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北京政争与地方——释读《江渭清回忆录》

高华(南京大学历史系)

  江渭清:《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

 

  最近,曾在 50-60 年代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出版了《七十年征程 ──江渭清回忆录》一书,该书约一半篇幅叙述作者在 1949 年后的经历。其中有关反右 运动、 1959 年反右倾运动和文革前夕他卷入毛泽东与刘少奇争执的相关叙述,是最有价 值的部分,为研究者探讨这些重大事件、研究 50-60 年代北京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

 

  50-60 年代,华东地区的几个省委第一书记在全国一直比较活跃,江渭清是知名度较 高的一个。对于省一级「第一把手」的任用,在毛泽东的「领导学」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 毛依据对干部个人历史和政治忠诚的观察和了解,特别是他本人与干部接触的经历,来决 定他对干部的取舍和任用。由于华东地区在全国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对于华东地区 大员的任用,相比于其它地区显得更为重视。

 

  毛泽东与华东地区的几位省委第一书记早在红军时期均已相识,与主政浙江的江华等 相比,江渭清虽与毛泽东渊源较浅,但是江与毛的老部下谭震林关系密切。谭震林与毛泽 东有极深的历史渊源,数十年深受毛的信任。 1952-1954 年,谭震林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华 东局的日常工作,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江渭清作为谭震林的部属,也相应得 到毛泽东的信任和重用。 1953 年江苏建省,次年江渭清就成了江苏第一号人物,一直到 1966 年。

 

  50 年代初、中期,中共党内除了发生「高饶事件」外,总的情况相对平静,中央与地 方关系的模式已基本形成,毛泽东等以各种文件、电报、批示具体指导地方工作,地方则 以相应的文件、电报向北京请示、汇报。中央领导人还通过对各地方的视察,对地方工作 加以监督和检查。

 

  毛泽东一向偏爱华东, 50-60 年代几乎每年都来江浙。在毛泽东视察江苏期间,江渭 清与毛接触频繁,得到毛的赏识。江渭清主政江苏,一向以稳健为原则,然而做事谨慎的 他,在 1957 年的反右运动中却差一点栽了下来。

 

  1957 年 7 月上旬,毛泽东不辞酷暑,来到以「火炉」闻名的南京,亲自为抓右派找 部分省、巿委第一书记谈话。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雷霆震怒,对江渭清不在省委常委内 部抓右派大发怒火,据江渭清回忆:

 

  毛主席问:「你们江苏省委书记、常委里头,有没有右派?为甚么不反?」我回答说: 「主席啊!哪个人没有几句错话呢?您老人家说的嘛,十句话有九句讲对,就打 90 分; 八句话讲对,就打 80 分……」毛主席大概没料到我会这样回答,顿时生气起来。他拍着 沙发边的茶几,说:「你到底反不反右派!」

 

  江渭清以当事人身分的这段描述,将毛泽东当年的神态生动地呈现在今天的世人面前, 这是迄今为止,极少的近距离反映毛泽东在反右期间行为的珍贵文字。

 

  毛泽东为何以「一党之尊」和「一国之尊」的身分,直接干预一个省委内部的反右派 运动?毛判断江苏省委常委内部有右派的依据是甚么?江渭清在他的回忆中均无交代,也 没有提供任何有关地方干部给毛「打小报告」的线索。毛泽东的判断究竟是源于某种理论 推论,还是起于一时的兴之所至,从江苏的事例看,似乎两者兼而有之。

 

  1957 年夏,就在毛泽东赴南方推动反右运动之际,北京已开始大抓党内右派,但是在 中央与国家机关的党内正副、部级的实职高干中,尚没有大抓右派。这或许使毛泽东有所 不满,希望从地方领导干部中抓一批右派,以证实自己「党内外右派配合向党进攻」的论 断。然而,江渭清的圆熟帮助他避开了毛泽东的进攻。据《江渭清回忆录》记载,当时他 是这样应对毛泽东的: < /P>

 

  「要反右可以,请您老人家下令把我调开,另外派人来。因为是我先『右』嘛!您先 撤了我,让别人来反」。

 

  听我这么表态,毛主席倒消了气,说:「那好嘛,你就不要反嘛!」他还带着幽默的口 吻说:「渭清啊!你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回答说:「主席啊!我是舍得一身 剐,要为您老人家护驾。」

 

  上述的一问一答,颇真实地反映了 50 年代毛泽东的精神面貌。经常有意无意以「皇 帝」自居的毛泽东,在特殊情况下,也有纳谏的「雅量」,但是,关键要看是谁进谏、进谏 的态度和涉及的问题。江渭清态度恭敬,虽有口角顶撞,然而其私心只是为了保护部属, 毛对江渭清向有好感,知他绝非蓄意抗上,也就顺水推舟,不再当场抓住他不放了。然而, 毛的「大度」并不表明他可容忍对自己权威的任何冒犯。在主持召开了全面部署反右派的 青岛会议后,毛泽东派出了反右钦差大臣彭真和康生,分别坐镇南京和苏州,具体指导江 苏的反右运动(康生指导江苏反右运动一事,在《江渭清回忆录》中被略去)。

