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冯友兰:儒学发展的新阶段----道学

来源:太极易
        先秦诸子时代结束以后,儒学的发展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汉代,由子学的一种上升为“独尊“的官学,但这时的儒学,严格地说,更接近于宗教,而不是纯粹的哲学。第二次是在宋代,儒家真正有了自己的纯粹的哲学,这就是道学。西方人往往称之为新儒家。

    对于道学这个名称,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应该称为理学。清代以来,道学和理学这两个名称一直可以互相通用,但是理学这个名称容易使人误以为是与心学对立的那个理学,况且其使用的年代也晚于道学,所以我赞成用道学这个名称。

    

    道学之名源于韩愈的“道统”说。唐代中期,韩愈为了宣扬儒学,并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日益扩大的影响,提出儒家有一个传自尧、舜、周、孔的“道统”,认为尽管儒、释、道三家都各有其道,但内容不同,儒家的道的内容是仁义。韩愈的这个说法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影响,但还不是一种新学说,因为他还是用“旧瓶”装“旧酒”,没有为儒家找到新的理论体系。

    

    从唐代到宋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的一个大变化是门阀士族由地主阶级贵族降低为“四民之首”。贵族的地位是世代相承的,其经学思想也世代相传。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要经过努力才能保住“四民之首”的地位。因而需要一种能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指导人生的哲学,于是道学就应运而生了。

    

    就哲学史的发展说,在汉代经学思潮之后,玄学把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对立起来,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佛教的禅宗则把佛教的道与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提出“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些说法对于解决人生的问题都有所贡献,但也都不够彻底。因为如果“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就失去了实在的意义,名教也会贬值。如果担水砍柴也是妙通,何以修道的人仍须出家?至此,中国哲学好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了。

    

    针对这个情况,道学出来讲“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把自然与社会统一在一起。照这种理解,仁就不只是社会中的一种道德了,它具有了超道德超社会的意义。这样一来,名教也就是自然,人伦日用就都是妙道,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的生活中体验到一种宇宙的永恒。这是道学装进儒学这个“旧瓶”中的“新酒”,以此为哲学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从此中国哲学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道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人”的问题。例如人在宇宙的地位和任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和人的幸福等,它的目的是使人生的各种矛盾得到统一。

    

    一般地说,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矛盾,一种是一般与特殊的矛盾,一种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这两种矛盾是同一事实的后果,即每一个人或物都只是一个个体。人的特点是能自觉地认识到这个事实,所以是“万物之灵”。但人往往又不满足于这个事实,因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和自然都形成了一定的关系,由这种关系他又会思考自然与社会对于自己有什么意义,以及自己对于自然和社会又有什么意义。这类思考的结果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学问。

    

    照道学家的说法,一般与特殊之间,特殊不是一般的摹本,而是一般的实现。如果没有特殊,一般也就不会存在了。道学所大讲特讲的理和性,即是就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讲的。一类事物的规定性就是这类事物的理,理在这类具体事物中的表现就是它们的性。人也是一类事物,当然也有其规定性。道学家继承孟轲的说法,把这种规定性看作是“人之异于禽兽者”,这是人之理,这种理所表现出的人性必然是善的。人仅人性是善的,就是人的感性欲望其本身也不是恶的,恶者是随之而来的自私。有了自私,人的生活就不很合或很不合人之理。不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要求很合或完全合人之理的志愿,而实现的途径就是行道修德。从这个意义说,道学对于人生基矛盾的解决,是从伦理的路子开始的。

    

    道学家认为,人有道德行为,就意味着他在克服自私。道德行为的积累,意味着克服的增加,量变成为质量变,一般和特殊的统一就实现了。朱熹所说的“一旦豁然贯通焉”,大概就是这种质变。这时感性欲望并没有被废除,废除的只是自私。随着一般和特殊的统一而来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道学家称之为“同天人”、“合内外”。达到了这种统一,人就进入了仁者的精神境界,在其中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全人类都是兄弟。用道学家的话说,这就是“穷理尽性”,也就是人性完全合于人之理了。

    

    围绕着这些问题,道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道学从二程开始,程颢和程颐兄弟二人创立了道学,也分别创立了道学的两派,心学和理学。张载以“气”为为本体,可以称为“气学”。朱熹以理、气并称,可以说是集大成者。这一时期的道学可称为宋道学。后期的道学可称为明道学。其中陆、王以心学批判程颐、朱熹的理学,王夫之以气学为主,批判地吸收了理学和心学,对整个道学做了总结。他是后期道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全部道学的集大成者。

    

    按传统的说法,明末清初有顾、王、黄三大儒,但认真分析起来,这三人的作用是不同的。顾炎武是一个学问家,不是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了道学,而道学是整个儒家哲学发展的高峰,因而他也就总结了整个儒家哲学。就这个意义说,他是旧时代的总结。黄宗羲虽然也算是儒者,但他的批判锋芒已经直指作为儒家的根本的名教,他为新时代的来临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所以他是新时代的前驱。自此道学失去了活力,不再具备存在的合理性,而中国的社会也就拉开了近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