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
《新现代主义:巴特与布伦纳神学的检讨》哥尼流·范泰尔著
《新现代主义:巴特与布伦纳神学的检讨》
范泰尔
The New Modernism:
An Appraisal of the Theology of Barth and Brunner
Cornelius Van Til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1947)
各章论点摘要 (原著,页xiii-xx)
The Argument In Brief (pp. xiii-xx)
林慈信,童贵卿译
2001年十月
1 引言
今天教会面对一个意义深长又富吸引力的事实,就是:“危机神学”(Theology of
Crisis)不断与那些宣称拥有一个真理系统的神学家们分廷抗礼。卡尔 . 巴特 (KarlBarth) 与布伦纳 (Emil Brunner)认为真正的神学不可能是系统性的;坚称拥有一套神学系统者都没看见神超越性的本质。他们将神限制在一个完成了,终结了的启示里。一个真正以神为本的神学必需是动性的(activistic),
是一个自由说话的神。
2 批判主义(Criticism) –
康德(Immanuel Kant) 的哲学
危机神学坚持真正的神学必需是动性的。这项坚持暗示,危机神学乃循现代批判主义哲学的原则发展的。本章分析现代批判主义的基本立场。我们指出,任何被这哲学塑造的神学,必然是与正统基督教信仰为敌的。巴特早期的著作完全被批判主义哲学的原则支配。
3 辩证主义 (Dialecticism) –
黑格尔 (Georg Hegel) 与祁克果 (Soren Kierkegaard) 的哲学
分析了批判主义哲学之后,接着要讨论辩证主义的哲学。巴特与布伦纳两人都承认他们受恩于祁克果的辩证哲学。祁克果乃是对黑格尔的辩证哲学的反动。因此我们必需探讨这两种辩证哲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审查辩证主义与康德哲学的关系。我们发现辩证主义基本上尝试比批判主义更具批判性。批判哲学要动性,而且藉动性来反对形而上学。它的一贯立场是,一位在与宇宙的关系中没有完全透露他的本体(being)的上帝,是一位人不可能认识的上帝。但批判哲学并没有勇气彻底拒绝“旧形而上学”。因此辩证主义尝试完成批判主义开始的工程。祁克果与黑格尔的证主义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尝试比黑格尔更具批判性。“个人”是祁氏哲学中重要的观念;他认为这是一个含盖了无限殊相与完整共相的诠释原则。而巴特在他第一部著作<<罗马人书注释>>中便用了祁克果的“个人” 观念作他要的诠释原则。
4 原始历史 (Urgeschichte)
康德及十九世纪批判哲学的诠释原则,导致哲学与神学对正统基督教中所有重要信念之全盘否定。明显地,巴特在<<罗马人书注释>>中采用了“原始历史” 这观念。 “原始历史”这观念乃来自批判哲学,又与“个人”观念相辅相成。因此巴特否定了正统基督教信仰所肯定的,也肯定了正统基督教信仰所否定的。正统基督教信仰所肯定的基本区别(译者注:如无限的神与有限的人之间的区别),本是基督教的基本构成要素;却被降为 “限制观念”(limiting concept)而已。结果是一个含糊不清,理想主义的人格主义
(idealisticpersonalism);结果是用了基督教的术语,而事实上指向一些非基督教的观念。
5 存有 (Existenz) –
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的哲学
最后要讨论的一个影响危机神学的哲学观念,就是“存有”。这是最彻底表达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原则。海德格是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发言人;他比祁克果更倾向动性,更反形而上学(antimetaphysical)。在海德格的哲学思想中,人的理性解释经验时作出的区分,都源自理性本身。自足,自主的人,事实上取代了基督教信仰中自存永存的三一真神(ontologicalTrinity)。存在主义哲学大致上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相似。
6 道的神学 (Theology of the Word) –
巴特