 

  彭真与康生各自负有不同的任务,彭真的使命是督导在江苏省委内部抓右派,康生则 是负责在江苏文艺界抓右派,对于这两位直接由毛泽东派出的中央大员,江渭清的反应也 相应不同。

 

  彭真在中共八大以后地位上升,其实际权责近似党的副总书记。彭真在来宁前,毛泽 东曾当面交代说:江渭清「右」,但是毛又要彭真个别向江渭清打招呼,表明他并非有拿下 江渭清之意。

 

  江渭清极为聪明,他请求彭真在江苏省委常委会上讲话,传达毛泽东对自己的批评。 彭真当着在坐的常委不好明说,只是含混问道:「江苏为甚么不打右派?江苏有没有右 派?」面对彭真的指问,江渭清回答:「有右派啊!不过我还没有发现。」

 

  江苏省委内部的反右运动,最后以批评几个厅级领导干部的「右倾」而最终「过关」。 在反右运动中,江苏省委常委和各地巿县主要领导中没有抓一个右派,这全依仗江渭清的 保护,这也说明,即使在党内高压气氛浓厚的年月里,省一级地方领导人在执行北京政策 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弹性活动空间。对这个活动空间宽严尺度的掌握,往往取决于「第 一把手」的个人意愿和态度。与江苏情况形成对照的是,由江华任第一书记的浙江省,把 省长沙文汉和其妻陈修良(时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长)双双打成右派;由曾希圣任第一书记 的安徽省,把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世农也打成了右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江渭清当年所要保护的仅是党内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一般 干部则不属这个范围。康生坐镇苏州查办右派所获的「战果」是「揪出」了一个名曰「探 求者」的「右派集团」。「探求者」是由一些江苏青年作家在 1957 年春自发组成的文学社 团,仅存在 18 天。据长期担任江苏省省长的惠浴宇回忆,当时江苏省委曾召开常委会专 门研究对这批人的处理问题,尽管所有的常委「没有一个不想保他们的」,省委宣传部长俞 名璜甚至「说着说着,眼泪汪汪」,但是最终「还是没有保得住」,这批青年作家全部被打 成右派。《江渭清回忆录》称,江苏省一共打了 13,349 名右派,占全国右派总数的 2.4% , 属于全国打右派比较低的,若从江苏人口看,比例更低。事隔四十年后,江渭清对此承担 了自己的责任,他为此「一直内疚在心」。

 

  毛泽东在反右运动中开启了对地方工作直接干预的闸门,毛的干预的无序性和强制性, 逐渐成为北京与地方关系中的显著特征,使得地方领导人对北京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地方 领导人与北京的关系更趋复杂。

 

  二、

 

  毛泽东对江苏的又一次直接干预发生在 1959 年庐山会议之后,这一次毛看准了江苏 省委书记处书记刘顺元,认定他是一个「老右倾」。

 

  刘顺元何许人也?他是 80 年代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 党员。然而,刘顺元在党内的命运却坎坷多舛。 1945 年秋,八路军出兵东北,刘顺元担 任中共旅大党委领导期间,因不满苏军扰民曾提出异议,被苏占领军指名要求调离。彼时 中共倚重苏联,刘曾因此受党纪处分。 1953 年,刘顺元调入江苏,任分管农业的书记, 并曾担任过江苏省委常务书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后,刘顺元对浮夸风多有尖 锐抨击,他曾公开批评时下尽多「三六九干部」和「风马牛」干部。「三六九」者,指嘴上 高唱「三面红旗」、「六亿人民」、「九个指头」(即成绩为九个指头,缺点为一个指头,此为 毛泽东所创的名言);「风马牛」者,指顺风转舵、溜须拍马也。刘顺元这番切中时弊的「名 言」不胫而走,竟传到毛泽东那里。毛在打倒彭、黄、张、周后,一不做,二不休,正待 将所有敢于表示异议的干部一网收尽,于是,刘顺元成了撞上枪口的靶子。

 

  1959 年 10 月后,江渭清与省长惠浴宇接到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传来毛泽东的 指示,其意是江苏还有一个「老右倾」刘顺元。究竟如何处理钦定的「老右倾」刘顺元, 现在真正成为江渭清最棘手的难题。

 

  中共党内在 1949 年后,毛的指示对于全党是绝对律令,凡被毛钦定为「坏人」的干 部,在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后,重则削籍入狱,轻则贬谪基层,除此之外,似乎再难有甚 么其它的结局。反右倾运动期间,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恺帆就因解散了一批农村公社食 堂,引致毛震怒,而被当地领导人打成「反革命」投入监狱。

 

