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
苦罪之疑
作者:gospel
「卡拉马助夫兄弟们」这部作品,有非常多的角度可以详细探讨,我选的两个主题是「苦难」与「爱情」。
苦难,是我不相信上帝的原因
这部书中,卡氏家族中的二兄弟伊凡,是很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读过很多书,而且还在大学期间,就因文评才华,进入传媒介。他对教会彻底反叛,而且很蓄意的在其论文中故弄玄虚,让教会与反教会者,都从其论文中找到支持自身的立场。因为他如此聪明,加上对平庸者一种高傲的心理因而故意显出的沉默,使很多人都害怕他。当他出现在小说中时,他是以一个学识高聪明过人的姿态,预备调解父亲与哥哥之间的仇视关系的。他尽力帮忙,但他从心底深深瞧不起他的哥哥与父亲,而且也使哥哥与父亲都惧怕他。
伊凡不只一次坦承他根本不信上帝。在和作修士的弟弟一次晤谈中,伊凡说出他无信仰的症结:他无法理解苦难。他无法理解上帝何以容许许多无辜的人,甚至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受害?他无法理解上帝何以不阻止施害者者的邪恶?因为这个缘故,他宁愿不相信有上帝。他说:「因为没有上帝,一切都可以被容许。(指的是道德)」
虽然说出这样的话,伊凡却是个做事不逾越规范的人。他彷佛有一把尺,在心中度量他的行为。在与父亲同住期间,尽管深深瞧不起父亲,他仍勉强自己对父亲有所照顾,尽管他与哥哥一样难免渴望着父亲死去,好得到本就属于他只是被父亲侵夺的遗产,但他从未咒诅过父亲的死亡。他说:「我会好好照顾父亲,但我保留我愿望的自由权利(指希望父亲死去)。」他对自己的控制力很强,所以他其实是一个思想大胆,而行为保守的人。或许正是因为在行为上的严谨,他又没有因着无信仰,而落入当时正流行的虚无主义里。
修道院里的一位智者长老,曾在与伊凡相遇后,说伊凡势必要在心灵上受苦。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宣告:「没有上帝。因为没有上帝,所以一切都可以被容许。」,而从他行为也可看出,其实在他心灵深处根本就需要着他一直抗拒的信仰。果真,当他们家族的私生子司米尔加可夫──一个不仅没信仰,而且行为大胆的人杀掉父亲,而后坦承他的行为得自伊凡言语宣告「一切都可被容许」的灵感,甚至视伊凡为共谋者,伊凡便崩溃了。
苦难,使我紧紧抓住新生的机会
卡氏家族中的另一个人,哥哥米卡,面对苦难就是另一个典型了。米卡应当是卡家三兄弟中,最因父亲的遗弃而受害的人。父亲为了母亲的钱而有这次的婚姻,但婚姻不久就破裂,生下的儿子米卡父亲完全不管,任由仆人照顾,而后辗转于母亲家系若干人的轮流收留,饱藏流离之苦。后来米卡作了职业军人,自己照顾自己自立更生,但他的性格不管是从遗传还是从缺乏爱的环境的摧残,总之是变得很不能自制,放烫不羁,吃喝瞟赌无所不来,成为一个被人鄙视瞧不起的人了!很多人都从米卡的放浪,相信米卡是最像父亲的儿子。但智者长老却一眼就看出米卡跟父亲根本不同质,因为米卡痛恨罪中的日子,他深深痛恨自己,只是他没有力量从淤泥中超拔而出。他的挣扎正是他苦难的缘由。长老因为看见了这种苦难,而深深的同情米卡。但米卡后来得到机会了,他爱上一个被众人瞧不起的放浪女子格鲁申卡。
为何会出现这种爱情,简直是让人无法理解,特别是米卡周围正有一个道德评价很高,身份地位都比米卡高的女人卡德邻纳爱着米卡。因为有卡德邻纳,致使众人都以为米卡爱上格鲁申卡是另一次的不可理喻的堕落。这爱情的发生只有米卡知道。米卡看见了格鲁申卡放浪的背后一种破碎需要医治心灵(原因是她被初恋情人深深伤害过),这种破碎其实格鲁申卡出于自尊从未说出,但米卡却因着自己心灵的受创,对另一个受创灵魂有直觉的敏感。米卡知道格鲁申卡也需要新生,他想带格鲁申卡到一个全新的地方两人一齐从新开始。
至于卡德邻纳,其实她一直忠心于米卡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高傲。米卡曾经一念之仁,挽救了积欠庞大公款的卡德邻纳的父亲。他曾残暴的要求卡德邻纳陪他睡一夜以偿还债务(他这要求,原本是出于想毁掉一个道德高尚的女人的贞洁的恶劣行径),但后来又什么也没要求的放走了她。卡德邻纳出于一种高傲──竟然被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所救──的补偿,决定跟随米卡终生,为的是扳回劣势:改造米卡。