上面讨论了正面与反面影响危机神学的哲学学派,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康德的批判哲学。辩证哲学,原始历史,与存在主义不过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延伸与表达。就是巴特的<<罗马人书注释>>(1919), 也需从批判主义哲学理解而。
本章探讨巴特的<<教义学>>(Dogmatik, 1927)。跟<<罗马人书注释>>一样,它仍建于批判哲学的原则。巴特在该书中极力批判“意识神学家们”(自由派神学),因后者步士来马赫
(FriederichSchleiermacher) 及黎秋 (A. Ritschl)的后尘,忽略或否定神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巴特呼吁他们回到那位“全然他者” (Wholly Other) 神。但巴特
“全然他者” 的神,实质与“意识神学家” 们“全然内在”(wholly immanent)的神完全一样。他自己的批判原则不容许预设一位先于人,且独立于人的真神。
7 道的神学 -- 布伦纳
1927年可说是危机神学第一重要阶段的结束。上面我们只讨论了巴特到这一年的著作。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布伦纳到1927年的著作。
我们提出的证据证明布伦纳,就像巴特,起初给人的盼望是要转离“神的内在性”的现代神学;但就如巴特一样,也因着主导他思路的批判诠释原则而告失败。布伦纳真正敌对的不是士来马赫及其后的“现代基督教”(自由派)神学,而是正统基督教信仰本身。显然,布伦纳反对的,是那位自足自存的神,与他在历史中对人直接的接启示。
8 危机神学的内战 -- 巴特与布伦纳之争辩
上面讨论了第一阶段的危机神学;接着要处理导致巴特与布伦纳至终分道扬镳的差异。这差异主要在于基督教信仰与人类一般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
批判危机神学的人士中,有人指出其实危机神学并不像它宣称的,与“现代基督教”(自由派)神学那么不同。它那“绝对他者”的上帝与意识神学家们的上帝,其实是蛮相似的。巴特响应说:对布伦纳来说,这样的批评大体上是对的;但对他自己来说,则只说中了小部份。他坚持,在未来的日子中,他将把神学与哲学彻底分开。而布伦纳却说,危机神学从来没有要切断与人类普遍意识之间的关系;而坚持这样作的巴特乃与宗教改革(基督新教)的精神背道而驰。不过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巴特与布伦纳始终忠于康德的批判哲学原则。巴特强调本体(Reality) 的新颖性 , 而布伦纳强调其永恒性。但双方仍保持纯偶然性(pure
contingency) 与纯理性 (pure rationality)之间的相关性(correlativity)。因此巴特与布伦纳之间的内战并非意味他们任何一方有回归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倾向。
9 神的自由
本章将讨论巴特与布伦纳的近作 (译者注:本书英文原著于1947年出版),以再次了解他们基本的诠释原则。巴特与布伦纳分道扬镳之后,每人都重新设定了一些原则,并对两人之间的分歧作出了解释。巴特称他的原则为“神的自由。”在这大题目下,他强调了本体(Reality)的新颖性。把这原则应用在神的存在问题上,就意味着巴特把神学的公理(axiom)与哲学的公理彻底分开。巴特认为神学必需以神存在的既然性
(de factoexistence)为起点。这说明,本体在其本质上有它全然非理性与不可预测的一面;而我们必需从接受这既然性开始。
这样说来,
“神的自由”这原则暗示:神可以变为与他完全相反的一位,而同时又忠于他自己。所有显示神是“全然他者”的属性,必需同时与所有显示神与人认同的属性相关。因此,所有关于神的完全自足自存性的正统教义都被批判哲学的“限制理念”放置一旁。这也表示,巴特后期的诠释原则与前期的并无差别。如果一定说有差别,就是后期的巴特比早期更加动性主义,更加反形而上学。
10 神与人的相遇:布伦纳的基本原则
与巴特的
“神的自由” 相称的,是布伦纳的“神人相遇”原则。这两个原则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异。两者都将康德<<纯粹理性的批判>>的“限制观念”用在基督教神学上,削弱了所有正统基督教教义的历史性。