  考验江渭清与惠浴宇道德良知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据惠浴宇回忆(在《江渭清回忆 录》中对下述细节略去),为了商讨如何应对来自毛泽东的直接压力,江渭清与惠浴宇相约, 在南京巿郊的高级招待所中山陵五号的草坪上,「搬两把藤椅,避开闲人,从早晨直谈到暮 色苍茫」。在「全党上下噤若寒蝉」(惠浴宇语)的大气候下,江苏省两位主要领导的意见 完全一致:向柯庆施求援,全力保护刘顺元。经过江渭清的力保,柯庆施默认了江渭清的 要求。此时已是 1960 年后,大灾荒已成为明摆的现实,毛泽东似乎已无兴致再抓「右倾 份子」,刘顺元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江渭清在 50 年代后期两次为了保护部属顶住来自于毛泽东的巨大压力,事后仍然做 他的省委第一书记,除了毛泽东对他一直保有基本信任外,还在于江渭清在重大政治问题 上始终严格遵循北京的路线。 1959 年庐山会议后,江苏省有个别地区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江渭清一发现,便立即予以禁止。 1959 年 10 月 13 日,中共中央曾向全党批转江苏省 委《关于立即纠正把全部农活包到户和包产到户的通知》(《江渭清回忆录》对此略去不提)。 故而,即使江渭清少抓一些右派、右倾份子,也不成其为问题。

 

  江渭清作为一个深谙中共政治生态学的地方大员,在毛时代的政治惊涛骇浪中,逐渐 练就一套生存之道。 1961 -1962 年上半年,当「包产到户」之风从江苏邻省安徽刮起后, 江渭清按兵不动。 1962 年夏,安徽省在李葆华主持下,甄别了一批 195 7 年的右派,江 渭清还是观望。当毛泽东于 1962 年 8 月在北戴河发起反击时,很有资格充当「坚持社会 主义道路」左派角色的江渭清,却无意去抢那顶「左派」桂冠。江渭清这种稳健、谨慎的 从政性格,使他在 1964-1965 年新一波的政治风浪中再次站稳了脚跟。

 

  三、

 

  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将近尾声,中共的政治生态环境也静悄悄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在「毛主席」之外,「刘主席」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政治场合,刘少奇作为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已完全明确。

 

  刘少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对地方的指导方式上,与毛泽东有某种差别,刘少奇对 地方工作一般不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但是,随着刘少奇在党内影响的扩大,情况也逐渐 发生变化。 1964 年,刘少奇为指导「四清」运动,给江渭清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具有某 种直接干预的性质,导致了极其复杂的结果,使得江渭清被卷入 1964-1965 年毛泽东与刘 少奇争执的旋涡中。

 

  在 50-60 年代初,江渭清与刘少奇仅维持着一般的上下级工作关系,依照中共历史上 的「山头」谱系,江渭清不属于刘少奇的系统。 40 年代初期,刘少奇被毛泽东派往华中 任中共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江渭清虽是刘少奇的属下,但是,江渭清在历史上与刘 少奇没有渊源,江渭清的直接上级是他可以亲切呼之为「谭老板」的谭震林。

 

  考之中共历史,凡是位居中共核心层的领导人,其权威来源不外两端:一是有赖于在 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地位,二是在工作中所取得的实绩。刘少奇作为中共第二号人物,其在 党内的地位,早在中共七大就已得到正式确认;刘少奇领导白区党的贡献,也在《关于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得到全面肯定。然而,中共七大由刘少奇参与建立的体制是领袖主 宰制,在这种体制下,毛泽东与党内同僚的关系具有双重性质。毛与刘少奇、周恩来等人 既是同事关系,毛也是其同僚们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与他的党内高级 同僚的关系,逐步从双重性质过渡到单一性质。毛渐渐不再是领导集体中的成员之一,而 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刘少奇等人的领袖。历史上因共同对付党内留苏派和所谓「经验主义者」, 毛、刘曾有过的亲密合作关系,使得刘少奇比其它领导人多一份「特权」,即只有刘少奇可 以个别向毛泽东表达和转述对某些敏感问题的不同看法。但是,这仅是「习惯法」,而非「成 文法」。它完全取决于刘少奇有无表达和转述的意愿,以及毛泽东有无倾听的兴致。因此, 刘少奇虽位居中共领导人排行榜的第二位,但与排行第三的周恩来仍同处一个地位,刘少 奇虽距毛泽东仅一步之遥,但两人的地位、权力、权威则有天壤之别。

 

