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在民间形成一股良知的力量

陈璧生

转自问题与主义论坛



车尔尼雪夫斯基流放西伯利亚的途中,一个马车夫温情脉脉地对他说:“谁支持人民,谁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这我们知道。”在专制的社会里,只有民间的良知是一种正义的力量,是对思想者的一种无比温情的慰籍,这种情感上的理解是思想者自由思考、自由写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持。



近几年来,民间立场成为大多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思考、写作的自觉选择。这种选择实质上是对四十多年知识分子的“御用文人”,“帮忙”“帮闲”的奴隶角色的理性反判。以往的数十年间,中国丧失了所谓“民间社会”,在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专制主义与极端的个人崇拜,使“六亿神州”几乎只有一具大脑有思想的权利,一个声音有传播的机会。“人”被权力者人为地装进贴着“资产阶级”、“地主”、“无产阶级”的标签的瓶罐中并以这些标签来决定他们的死活和命运。政治以包囊一切、决定一切的权力完全剥夺了人们的自由空间,甚至连信件、日记也可以作为罪状加以审判。政治凌驾一切与民间社会的消失,导致在“革命”的大旗下丧失了人的正常的感情、欲望与良知。



从“整风”到“反右”到“文革”,知识分子一步步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沦为政治的侍臣。毛泽东的一篇纲领性文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是讲话》,中心意思就是叫文艺服从政治需要,成为政治的工具。《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把屁股移过来”(王元化语)。貌似要求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究其实,党是人民大众利益的代表,领导又是党的核心,当架空了“人民大众”这一大而无当的名词之后,文艺为大众服务就完全蜕变为为党服务,为领袖服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17世纪的明末就已经开始被清醒地认识、严厉地批判的专制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的中国借尸还魂,不难理解个人崇拜为什么经过了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冲洗之后反而在六七十年代登峰造极。从《红日》到文革时的《金光大道》、样板戏,从《东方红》唱到《春天的故事》。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结果产生出一批令人作呕令后世耻辱的畸形产品。中国文人沦为政治的附庸,一直以来扮演着打击“异端”、粉饰太平,叫人“告别革命”、“逃避崇高”的奴隶角色。民间立场正是对这种奴隶角色的反叛。就我的理解,所谓民间立场,是指思想者自觉地与官方意识形态分开,以追求正义与表述历史良知为思想姿态,以民间现实及个人切实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的思考及努力表达真正的具体的人民的声音的写作。民间立场的出现的最突出意义,在于它打破思想大一统的形势,为社会思想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启蒙运动就是对思想大一统的瓦解。更确切地说,启蒙,就是持民间立场的各种丰富的思想对大一统的思想的瓦解,发出人民的真的声音,并且为人们对社会的了解、认识提供一种不同于官方喉舌的视觉与思维方式。在今天,启蒙的任务,就在于继承五四,彻底瓦解与民主、自由水火不容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



在中国,许多思想者在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各个领域探索着启蒙的方式同时也进行着思想启蒙,地火在民间零星地点燃,持民间立场的这些知识分子从绝对数量上来说不可谓不多,但是,在以往力量分散,呈游兵散勇状态。当扼杀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独裁行径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受害者只能孤独无助地受专制力量的摧残,而大批知识分子却无法谴恶扬善,坐任悲剧与灾难一个一个地发生。在中国现代史上,民间的良知的力量,主要通过同人刊物,从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字中体现出来。从陈独秀等人的《新青年》到胡适等人的《努力》,储安平的《观察》,一大批知识分子的联合的呐喊,一点点抽痛了这个锈迹斑斑的民族早已麻木的神经,催使新思想、新血液的生长。同人报刊的最大特征是其独立性,即其没有做政府的传声器与官员的留声筒的义务,而是知识分子以独立自由的身份发独立自由的声音。同人报刊在后来随着知识分子独立性的丧失而消失,独立自由的声音也失去了最后的表达的阵地。当知识分子的独立自由精神伴随着祖国几十年的艰险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萌发,再一次发出“新启蒙”的呼喊的时候,我们的言论空间已经变得何等的狭小!甚至即使是纯学术性的探索也被规定在一种角度一种思维方式之内。而且连文化的进步,自由空间的拓展,也只有依靠一班曾经在权力中心服务而保持了历史良知与正义感的老知识分子去带动。民间立场的思想者、写作者,面对自由、正当权利不断的受到压制,该如何表现良知、履行良知呢?如何把良知从纸面落实到行动?这是亟待解答的问题。以同人刊物为自由论政的阵地早已成为遥远的梦想,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专制的夹缝中寻找一点言说的空间,寻找一些合理的行动方式。