在与巴特的争辩上,布伦纳强调人在堕落后仍在形式上拥有上帝的形像。乍看之下似乎他的立场比巴特更保守。不过经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布伦纳在后期的作品中仍用基督教的“神的形像” 及“人的堕落”等观念,来传递现代批判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思想内容。我们越来越明显的看到,他的神学里有一套与后康德的人格主义相似的哲学。布伦纳的“神人相遇” 或“神人相称” ,不过是自主的现代人的自言自语。
11 基督的教会:危机神学的教会论
上面的论据显示,巴特与布伦纳在他们每一阶段的思想中,都贯彻地延续十九世纪“意识神学家”们的工程,即:把正统基督教信仰中上帝的启示,削减为自主的人的理念。他们两人都无法突破士来马赫的神学。他们神学归根结底,还是从人的自我意识吸取养分。
我们来探讨他们不同的教义:本章处理他们的教会学;接下来将处理他们的伦理学与末世论。
改革宗的教会论包含神的拣选这教义。但是危机神学家们坚持,拣选必需从基督论的角度,就是说,必需从批判主义哲学理解。从这个意义来理解,拣选就不再是一位自足的上帝按照他完整的永恒计划对特定的个体作出的拣选。拣选不过是指有限的,却自足的人格的成长过程而已。
第二,教会所宣讲的信息乃从<<圣经>>而来。但危机神学家们的<<圣经>>观是动性的,即是从批判主义哲学理解的。这样的<<圣经>>不再是一位自存的上帝直接的,完成了的启示。它只是
“神人意识” 自我实现过程的一部份而已。
第三,每一个教会必需有自己的信经。但危机神学家们坚持,信经必需从反形而上的角度,即是从批判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理解的信经并不反映<<圣经>>中完结了的启示里的一套教义真理。信经不过是一个现代的工具,用以表达先知与使徒们用古代的形式所表达的。
基于这样的拣选论,圣经论和信经论,可预期的是,巴特与布伦纳的讲道是现代(自由派)神学的,而不是正统基督教的。他们出版的讲道集正说明了这一点。这具体地证明,虽然巴特想要铲除“历史相对主义” 和“心理相对主义”这两大罪魁,后者却仍然控制着他们神的学。
12 基督徒生活:危机神学的伦理学
与教会论一样,巴特的
“神的自由” 与布伦纳的 “神人相遇”所表达的批判主义的诠释原则,同样表现在他们的伦理学上。
这个批判主义原则必然拒绝正统信仰的伦理前提,即:上帝直接的启示是基督徒生活的目标与准则。换回来的是自足的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渐渐长大的理想,和不断改变的准则。巴特与布伦纳的伦理观在本质上与现代人格理想主义的伦理一样。不错,他们的理论是一个发展到高度的现代:伦理理论;但不能与正统基督教的伦理相提并论。
13 基督徒的盼望:危机神学的末世论
最后我们讨论危机神学末世论中的辩证观点。危机神学家们常常强调,神学在每一点上都是末世性的。但这并不表示巴特与布伦纳对世界末日的日期有兴趣。他们不是前千禧年派,也非后千禧年派或无千禧年派。对他们来说,末世性的思考就等于批判性的思考;即从我们日常时间的相对性中被提升到与基督的同时,也就是把自己看成为基督复活中的参与者。基督复活是一件特殊的事件,只会发生一次;因此它包含了所有真正的历史。而全人类也因参与基督复活这事件而真正存在。所以全人类都失丧,但正因是在基督里失丧,所以也同时得救。
这是辩证式的普救论。它与辩证神学的教会论及基督教伦理观一致。三者都以基督论来理解;而这对巴特与布伦纳而言,即是以批判主义哲学来理解。
总言之,巴特与布伦纳都是被士来马赫及黎秋的“批判主义”神学训练出来的。他们正因目睹这神学的历史相对性与心理相对性,及所带来的绝望与怀疑主义,才尝试另寻出路。但两位神学家在这过程中却从没放弃意识神学核心的批判主义原则--就是导致无望与怀疑的批判原则。他们虽想紧抓着正统基督教信仰与传统改革宗神学的立场,但却只用了后者的词汇,没有到真正带来心灵安慰的实质及内容。
14 结论:危机神学为 “新现代主义神学 ”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巴特与布伦纳的“危机神学”是建基于一个原则,而这原则在其意向与目的上与现代 (自由)派神学的一样。因此危机神学可被称为 “新现代派神学”。这“新现代主义”神学与旧的现代主义一样,同样地拆毁正统基督教信仰,同样不能对人类的经验赋予意义。透过指出辩证神学的失败,我们再次看见:只有在预设在<<圣经>>中自足自存的上帝这基础上,人类的经验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林慈信,童贵卿译
2001年十月
Notes from Sam Ling:
1. This is a difficult book, Joy. I am struggling also with
thetranslation.