  刘少奇得以身居中共第二号人物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清除党内留苏派的 斗争中,以及在确立毛泽东在中共党内领袖地位的过程中,曾给予毛巨大支持。作为对刘 少奇支持和合作的「回报」,毛泽东一度授予刘少奇领导党的组织系统的权力。 1944 年, 刘少奇的老部下彭真接替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次年,原北方局干部安子文被调入中组 部主持日常工作。然而,中共干部来自四面八方,党内历史上「山头」林立,人际因素复 杂交错,毛泽东在放手刘少奇涉足中共组织工作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制衡措施。 1950 年 以前,由任弼时代表中央书记处指导中组部, 1954 年后,邓小平又接替了任弼时原先的 职责。在 1956 年安子文任中组部部长以前,饶漱石、邓小平都先后执掌过中组部。张鼎 丞、马明方也曾以中组部副部长的身分相继主持中组部的日常工作,因此刘少奇对党的组 织系统的影响力又是相对的。对于地方大员,尤其对华东地区大员的任免,起决定作用的 是毛泽东而非刘少奇。

 

  在 50 年代的一段时期内,刘少奇曾因在「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等问题上与毛泽东 意见相左,在政治上一度陷于低谷。直至 1959 年,刘少奇接替毛泽东任国家主席,他在 中共核心层中的地位才真正得以巩固。刘少奇任国家主席,标志着他在 50 年代初中期受 挫后,开始了权力复苏和扩张的过程。到了 1962 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在中共党 内的威望已有逼近毛泽东之势。也正是在「七千人大会」后,刘少奇派出了原北方局系统 的李葆华主政安徽,取代了毛泽东的老部下曾希圣(曾希圣因积极推动大跃进受毛特别信 用,后来因率先推行责任田而被毛拋弃)。但是李葆华入皖,并不表明刘少奇在华东地区已 建立了完全的影响力,因为主政华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自恃有 毛泽东作后台,并不买刘少奇的帐。对于这一点,刘少奇、毛泽东均心中有数。

 

  柯庆施自 1949 年后长期在华东工作,与江渭清有同僚之谊。柯庆施虽对江渭清时有 压力(催促「反右倾」),但并不具体干涉江渭清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华东地区既已有了谭 震林、柯庆施这两道屏障,刘少奇自然对之奈何不得。但是到了「七千人大会」后,情况 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刘少奇的影响继续上升;另一方面,毛泽东再度对刘少奇 表示不满。在 1962 年 8 月的北戴河会议和继之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阶级 斗争,向党内健康力量发起反击,威逼全党就范。刘少奇对毛泽东的反击毫无抵抗,他随 即作了「自我批评」,紧跟着毛泽东大唱「阶级斗争」高调,进而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

 

  1963 年 2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开展以「四清」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在城巿开展「五反」运动。刘少奇在会上说:「总是讲阶级,阶级斗争,不办事情不 好。」 11 月,刘少奇派出其妻王光美,化名董朴,以河北省公安厅秘书的名义,参加河北 省委工作队,前往抚宁县王庄公社桃园大队蹲点。王光美下乡蹲点的成果,就是产生了轰 动一时的「桃园经验」,也就是围绕着这个「桃园经验」,刘少奇与江渭清发生了争执,毛、 刘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激化。

 

  1964 年 6 月底,刘少奇带着王光美离开北京,前往十一个省巿巡视指导运动,并由 王光美在各地党政干部大会上做介绍「桃园经验」的报告。 7 月 14 日,刘少奇等来到南 京,不住设备完善的中山陵高级招待所,而是在省委办公大楼一间办公室住下。

 

  刘少奇此行来势猛烈。据江渭清记述,当刘少奇抵达济南时,华东局即派书记魏文伯 专程前往迎接,然后陪刘少奇一行至合肥。魏文伯与江渭清是老同事,特从合肥打电话给 江渭清通气,提醒他「要小心」、「注意」,因为刘少奇一路「脾气大得很」,「他在山东已经 发了脾气,到合肥发了大脾气」。

 

  刘少奇在南京「开讲」了两个下午,他在报告中强调「也许不止三分之一政权不在我 们手里」,有严重问题的干部占基层干部的多数,并提出近一年的城乡社教都没有搞好。刘 少奇还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若不蹲点,就没有资格当省委书记、地(巿)委书记、县委书 记。

 

  江渭清虽然事先有魏文伯的电话通气,但是既有前几年面折毛泽东的勇气,对刘少奇 也就不惧当面陈述自己的不同看法。刘少奇认为江苏的运动打了败仗,江渭清坚持说,不 能这么讲,江苏省开展社教的社队, 60% 打了胜仗。江渭清又说,江苏没有发现烂掉的 社、队领导班子。刘少奇反驳道:「你这是没有下去,不知道实际,讲的还是三年前老情况。」 江渭清寸步不让,回答:「我经常下去,对本省情况是知道的。」

 

  就在江渭清与刘少奇这番辩驳中,江渭清忽然抬出了毛泽东,他说:「毛主席也说干部 的大多数是好的、比较好的。」刘少奇当即打断江渭清,转问他对王光美的报告有甚么看法, 因为江渭清没有出席并主持江苏省的王光美的报告大会。刘少奇逼问江渭清:「究竟赞成不 赞成王光美同志的报告?」江渭清给刘少奇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从江苏的实际出发,学 习精神实质。符合江苏情况的,就学习运用;如果不符合江苏情况,就不照搬。」刘少奇更 进一步追问:「那你们江苏就不执行了?」江渭清回答:「不盲目执行。」