互连网的出现使民间立场的言论表达成为可能。思想网站与同人刊物的一个共同的功能是以其独立性为各种思想的平等传播、争论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使民间的声音得以表达与传播。即使是异质的思想,也能够在此得到遥远而切近的呼应,从而有利于唤起人们的理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一种独立的刊物或一个独立的网站,平等、理性、良知是它的灵魂。知识分子聚合良知的力量,其意义在于,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当个人的正当权利受到无理的剥夺的时候,当公理与正义受到残暴的践踏的时候,当个人的最基本的自由受到专制的扼杀的时候,尚有一股相对稳定的力量,可以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即使这声音力量相对专制势力如螳臂挡车,但至少也可以使强权推行的时候,多少有所顾忌,使因为追求正义与真理而遭受打击、迫害的弱势群体得到情感的慰籍,这种慰籍正是他们得以坚持理想的精神力量。正如已经在中国的思想网站发展史上写下光彩的一笔的“思想的境界”的站长李永刚先生所言:“这个貌似虚拟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个体有机地整合起来,把微弱的呼喊切实放大出去,从而成就从前不能设想的事业。”在网络中,“我发现个体不是绝对孤独无助和无力的”。(见李永刚《写在〈思想的境界〉关站之后》)“把分散的个体有机地整合起来,把微弱的呼喊切实放大出去”,这正是追求自由、良知,以至于实现民主的必要条件。“思想的境界”成为为中国思想网站的诞生的第一声响彻行空的赤婴之啼叫。“思想的境界”最后迫于压力不得不关闭了,但它的夭折,恰恰昭示了思想的力量与网络的力量。当前,思想网站正式进入一个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社会中,思想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物,但人类对正义与真理的追求,却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民间立场的表达,也是阻挡不了的。我们还有很重的任务,路,正长。



在民间形成一股良知的力量,为了保卫自己,为了正义!











--------------------------------------------------------------------------------



跟随主题:









--------------------------------------------------------------------------------



发送信息



    您的姓名:

电子邮件:



标题名称:



内容:

: 在民间形成一股良知的力量



:
 



: 陈璧生



:
 



: 车尔尼雪夫斯基流放西伯利亚的途中,一个马车夫温情脉脉地对他说:“谁支持人民,谁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这我们知道。”在专制的社会里,只有民间的良知是一种正义的力量,是对思想者的一种无比温情的慰籍,这种情感上的理解是思想者自由思考、自由写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持。



: 近几年来,民间立场成为大多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思考、写作的自觉选择。这种选择实质上是对四十多年知识分子的“御用文人”,“帮忙”“帮闲”的奴隶角色的理性反判。以往的数十年间,中国丧失了所谓“民间社会”,在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专制主义与极端的个人崇拜,使“六亿神州”几乎只有一具大脑有思想的权利,一个声音有传播的机会。“人”被权力者人为地装进贴着“资产阶级”、“地主”、“无产阶级”的标签的瓶罐中并以这些标签来决定他们的死活和命运。政治以包囊一切、决定一切的权力完全剥夺了人们的自由空间,甚至连信件、日记也可以作为罪状加以审判。政治凌驾一切与民间社会的消失,导致在“革命”的大旗下丧失了人的正常的感情、欲望与良知。



: 从“整风”到“反右”到“文革”,知识分子一步步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沦为政治的侍臣。毛泽东的一篇纲领性文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是讲话》,中心意思就是叫文艺服从政治需要,成为政治的工具。《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把屁股移过来”(王元化语)。貌似要求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究其实,党是人民大众利益的代表,领导又是党的核心,当架空了“人民大众”这一大而无当的名词之后,文艺为大众服务就完全蜕变为为党服务,为领袖服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17世纪的明末就已经开始被清醒地认识、严厉地批判的专制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的中国借尸还魂,不难理解个人崇拜为什么经过了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冲洗之后反而在六七十年代登峰造极。从《红日》到文革时的《金光大道》、样板戏,从《东方红》唱到《春天的故事》。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结果产生出一批令人作呕令后世耻辱的畸形产品。中国文人沦为政治的附庸,一直以来扮演着打击“异端”、粉饰太平,叫人“告别革命”、“逃避崇高”的奴隶角色。民间立场正是对这种奴隶角色的反叛。就我的理解,所谓民间立场,是指思想者自觉地与官方意识形态分开,以追求正义与表述历史良知为思想姿态,以民间现实及个人切实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的思考及努力表达真正的具体的人民的声音的写作。民间立场的出现的最突出意义,在于它打破思想大一统的形势,为社会思想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启蒙运动就是对思想大一统的瓦解。更确切地说,启蒙,就是持民间立场的各种丰富的思想对大一统的思想的瓦解,发出人民的真的声音,并且为人们对社会的了解、认识提供一种不同于官方喉舌的视觉与思维方式。在今天,启蒙的任务,就在于继承五四,彻底瓦解与民主、自由水火不容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