2. I often break up a long sentence into 2 or 3. I will useconnective
words and then repeat the main concept once (or eventwice, sometimes). This is
for the sake of clarity.
3. However, in other places I would be thrifty in the number
ofcharacters, e.g. I would eliminate “di”, “liao” etc. when it ispossible to do so and still the
argument/flow is clear.
4. I have added extra phrases, sentences, names, terms, etc. to
thetext, in my revision. I added Kant to criticism; liberal theologyto theology
of consciousness or “modern
Protestantism”; etc. Thiswill
help the reader identify which school of philosophy ortheology Van Til is
talking about at a given point.
5. Having done that, however, we still need to explain further thebasic
concepts of “critical
philosophy” (Kant) and
liberaltheology (modern Protestantism, or theology of consciousness). Weneed to
add more footnotes!! Perhaps we can borrow some footnotesfrom Greg Bahnsen,
ed., Van Til’s Apologetic:
Readings andAnalysis. I will a copy to Singapore for Kim Inn.
6. Same with the dialecticism of Hegel, the dialecticism ofKierkegaard,
and how Martin Heidegger takes Kierkegaard one stepfurther (or does he?). We
need to consult some textbooks on thehistory of philosophy/theology, or
Bahnsen; then add footnotes.
7. I have added phrases boldly (this is a bold step!), because Iwas a
student of Van Til. I think I know that when he talks about“distinctions” in orthodox Christianity, he means (or includes)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finite/Creator and thefinite/creature. However, when
he talks about “distinctions” inKant or Heidegger, he is talking about
distinctions in ourperceptions, such as time, space, extension, unity, etc. I
am“going out on a
limb” here,
interpreting rather than translatingVan Til! (I hope you think this is fun
rather than frustrating.)
8. German or Latin terms are italicized (Existenz, de facto,Urgeschichte).
9. I would enjoy, and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you in thecoming 2
years, together, cooperatively! Your translation work isvery much needed!
10. “must be conceived
critically” means “must be understood(not bo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philosophy.”“Critical” is often used in Van Til to mea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Kant’s philosophy.”
11. Finally, I went through the entire chapter 3-4 times, to smoothout
the argument, to make it tight and succinct Thus, I cut outeven more characters.
Problems to Solve:
1. Activism, Activistic :动性?(created by Sam Ling)实践主义?(Joy’s translation)
2. Urgeschichte :原始历史? 原初?
3. Limiting concept :限制观念?(Sam Ling’s creation; what isproper term?)
4. Correlativity –
xiang guan 相关 ? Hu guan 互关 ?
5. Should we explain sp,e English terms in footnotes?
6. Make sure that terms like “ziyou
zhuyi” or “ziyou shenxue”(自由主义,自由神学) are in parenthesis, the first time it or
arelated term, e.g. “modern
Protestantism” appears.
7. The character “yu” should be consistent: 于 ->于
8. Kierkegaard: 齐克果?祁克果? (the latter seems to be mostcommonly used)
9. Reality = benti 本体?
What about being?
Existence?
Are they all “benti”?