 

  江渭清的这番回答,引致刘少奇的强烈不满。第二天在刘少奇离开前夕,「脾气」终于 爆发。刘少奇明确告诉江渭清,他的意见「是不对的」,江渭清则坚持原来的看法,两人发 生顶撞。返京后,刘少奇主持召开修改《后十条》小型座谈会,在会上抓住江苏省涟水县 高沟公社社队干部打击报复社教积极份子的事件,强调要对「高沟事件」作「现行反革命 处理」。而在会议之前的 7 月 29 日,平日较为谨慎、因「桃园经验」一时跃入政治舞台 中心的王光美,竟直接打电话给江渭清,传达刘少奇对「高沟事件」的定性:这是一起「反 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性质的现行反革命事件」。揭发「高沟事件」本是江苏省委在北京 压力下为顺应「大抓阶级斗争」的形势而加工提高的产物,现在刘少奇抓住这个事件,就 是为了证明他对基层政权已烂掉的看法的正确性,并且要以此「事件」为起点,继续挖出 上面的「根子」。

 

  刘少奇射向江渭清的另一支箭,是抓住江苏省委办公厅 7 月 28 日发出的一个通知, 这个通知提到「要学习江渭清同志的讲话」,善始善终抓好社教运动。刘少奇当面质问江渭 清:「为甚么不学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要学江渭清的?」刘少奇这一招确实击中了「要害」, 既然江渭清可以抬出毛泽东为自己辩护,刘少奇就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于刘 少奇的这番追问,江渭清极为紧张,他立即向刘少奇作了解释。这一次,即连一向对刘少 奇阳奉阴违的柯庆施也发了慌。一旦刘少奇又以「护法大师」的面目出现,柯庆施则不得 不退避三舍,他一连打三个电话逼江渭清非作检讨不可。

 

  此时的刘少奇已走出 1962 年下半年的低谷,正走向新的权力高峰。江渭清返宁后迅 速布置传达刘少奇的指示,并且亲自下乡蹲点。到 9 月 8 日,江渭清以个人名义给刘少 奇写了一封信,汇报全省运动进展情况,并且特别报告了根据刘的指示,正在研究处理「高 沟事件」,又一次就江苏省委办公厅 7 月 28 日发出的通知,作出检讨。

 

  刘少奇接到江渭清信后,于 9 月 23 日覆信给江。刘少奇在这封信中首先针对江渭清 信中所写的「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我们都必须学习中央、毛主席及中央其它领导同志 的指示,否则,将犯更大的错误」的一段话,表示这些话「不完全正确」。刘少奇提出「应 向一切有真理的人学习」,他并举例应学习由中央批转的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大庆油田经 验和「桃园经验」。刘少奇解释他之所以反对学习江渭清那篇讲话,是因为江渭清的讲话「空 话连篇,基本上是一篇教条主义的讲话」。

 

  在江渭清的回忆中省略了当年刘少奇信中有关对他的「教条主义」的批评,其实,这 正是刘少奇信的要旨所在,也是导致毛泽东疑忌刘少奇的重要因素之一。刘少奇在信中说, 同不能把马克思、列宁的学说当成教条一样,也不能把毛泽东的着作和讲话当成教条。因 此,刘少奇认为江渭清的那篇讲话「不值得学习」。

 

  1964 年刘少奇将全副精力放在社教运动上,他试图在毛泽东的框架内放入某种含有他 个人色彩的内容,「桃园经验」的产生即是他这种「新思维」的果实。但是,地方领导人各 有其复杂背景,即使在 1962 年后党内日趋恶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各地方领导人仍存有 管道联系,以应对北京层出不穷的政策变化。在毛泽东的巨大光环中,任何与毛的话语稍 有差异的言辞都能被地方领导人立即识辨出来,作为为自己辩解的理由。这就是为甚么刘 少奇在山东、安徽和江苏都「发了脾气」。为了与影响正日益上升的林彪相抗衡,刘少奇作 出最后一搏。他试图以江渭清做鞭子,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降温。 1964 年 10 月 20 日, 刘少奇在文革前最后一个强势动作出台,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讨论刘少奇同志答江渭 清同志的一封信的指示》,刘少奇还派出他的老部下,时任国家物价委员会主任的薛暮桥等 来江苏检查和指导四清运动。薛暮桥等曾写信批评江渭清和江苏省委的检查没有「把认真 讨论少奇同志答江渭清同志的信同反右倾结合起来」,没有「抓住省委在指导运动中的一些 突出的错误事件进行分析和解剖」(薛暮桥近年出版的回忆录对此段史实只字不提)。据惠 浴宇回忆,这个由北京派出的「来头很大的工作组」在淮阴搞「四清」,执意要把「一个县 委和该县所属几十个公社领导」打成「反革命小集团」,惠浴宇在这里指的就是涟水县委。 该县委的直接上级淮阴地委书记孙振华向省委陈情,要求保护这批干部,得到省委的支持, 但孙振华却因此「搞坏了」与北京「某些领导人的关系」,不久便被调往安徽巢湖地委工作。 此时若非形势忽然发生转折,针对江渭清的动作可能还会继续下去。

