胡言乱语的伟大天才一生中的这30年,去象许多有眼识的人们一样去迫切地等待他的精神的世界杯和病情的康复。这一等,就是30年,她放弃了工作,放弃了许多的本该她应该拥有的一切:宁静、幸福……因为她同许多人一样认为他绝非一般的人物。

  是什么确立了博弈论思想的被学界的广泛认可,是什么成就了纳什?我们一定会忘记不了他的爱妻埃利西亚,他的导师塔克、以及为了他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四处奔走的许多瑞典科学院的经济学家们,等等,正是因为他们基于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而毫无所求的努力去做着一切。与其说,是对于纳什的同情和爱心,勿宁说是对于科学的热情和坚守。当我要结束这篇文章时,一个巨大的人生悖论存在于面前,对待一个天才的人或者说对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中一个有悖于常论的人(我们习惯于称他们为有个性的人),应该怎么去面对他们�"私人生活"与"公共事务"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存在都不能将两者轻易地划上等号。当他关涉科学和真理,或者关涉正确的信念时,我们也许只有毫无保留地,毫无成见地去爱他们,去珍惜他们,这也许才是人类自身不会作茧自缚的前提!

  这也许是我写这篇短文的意义所在!

  (《爱心爱护天才――博弈论大师纳什的故事》,王则柯、王尔山编写,三联书店2000年版,15.00元)


      上网日期 2001年12月05日
--------------------------------------------------------------------------------
Copyright 2000 csdn6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社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