10. Existenz = 存在? 存有?(the latter sounds more academic?)
However, existentialism is always cun zai zhu yi . 存在主义
11. Divine-human correspondence = 神人相符?相对?
(中华展望即将推出本书全文翻译)
<<新现代主义:巴特与布伦纳神学的检讨 >>
范泰尔
The New Modernism:
An Appraisal of the Theology of Barth and Brunner
Cornelius Van Til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1947)
各章论点摘要 (原著,页xiii-xx)
The Argument In Brief (pp. xiii-xx)
林慈信,童贵卿译
2001年十月
1 引言
今天教会面对一个意义深长又富吸引力的事实,就是:“危机神学”(Theology of
Crisis)不断与那些宣称拥有一个真理系统的神学家们分廷抗礼。卡尔 . 巴特 (KarlBarth) 与布伦纳 (Emil Brunner)认为真正的神学不可能是系统性的;坚称拥有一套神学系统者都没看见神超越性的本质。他们将神限制在一个完成了,终结了的启示里。一个真正以神为本的神学必需是动性的(activistic),
是一个自由说话的神。
2 批判主义(Criticism) –
康德(Immanuel Kant) 的哲学
危机神学坚持真正的神学必需是动性的。这项坚持暗示,危机神学乃循现代批判主义哲学的原则发展的。本章分析现代批判主义的基本立场。我们指出,任何被这哲学塑造的神学,必然是与正统基督教信仰为敌的。巴特早期的著作完全被批判主义哲学的原则支配。
3 辩证主义 (Dialecticism) –
黑格尔 (Georg Hegel) 与祁克果 (Soren Kierkegaard) 的哲学
分析了批判主义哲学之后,接着要讨论辩证主义的哲学。巴特与布伦纳两人都承认他们受恩于祁克果的辩证哲学。祁克果乃是对黑格尔的辩证哲学的反动。因此我们必需探讨这两种辩证哲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审查辩证主义与康德哲学的关系。我们发现辩证主义基本上尝试比批判主义更具批判性。批判哲学要动性,而且藉动性来反对形而上学。它的一贯立场是,一位在与宇宙的关系中没有完全透露他的本体(being)的上帝,是一位人不可能认识的上帝。但批判哲学并没有勇气彻底拒绝“旧形而上学”。因此辩证主义尝试完成批判主义开始的工程。祁克果与黑格尔的证主义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尝试比黑格尔更具批判性。“个人”是祁氏哲学中重要的观念;他认为这是一个含盖了无限殊相与完整共相的诠释原则。而巴特在他第一部著作<<罗马人书注释>>中便用了祁克果的“个人” 观念作他要的诠释原则。
4 原始历史 (Urgeschichte)
康德及十九世纪批判哲学的诠释原则,导致哲学与神学对正统基督教中所有重要信念之全盘否定。明显地,巴特在<<罗马人书注释>>中采用了“原始历史” 这观念。 “原始历史”这观念乃来自批判哲学,又与“个人”观念相辅相成。因此巴特否定了正统基督教信仰所肯定的,也肯定了正统基督教信仰所否定的。正统基督教信仰所肯定的基本区别(译者注:如无限的神与有限的人之间的区别),本是基督教的基本构成要素;却被降为 “限制观念”(limiting
concept)而已。结果是一个含糊不清,理想主义的人格主义 (idealisticpersonalism);结果是用了基督教的术语,而事实上指向一些非基督教的观念。
5 存有 (Existenz) –
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的哲学
最后要讨论的一个影响危机神学的哲学观念,就是“存有”。这是最彻底表达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原则。海德格是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发言人;他比祁克果更倾向动性,更反形而上学(antimetaphysical)。在海德格的哲学思想中,人的理性解释经验时作出的区分,都源自理性本身。自足,自主的人,事实上取代了基督教信仰中自存永存的三一真神(ontologicalTrinity)。存在主义哲学大致上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相似。
6 道的神学 (Theology of the Word) –