 

   四、

 

  1964 年 12 月,北京形势丕变,毛泽东出尔反尔,一改原先支持刘少奇的态度,转而 和刘少奇发生对立。自 196 3 年秋王光美蹲点桃园,刘少奇全力主持四清运动近一年时间 里,毛对刘少奇指导四清运动的一系列做法均表示支持。毛泽东之所以支持刘少奇,乃是 刘少奇的左调均来源于毛本人,刘少奇的若干「新语言」,也是在毛的左调基础上的发挥。 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工作显得心满意足。

 

  事实正是如此,刘少奇的言论皆有源可稽: 1964 年初,王光美向毛汇报桃园大队的 一些干部多吃多占,毛泽东说,根子在上面。「扎根串联」一说,最早版本也属于毛泽东。 早在 1961 年 1 月,毛就提到要派大批干部下乡,深入「扎根串联」。 19 63 年 5 月, 毛泽东又再次强调「要采取扎根串联,依靠贫下中农这一套办法」。 1964 年 6 月,毛泽 东提出全国 1/3 政权不在共产党手里。 1964 年 8 月底,毛同意向全党转发王光美的「桃 园经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毛泽东还称赞过刘少奇给江渭清的信。 1964 年 9 月 25 日、 10 月 18 日,毛泽东两次对刘少奇给江渭清的信写下批语。毛在批语中给刘少奇写 道:「看了你这封信,觉得实在好」,「存在着的问题,正是要照你写的那样去解决」。毛泽 东并对刘少奇的信作了亲笔修改,添了一些如何正确认识客观真理等具有毛氏特色的领袖 型哲学训示,并指出如不这么做,「则官越大,真理越少。大官如此,小官也是如此」。(《江 渭清回忆录》完全回避毛曾参与刘少奇信一事。)

 

  毛泽东为甚么忽然转变对刘少奇的态度?结合 1964 年下半年刘少奇的一系列举措, 即可发现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满乃是事出有因、有迹可循的。刘少奇不经意中已在好几个 问题上招引毛的忌恨:( 1 )蹲点问题。刘少奇在 1964 年夏四处游说,其间还曾返回北 京,于 8 月 1 日向中央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讲过一次。刘少奇宣称,若不蹲点,则无资 格做中央委员、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在这段期间,刘还反复强调,不参加四清,就没有 领导四清的发言权。刘少奇的这些话本无影射毛泽东之意,但是在极度敏感的毛那里,刘 少奇的这番话用意险恶,有逼宫之意。在中共上层人人皆知, 1961 年刘少奇曾在湖南宁 乡老家蹲点 44 天,而毛从未蹲过点。( 2 )「调查会过时论」。刘少奇宣扬,深入了解基 层的不二法门是「扎根串联」,开调查会已不能接触农村真实情况,因为基层干部大多有问 题。开调查会为毛泽东发明所创,如今刘少奇予以否定,被认为有贬毛之意。( 3 )批江 渭清的教条主义问题。刘少奇批评江渭清将毛泽东著作当作教条,矛头直指对毛的个人崇 拜潮流,明打江渭清,实攻毛和林彪。( 4 )「大捧王光美」。刘少奇亲自出马,让王光美 在全党登台亮相,使毛泽东感到刘少奇夫妇的行动对他的权威已构成威胁。毛对「桃园经 验」的态度全凭他对刘少奇好恶的增减而转移。 1964 年春夏,当几个领导人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讨论四清问题时,有领导人提到王光美搞四清的经验很好,毛泽东说,那就请王光 美同志来讲讲嘛。刘少奇的司机当即从人民大会堂回来把王光美接去。王光美在会议上讲 了以后,与会者认为这个经验可以推广。毛泽东说,就请光美同志做四清的顾问吧。然而 一旦刘少奇果真这样干了,毛泽东态度很快就改变,迅速地将「桃园经验」看成是刘少奇 意欲分庭抗礼的罪证。( 5 )刘少奇呼风唤雨的能量之大,使毛泽东由惊生恨。 1964 年 夏,在刘少奇的力促下,一声号令,全国一百五六十万干部参加城乡四清,此举最终导致 毛对刘的深刻忌恨。正是上述因素在毛泽东胸中日益发酵, 1964 年 12 月,毛泽东开始 向刘少奇发难,对刘少奇的态度来了一个 180 度的大转变。

 