: 在中国,许多思想者在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各个领域探索着启蒙的方式同时也进行着思想启蒙,地火在民间零星地点燃,持民间立场的这些知识分子从绝对数量上来说不可谓不多,但是,在以往力量分散,呈游兵散勇状态。当扼杀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独裁行径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受害者只能孤独无助地受专制力量的摧残,而大批知识分子却无法谴恶扬善,坐任悲剧与灾难一个一个地发生。在中国现代史上,民间的良知的力量,主要通过同人刊物,从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字中体现出来。从陈独秀等人的《新青年》到胡适等人的《努力》,储安平的《观察》,一大批知识分子的联合的呐喊,一点点抽痛了这个锈迹斑斑的民族早已麻木的神经,催使新思想、新血液的生长。同人报刊的最大特征是其独立性,即其没有做政府的传声器与官员的留声筒的义务,而是知识分子以独立自由的身份发独立自由的声音。同人报刊在后来随着知识分子独立性的丧失而消失,独立自由的声音也失去了最后的表达的阵地。当知识分子的独立自由精神伴随着祖国几十年的艰险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萌发,再一次发出“新启蒙”的呼喊的时候,我们的言论空间已经变得何等的狭小!甚至即使是纯学术性的探索也被规定在一种角度一种思维方式之内。而且连文化的进步,自由空间的拓展,也只有依靠一班曾经在权力中心服务而保持了历史良知与正义感的老知识分子去带动。民间立场的思想者、写作者,面对自由、正当权利不断的受到压制,该如何表现良知、履行良知呢?如何把良知从纸面落实到行动?这是亟待解答的问题。以同人刊物为自由论政的阵地早已成为遥远的梦想,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专制的夹缝中寻找一点言说的空间,寻找一些合理的行动方式。



: 互连网的出现使民间立场的言论表达成为可能。思想网站与同人刊物的一个共同的功能是以其独立性为各种思想的平等传播、争论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使民间的声音得以表达与传播。即使是异质的思想,也能够在此得到遥远而切近的呼应,从而有利于唤起人们的理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一种独立的刊物或一个独立的网站,平等、理性、良知是它的灵魂。知识分子聚合良知的力量,其意义在于,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当个人的正当权利受到无理的剥夺的时候,当公理与正义受到残暴的践踏的时候,当个人的最基本的自由受到专制的扼杀的时候,尚有一股相对稳定的力量,可以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即使这声音力量相对专制势力如螳臂挡车,但至少也可以使强权推行的时候,多少有所顾忌,使因为追求正义与真理而遭受打击、迫害的弱势群体得到情感的慰籍,这种慰籍正是他们得以坚持理想的精神力量。正如已经在中国的思想网站发展史上写下光彩的一笔的“思想的境界”的站长李永刚先生所言:“这个貌似虚拟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个体有机地整合起来,把微弱的呼喊切实放大出去,从而成就从前不能设想的事业。”在网络中,“我发现个体不是绝对孤独无助和无力的”。(见李永刚《写在〈思想的境界〉关站之后》)“把分散的个体有机地整合起来,把微弱的呼喊切实放大出去”,这正是追求自由、良知,以至于实现民主的必要条件。“思想的境界”成为为中国思想网站的诞生的第一声响彻行空的赤婴之啼叫。“思想的境界”最后迫于压力不得不关闭了,但它的夭折,恰恰昭示了思想的力量与网络的力量。当前,思想网站正式进入一个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社会中,思想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物,但人类对正义与真理的追求,却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民间立场的表达,也是阻挡不了的。我们还有很重的任务,路,正长。



: 在民间形成一股良知的力量,为了保卫自己,为了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