巴特
上面讨论了正面与反面影响危机神学的哲学学派,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康德的批判哲学。辩证哲学,原始历史,与存在主义不过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延伸与表达。就是巴特的<<罗马人书注释>>(1919), 也需从批判主义哲学理解而。
本章探讨巴特的<<教义学>>(Dogmatik, 1927)。跟<<罗马人书注释>>一样,它仍建于批判哲学的原则。巴特在该书中极力批判“意识神学家们”(自由派神学),因后者步士来马赫
(FriederichSchleiermacher) 及黎秋 (A. Ritschl)的后尘,忽略或否定神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巴特呼吁他们回到那位“全然他者” (Wholly Other) 神。但巴特
“全然他者” 的神,实质与“意识神学家” 们“全然内在”(wholly immanent)的神完全一样。他自己的批判原则不容许预设一位先于人,且独立于人的真神。
7 道的神学 -- 布伦纳
1927年可说是危机神学第一重要阶段的结束。上面我们只讨论了巴特到这一年的著作。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布伦纳到1927年的著作。
我们提出的证据证明布伦纳,就像巴特,起初给人的盼望是要转离“神的内在性”的现代神学;但就如巴特一样,也因着主导他思路的批判诠释原则而告失败。布伦纳真正敌对的不是士来马赫及其后的“现代基督教”(自由派)神学,而是正统基督教信仰本身。显然,布伦纳反对的,是那位自足自存的神,与他在历史中对人直接的接启示。
8 危机神学的内战 -- 巴特与布伦纳之争辩
上面讨论了第一阶段的危机神学;接着要处理导致巴特与布伦纳至终分道扬镳的差异。这差异主要在于基督教信仰与人类一般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
批判危机神学的人士中,有人指出其实危机神学并不像它宣称的,与“现代基督教”(自由派)神学那么不同。它那“绝对他者”的上帝与意识神学家们的上帝,其实是蛮相似的。巴特响应说:对布伦纳来说,这样的批评大体上是对的;但对他自己来说,则只说中了小部份。他坚持,在未来的日子中,他将把神学与哲学彻底分开。而布伦纳却说,危机神学从来没有要切断与人类普遍意识之间的关系;而坚持这样作的巴特乃与宗教改革(基督新教)的精神背道而驰。不过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巴特与布伦纳始终忠于康德的批判哲学原则。巴特强调本体(Reality) 的新颖性 , 而布伦纳强调其永恒性。但双方仍保持纯偶然性(pure
contingency) 与纯理性 (pure rationality)之间的相关性(correlativity)。因此巴特与布伦纳之间的内战并非意味他们任何一方有回归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倾向。
9 神的自由
本章将讨论巴特与布伦纳的近作 (译者注:本书英文原著于1947年出版),以再次了解他们基本的诠释原则。巴特与布伦纳分道扬镳之后,每人都重新设定了一些原则,并对两人之间的分歧作出了解释。巴特称他的原则为“神的自由。”在这大题目下,他强调了本体(Reality)的新颖性。把这原则应用在神的存在问题上,就意味着巴特把神学的公理(axiom)与哲学的公理彻底分开。巴特认为神学必需以神存在的既然性
(de factoexistence)为起点。这说明,本体在其本质上有它全然非理性与不可预测的一面;而我们必需从接受这既然性开始。
这样说来,
“神的自由”这原则暗示:神可以变为与他完全相反的一位,而同时又忠于他自己。所有显示神是“全然他者”的属性,必需同时与所有显示神与人认同的属性相关。因此,所有关于神的完全自足自存性的正统教义都被批判哲学的“限制理念”放置一旁。这也表示,巴特后期的诠释原则与前期的并无差别。如果一定说有差别,就是后期的巴特比早期更加动性主义,更加反形而上学。
10 神与人的相遇:布伦纳的基本原则
与巴特的
“神的自由” 相称的,是布伦纳的“神人相遇”原则。这两个原则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异。两者都将康德<<纯粹理性的批判>>的“限制观念”用在基督教神学上,削弱了所有正统基督教教义的历史性。