  1964 年 12 月 15 日,由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与会者包括各大区书 记和各省委第一书记。正在蹲点的江渭清没有接到参加会议通知,原计划由陈毅来华东时 向江渭清传达会议精神,而其它地方领导人则中断蹲点,前往北京赴会。显然,不让江渭 清与会可能具有某种含意,毛泽东当即注意到这一点。毛泽东在会议开始时命江渭清赶到 北京参加会议,当时谁也没料到毛泽东几天以后会向刘少奇发起突然袭击。

 

  1964 年 12 月 20 日,举行了一次小范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刘少奇在讲话中谈到当 前运动中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是主要的,运动的性质就是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交织在 一起。毛泽东听到这里,忽然打断刘少奇,当即反问:甚么性质?反社会主义就行了,还 有甚么性质?毛泽东随即严厉指责四清运动中的「大兵团作战」、「扎根串联」等方法。

 

  过了几天, 12 月 26 日,毛泽东又在他的 71 岁生日宴会上不指名地指责刘少奇: 我是没有下去蹲点的,所以没有甚么发言权,甚么四清四不清,党内外矛盾的交叉?这是 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央有的机关搞独立王国,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云云。

 

  江渭清在回忆中提到,就在会议期间,毛泽东找江渭清面谈,问到他对刘少奇的批评 检讨了没有?毛泽东话中有话地说:「没有甚么了不起,就是这么一回事。你感到批评对的, 就检讨;不对的,就申诉;申诉还解决不了,就等历史作结论。」也许毛泽东已觉得再没有 必要搞障眼法,干脆把与刘少奇的矛盾在江渭清面前挑明。会议期间,毛泽东当着江渭清 和刘少奇的面,直截了当地说:「少奇同志给你的一封信,是错误的。你的意见是对的,少 奇意见是错误的。」

 

  接下来的,就是毛泽东向刘少奇的连番进攻。 1964 年 12 月 28 日, 1965 年 1 月 3 日、 5 日,毛泽东连续攻击刘少奇,最后以《二十三条》文件的形式将毛指责刘少奇的观 点纳入进去。刘少奇在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其威信遭到沉重打击。

 

  从 1965 年 1 月起,在形式上,刘少奇虽还是中共第二号人物,但是在党内地位已日 益衰弱。据其它资料透露, 1965 年初,刘少奇在周恩来、贺龙找他谈话希望他主动向毛 泽东致歉后,曾找机会向毛泽东作了「自我批评」。毛似乎宽谅了刘。在这此后的一个小型 会议上,毛泽东当着一些领导人的面说:「我批评了少奇同志了,但你们今后还是要听他的 话哟!]

 

  然而,这是毛泽东故意施放出的烟幕弹,毛泽东已决定要搞掉刘少奇。 1965 年夏, 刘少奇接班人地位将由别人取代的消息,已在极小的范围内传出。据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回 忆, 1965 年秋,周恩来奉毛泽东命去看望已赋闲几年的王稼祥,周恩来对王稼祥说,接 班人可能是林元帅和邓总书记。

 

  1965 年 11 月,毛泽东离京,开始他「伪游云梦」,密谋倒刘的部署。不久,中南海 的刘少奇办公室收到一份无抬头、无署名,打印在一张白纸上的毛泽东在外地与几位负责 人的谈话记录。这份文件是哪一个地方领导人通报给刘少奇的?近年披露此则消息的是刘 少奇当年的机要秘书,但他未加以说明。据这份神秘的文件记载,毛泽东在谈到四清运动 时说:「王光美在河北省搞四清,河北省领导不了,华北局也领导不了,是他(指刘少奇) 亲自领导的。他有他的长处,我有我的弱点。他有一股硬劲,我爱妥协。我说不行,他说 行。……他是第一副主席,瞒不住他……。」

 

  毛泽东的这番话扑朔迷离、暗藏玄机,对王光美的不满是明白无误的了。「我说不行, 他说行」,是指刘少奇支持「桃园经验」,毛反对「桃园经验」,还是别有所指,毛故意闪烁 其辞;「他是第一副主席,瞒不住他」,是否暗示不要把他的话传给刘少奇?总之,毛为搞 掉刘,实际上已向地方官员「打招呼」了。

 

  据《江渭清回忆录》记载,毛泽东 1965 年 11 月 16 日来到南京,江渭清向毛汇报 时仍说要「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少奇同志信的精神进一步检查省委的工作作风,毛泽东 大为惊讶,问道:「你们还要做检讨?」江渭清按照官式语言回答:「主席的指示,少奇同 志对我的批评,给我教育很大,每检讨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

 