一个深陷罪恶的人,是无法透过高高在上自信的出力相救而改造的,这只会造成不配感,压力感,甚至使罪恶中的人更趋向堕落。这就是为什么米卡选择了格鲁申卡。当米卡以为格鲁申卡永远离开他时,曾快马追赶,想见格鲁申卡最后一眼。就在马车上,米卡向上帝作了祷告:「主阿!带着我一切的不法行为接受我吧!但是不要审判我。不加审判,就放过我吧!因为我自己审判了我自己。不要审判我,因为我爱你。主阿!我自身是卑鄙的,但是我爱你。你可以把我送进地狱,在那里我也会爱你。我将从那里呼喊,说我是永恒的爱你.....。」
苦难,使我们勇敢的站起来
光是这个祷词,就看出米卡苦难之深,以及渴望新生的强烈。他是在罪中挣扎向上帝的优伤痛悔者。卡氏家族的第三个孩子阿莱莎,又跟他两个哥哥很不一样了。他一样的遭逢父亲的遗弃,但是他却一直维持善良单纯的心灵,对所有人,包括父亲与大哥米卡,都有浓烈的亲情。被所有人瞧不起的父亲与米卡都说过:「我确信阿莱莎爱我。」阿莱莎何以会这样甜美,实在是个神奇的奥秘。的确,我们就会在这世界上发现有些人在伤痕与苦难中,竟然浑然不觉的维持一种单纯充满爱的心灵。阿莱莎长大后回到故乡,是为了寻找母亲的坟,见过母亲的坟以后,他像是找到母亲般,深深爱上修道院的智者长老,追随了他,开始其虔诚的宗教生涯。
阿莱莎穿梭于父亲的自私放浪,二哥伊凡对知识的自负对信仰的不信,大哥米卡的堕落与挣扎之中,他却从不评价或生气任何一个人。他经常不出声音,不任意发表意见,但每当迫他回答,他总是很诚实也很温柔的看见这些人物中浅藏的善良。阿莱莎有过一次信仰危机,就是当智者长老死去,人们所企盼的神迹──尸体不发臭──竟未临到,因而开始出现许多对智者的造谣毁谤,以及很多人信仰的跌倒。在这时,阿莱莎怨过上帝,他怨上帝何以不行神迹保住长老的名声,那也曾企图从这抱怨中堕落犯罪,却神奇的被格鲁申卡无意表露出来的对长老的尊敬,并对阿莱莎的安慰所拯救。
或许正是因为阿莱莎太单纯太把信仰依附于智者长老,智者长老曾经告诉他未来必须离开修道院过入世的生活,以磨练砥砺他的信仰。在阿莱莎穿梭于父亲米卡伊凡之间,他无意的涉入一个贫困家庭的危难中。这贫困的军人父亲,有智障的妻子,残疾的女儿,还有一个他最爱,情感上最依赖的儿子伊留沙。伊留沙对父亲的爱是爱到绝对不让父亲尊严受任何的污辱。因此父亲尽管在贫困中,却为了儿子,活的昂然挺立绝不卑躬屈膝。
但伊留沙却病死了。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伊留沙抱住父亲说:「我可怜的爸爸阿!」父亲想把孩子葬在父子俩经常谈心的石头旁,按孩子死前的吩咐,把面包块洒在石头旁,让喜鹊来吃。父亲的痛苦简直无法用文字形容(但杜斯托也夫斯基在这里仍是处理的很感人)。整个从父子相依为命,儿子使父亲昂然挺立活着,以及父亲失去儿子的过程,阿莱莎全涉入了,他用全心的爱爱着这个家庭,也涉入了他所有能给的全然的悲伤。当丧礼结束后,阿莱沙宣布他要入世。他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伊留莎。将来不管我们碰到什么苦难,什么挣扎,不要忘了我们曾经这样站在伊留沙的墓前,我们彼此相爱互相承担。这个苦难中的爱,会使我们将来不论遇到什么事,都可以勇敢。因为伊留沙对人生没有畏惧。」
这就是阿莱沙式的苦难,他因着爱,会不断涉入别人的苦难中,与他人一齐经历人世间种种的伤悲。将来他入世以后,必然会继续透过爱的分享承担,继续经历他人的苦难。这是一种自愿的受苦,为的是使苦难的主角得到爱的安慰,因而勇敢的活下去。这种爱,正是十字架的真谛。阿莱沙跳过了伊凡对苦难的质疑,直接以爱与他人承担苦难,在爱的分享安慰,与受苦者勇敢的新生中,经历上帝的存在。
从「苦难」这个主题,我们的确发现基督教信仰的深度,使「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一书的作者杜斯托也夫司基,超越了对人性的客观观察,将价值进入到一种人心灵中必然出现的终极关怀里。是这种终极关怀,使其作品亘古不朽,也带动读者透过沈浸其中,不知不觉从自身向上超越,进入一种对人性深处的,或对永恒的提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