在与巴特的争辩上,布伦纳强调人在堕落后仍在形式上拥有上帝的形像。乍看之下似乎他的立场比巴特更保守。不过经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布伦纳在后期的作品中仍用基督教的“神的形像” 及“人的堕落”等观念,来传递现代批判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思想内容。我们越来越明显的看到,他的神学里有一套与后康德的人格主义相似的哲学。布伦纳的“神人相遇” 或“神人相称” ,不过是自主的现代人的自言自语。
11 基督的教会:危机神学的教会论
上面的论据显示,巴特与布伦纳在他们每一阶段的思想中,都贯彻地延续十九世纪“意识神学家”们的工程,即:把正统基督教信仰中上帝的启示,削减为自主的人的理念。他们两人都无法突破士来马赫的神学。他们神学归根结底,还是从人的自我意识吸取养分。
我们来探讨他们不同的教义:本章处理他们的教会学;接下来将处理他们的伦理学与末世论。
改革宗的教会论包含神的拣选这教义。但是危机神学家们坚持,拣选必需从基督论的角度,就是说,必需从批判主义哲学理解。从这个意义来理解,拣选就不再是一位自足的上帝按照他完整的永恒计划对特定的个体作出的拣选。拣选不过是指有限的,却自足的人格的成长过程而已。
第二,教会所宣讲的信息乃从<<圣经>>而来。但危机神学家们的<<圣经>>观是动性的,即是从批判主义哲学理解的。这样的<<圣经>>不再是一位自存的上帝直接的,完成了的启示。它只是
“神人意识” 自我实现过程的一部份而已。
第三,每一个教会必需有自己的信经。但危机神学家们坚持,信经必需从反形而上的角度,即是从批判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理解的信经并不反映<<圣经>>中完结了的启示里的一套教义真理。信经不过是一个现代的工具,用以表达先知与使徒们用古代的形式所表达的。
基于这样的拣选论,圣经论和信经论,可预期的是,巴特与布伦纳的讲道是现代(自由派)神学的,而不是正统基督教的。他们出版的讲道集正说明了这一点。这具体地证明,虽然巴特想要铲除“历史相对主义” 和“心理相对主义”这两大罪魁,后者却仍然控制着他们神的学。
12 基督徒生活:危机神学的伦理学
与教会论一样,巴特的
“神的自由” 与布伦纳的 “神人相遇”所表达的批判主义的诠释原则,同样表现在他们的伦理学上。
这个批判主义原则必然拒绝正统信仰的伦理前提,即:上帝直接的启示是基督徒生活的目标与准则。换回来的是自足的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渐渐长大的理想,和不断改变的准则。巴特与布伦纳的伦理观在本质上与现代人格理想主义的伦理一样。不错,他们的理论是一个发展到高度的现代:伦理理论;但不能与正统基督教的伦理相提并论。
13 基督徒的盼望:危机神学的末世论
最后我们讨论危机神学末世论中的辩证观点。危机神学家们常常强调,神学在每一点上都是末世性的。但这并不表示巴特与布伦纳对世界末日的日期有兴趣。他们不是前千禧年派,也非后千禧年派或无千禧年派。对他们来说,末世性的思考就等于批判性的思考;即从我们日常时间的相对性中被提升到与基督的同时,也就是把自己看成为基督复活中的参与者。基督复活是一件特殊的事件,只会发生一次;因此它包含了所有真正的历史。而全人类也因参与基督复活这事件而真正存在。所以全人类都失丧,但正因是在基督里失丧,所以也同时得救。
这是辩证式的普救论。它与辩证神学的教会论及基督教伦理观一致。三者都以基督论来理解;而这对巴特与布伦纳而言,即是以批判主义哲学来理解。
总言之,巴特与布伦纳都是被士来马赫及黎秋的“批判主义”神学训练出来的。他们正因目睹这神学的历史相对性与心理相对性,及所带来的绝望与怀疑主义,才尝试另寻出路。但两位神学家在这过程中却从没放弃意识神学核心的批判主义原则--就是导致无望与怀疑的批判原则。他们虽想紧抓着正统基督教信仰与传统改革宗神学的立场,但却只用了后者的词汇,没有到真正带来心灵安慰的实质及内容。
14 结论:危机神学为 “新现代主义神学 ”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巴特与布伦纳的“危机神学”是建基于一个原则,而这原则在其意向与目的上与现代 (自由)派神学的一样。因此危机神学可被称为 “新现代派神学”。这“新现代主义”神学与旧的现代主义一样,同样地拆毁正统基督教信仰,同样不能对人类的经验赋予意义。透过指出辩证神学的失败,我们再次看见:只有在预设在<<圣经>>中自足自存的上帝这基础上,人类的经验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林慈信,童贵卿译
2001年十月
Notes from Sam Ling:
1. This is a difficult book, Joy. I am struggling also with
thetranslation.