  江渭清在毛、刘之间四平八稳的态度,无疑使毛泽东更坚定了把刘少奇搞下台的意愿。 自 1964 年 12 月,毛泽东当面向江渭清表明他对刘少奇的不满,已经过去一年,地方大 员仍将刘少奇奉为神明,依旧按照党内的某种统一风格,在说着「老话」,这一切都令毛泽 东对由他一手创造的庞大的党机器产生出强烈的排斥。在毛想象中的世界里,刘少奇已严 密控制了全党,而毛泽东的话已到了差不多没人听的地步。刘少奇下台后,毛泽东在历数 刘少奇「罪状」时,曾经提到刘少奇责难江渭清一事。 1966 年 10 月 24 日,毛在中央 工作会议期间召开的汇报会议上,指责「少奇说江渭清蠢,他自己就聪明了吗?」(有关文 革期间毛泽东为刘少奇给江渭清信指责刘少奇一事,在江渭清的回忆中只字不提)。看来, 围绕刘少奇给江渭清信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对毛刺激颇深,这也是毛泽东在扳倒刘少奇 后,仍将各级领导干部「一锅煮」的原因之一。江渭清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文革中,毛同 意「点名」批判江渭清,但又不要将老干部完全打倒,这使他感到费解。其实,毛只是要 「教育」他们一番,要他们为昔日「听少奇的话」付出代价。 < /P>

 

  在 1964 年末至 1965 年初,围绕四清问题的争论中,毛泽东与刘少奇孰是孰非?一 般认为,刘少奇反对毛泽东提出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概念,乃是为了保护干部。 然而事实上,刘少奇在 1964 年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其言辞之左,与 1947 年刘少奇主持 老区土改的过左政策如出一辙。 1964 年在大陆各城巿普遍上映的电影《夺印》,和被四清 工作队员视为「干部必读」的陈登科的小说《风雷》,均反映了刘少奇当时左的观点。刘少 奇虽没有提出「走资派」的概念,但其左的精神与毛泽东并无二致。正是因为刘少奇的左 调与毛的左调基本合拍,当时参加制订《二十三条》的各地负责人,对该文件中提出的「运 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无特别的感觉。

 

  1964 年,刘少奇意欲在毛的框架下搞出新花样,并试图抗衡林彪。然而,在毛划的小 圈圈内做文章又谈何容易?刘少奇的迂回天地狭窄,注定跳不出毛的如来佛掌心。刘少奇 本欲求神,却把灾难请下来,这也是刘少奇始料不及的。

 

  在中共核心层领导中,刘少奇素有个性谨严、善于自制的名声,其实刘少奇的谦和多 表现在他受毛泽东的指责以后。 1953 年高岗四处游说反刘,当毛拋弃高岗后,刘少奇仍 坚持要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做自我批评。 1965-1966 年文革前夕,刘少奇更是表现得特 别平和、低调,他知道毛泽东对其不满,但没有任何「抵抗」的举动,而是一有机会就进 行检讨。 1966 年 5 月,毛泽东依例让刘少奇主持清洗「彭、罗、陆、杨反党集团」的政 治局扩大会议,刘少奇在 5 月 26 日举行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将自己从 19 27-1965 年 所犯的「缺点错误」事无巨细通盘鞭挞一遍。刘少奇几乎是默默忍受毛泽东对他的封锁和 打压,而在 1964 年他的权力趋于高峰时,他可以从济南、合肥到南京,一路「发脾气」。

 

  1966 年 10 月,毛泽东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踌躇满志地在抖落他对刘少奇 的怨恨。毛泽东口口声声说,他退居二线有意大权旁落,是为了树立刘少奇的威信,其意 在表明,刘不堪造就,辜负了他的栽培。然而,毛泽东何时真正退至二线?大政方针、用 人大权,毛泽东何尝一天松过手!当毛泽东看到刘少奇积累的威望和影响力在 1964 年有 相当发展时,毛就决定要废黜刘少奇,甚么「形左实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等 等均是饰词。

 

  毛泽东惦记着江渭清。 1967 年 2 月,毛命周恩来用专机将江渭清等几个华东地区省 委第一书记接到北京的京西宾馆,使江渭清摆脱了被造反派批斗之苦。 1975 年,毛泽东 又重新起用江渭清,任命江为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直至 1982 年,江渭清返回南京定居, 转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江渭清早年投身革命洪流,中年后长期身任封疆大吏,在风云莫测的毛时代,练就了 一套极为丰富、熟稔地应对北京的为官之道。在反右、反右倾的风暴中,巧妙地维护了地 方的利益,又以不投机、不取巧而得以在 60 年代中期的毛、刘争执中避祸与身,终于渡 过了文革的劫难。江渭清现已 87 岁,如今细细检索当年旧事,虽在不少涉及敏感的地方 多有避讳,但总体上仍不失客观和真实,其回忆录称得上是一部颇为珍贵的中共地方政治 生态学的实录。它展现了地方与中央各种复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不仅是可供研究的样 本,亦是一部毛时代地方官员的「心灵史」。笔者读之,眼前浮现出 50 年代后在江苏大地 上所发生的革命、改造、斗争的一幕幕景象,更生出无穷的慨叹!

 

  《二十一世纪 》一九九八年四月号第四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