2. I often break up a long sentence into 2 or 3. I will useconnective
words and then repeat the main concept once (or eventwice, sometimes). This is
for the sake of clarity.
3. However, in other places I would be thrifty in the number
ofcharacters, e.g. I would eliminate “di”, “liao” etc. when it ispossible to do so and still the
argument/flow is clear.
4. I have added extra phrases, sentences, names, terms, etc. to
thetext, in my revision. I added Kant to criticism; liberal theologyto theology
of consciousness or “modern
Protestantism”; etc. Thiswill
help the reader identify which school of philosophy ortheology Van Til is
talking about at a given point.
5. Having done that, however, we still need to explain further thebasic
concepts of “critical
philosophy” (Kant) and
liberaltheology (modern Protestantism, or theology of consciousness). Weneed to
add more footnotes!! Perhaps we can borrow some footnotesfrom Greg Bahnsen,
ed., Van Til’s Apologetic:
Readings andAnalysis. I will a copy to Singapore for Kim Inn.
6. Same with the dialecticism of Hegel, the dialecticism ofKierkegaard,
and how Martin Heidegger takes Kierkegaard one stepfurther (or does he?). We
need to consult some textbooks on thehistory of philosophy/theology, or
Bahnsen; then add footnotes.
7. I have added phrases boldly (this is a bold step!), because Iwas a
student of Van Til. I think I know that when he talks about“distinctions” in orthodox Christianity, he means (or includes)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finite/Creator and thefinite/creature. However, when
he talks about “distinctions” inKant or Heidegger, he is talking about
distinctions in ourperceptions, such as time, space, extension, unity, etc. I
am“going out on a
limb” here,
interpreting rather than translatingVan Til! (I hope you think this is fun
rather than frustrating.)
8. German or Latin terms are italicized (Existenz, de
facto,Urgeschichte).
9. I would enjoy, and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you in thecoming 2
years, together, cooperatively! Your translation work isvery much needed!
10. “must be conceived
critically” means “must be understood(not bo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philosophy.”“Critical” is often used in Van Til to mea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Kant’s philosophy.”
11. Finally, I went through the entire chapter 3-4 times, to smoothout
the argument, to make it tight and succinct Thus, I cut outeven more
characters.
Problems to Solve:
1. Activism, Activistic :动性?(created by Sam Ling)实践主义?(Joy’s translation)
2. Urgeschichte :原始历史? 原初?
3. Limiting concept :限制观念?(Sam Ling’s creation; what isproper term?)
4. Correlativity –
xiang guan 相关 ? Hu guan 互关 ?
5. Should we explain sp,e English terms in footnotes?
6. Make sure that terms like “ziyou
zhuyi” or “ziyou shenxue”(自由主义,自由神学) are in parenthesis, the first time it or
arelated term, e.g. “modern
Protestantism” appears.
7. The character “yu” should be consistent: 于 ->于
8. Kierkegaard: 齐克果?祁克果? (the latter seems to be mostcommonly used)
9. Reality = benti 本体?
What about being?
Existence?
Are they all “benti”?
10. Existenz = 存在? 存有?(the latter sounds more academic?)
However, existentialism is always cun zai zhu yi . 存在主义
11. Divine-human correspondence = 神人相符?相对?
(中华展望即将推出本书全文翻译)
耶稣基督爱您;只有他能救您!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既做光明之子,就不要走在黑暗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徒信经》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天地的创造主。
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
因着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降在阴间,第三日从死里复活,
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
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我信圣灵,圣而大公之教会、圣徒相通,
罪得赦免,身体复活,并享永生。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