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德沃金、霍金及其他

 

傅蔚

(说明:笔者在一周前在此贴了一篇同一题目的豆腐干,但是由于数据库崩溃,那篇文章也就找不到了。今天我想在此重新贴上,但是寻找计算机的硬盘却是不见踪影——原来上回我是在论坛上直接写就的!正好这几天有了新想法,于是就用键盘敲打了一遍,字数增加了不少,但是思想还是原先的——只不过文字排列组合的方式换了一下。)

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那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家霍金将于本月到达杭州,将于本月15日在浙江大学举行公开演讲,……这个消息在两个月前就在浙江的媒体上宣布了,而最近,有消息说浙江电视台还将专门霍金的演讲为此举行现场直播,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瞻仰这位大师的身影。这是浙江省所招待过的最大牌的科学家,本埠的媒体在两个月前计算着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日期的接近,媒体对此的温度逐渐升高——不仅仅是媒体,就是连普通的市民也在盼望着霍金的到来,有媒体还专门开辟专栏报道这位学者在杭州的一举一动——连他所下榻的房间也不放过。

霍金终于来了,8月9日上午,载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这回关注的目光不仅仅来自浙江,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眼球——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各大媒体的记者都出现在机场,大家都在关注这位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的中国之行。而杭州本地的各家媒体都在醒目的位置报道了这位科学家的一切消息——就是连他的学生也是频频在镜头前出现,原本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他由于成了霍金的翻译而逐渐走入了公众的视野,而主办这次活动的浙江大学“为做好接待工作,浙江大学专门成立了由7个部门组成的班子,外联、后勤、医务、保安、技术等等都在内。为保证安全,单单会场四周就增设20多个保安。为让霍金的思维能准确地传达,现代多媒体的技术人员随时待命。为更好地诠释这位智者的思想,学校特意联系了曾跟随着霍金、并翻译了《时间简史》的胡忠超做翻译。”(2002年8月10日《都市快报》)

不仅仅是学界和媒体,就是连政府也注意到霍金,8月1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柴松岳今天晚上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会见来杭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卫星会议的史蒂芬·霍金、丘成桐、谷超豪、王元、杨乐等20多位中外科学家。” (2002年8月12日《浙江日报》)

真是学界的一件盛事!

相比较而言,三个月前的另一位大师就没有这么隆重的礼遇了。5月17日,20世纪最伟大的法学家之一、英语世界中最著名的法学家、牛津大学法理学讲座教授、美国纽约大学的德沃金教授踏上了他的首次中国之行。德沃金的这次中国之行,是为了参加了清华大学专门为他而举办的德沃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将在上海、杭州举行两场专门的演讲。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法学家,媒体上没有一丝的动静——就是连豆腐干的报道也没有出现。虽然学界对这次活动很重视,有人将德沃金的这次中国之行与56年前美国法学家庞德的中国之行作了比较,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哪方面讲,德沃金的访华都不能与56年前的那次庞德之行相提并论。在56年前,为了欢迎庞德的中国之行,作为最权威的官方媒体的《中央日报》在1946年7月3日的第二版不仅仅作了题为《司法部行政顾问 庞德博士走马上任 謝部长昨晚欢宴》的报道,而且还配发了《欢迎庞德博士》的社论。两相比较,德沃金之行自然是冷清多了。

其实受冷遇的不仅仅是德沃金,凡是社会科学家来到中国,大抵都是这般待遇。去年,当代哲学大师哈贝马斯的中国之行也是冷清异常,也未见官方媒体的报道。而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德里达教授的中国之行也是非常低调,只是在小范围内召开座谈会与中国学者进行了交流。

这是为什么?

是不是德沃金、哈贝马斯、德里达他们的思想太深奥,老百姓接受不了?我看未必。虽然我也学过数学和物理,但是我也看不懂霍金的科普作品《时间简史》,更不要说普通市民了。如果说要弄明白德里达的《后现代状况》不是一件易事,那么让他们读懂德沃金的《认真对待权利》倒也不是一件难事。如果说霍金的“黑洞”和“时间”对于普通市民不是休戚相关的话,那么德沃金的“权利”理论倒是与每个公民都有关系——有其是在中国这个缺乏权利观念的国度。

但,德沃金就是遭受了怠慢。不仅仅是德沃金,整个社会科学在中国都是受到了怠慢。

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的初,为了拯救国民于愚昧之中,陈独秀发出了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倡议,而在事隔80年之后,当初的两位先生在中国却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赛先生在中国是扎下了根——虽然有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但是从表面看来,赛先生在中国是有了根基,但是德先生的踪影却是飘忽不定。为此,有学者还专门撰文分析了原因(见夏勇:《论和女士及其与德、赛先生之关系——写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认为两者在中国得不到很好解决是由于和女士(Human rights)的缺位而引起的。但是,今天和女士的娘家来人了,为什么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难道这一切都只是叶公好龙而已?

当然,媒体的重视程度并不能表明该事物在社会生活中实际所占的地位,比如说现在媒体所重头报道的霍金中国之行并不能表明霍金的理论物理在中国很受重视,相反,很有可能许多研究所和大学中从事该项研究的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揭不开锅”,在研究过程中却是“倍受冷遇”。这不是我的猜测,这是有事实为证的。笔者手头刚好有一份2002年浙江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物理学这一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全校所有的理科专业(除去农学)中是处于末尾的位置。但是,媒体对霍金之行的重视,虽然说是有炒作的成分,但是能够被媒体炒作,这也说明了霍金在媒体中的地位。2002年8月12日晚上八时十分,笔者在新浪网的“新闻全文”搜索中输入“霍金”二字,共找到了301条新闻,虽然有其中一部分是此“霍金”非彼“霍金”,但是绝大部分是能够对号入座的。笔者在此选项下再输入“德沃金”三字时,却是发现“在网站网页中没有找到匹配您输入关键字的内容”!

按常理推测,不应该是这么一个结果啊!因为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已经有3年了,那么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法学家不应该在中国遭受这种待遇。如果说这是由于提出“以德治国”之故使得德沃金遭受冷遇,那么这就更不应该了,因为德沃金在所有的法学家中是最讲“道德”的。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所有的一切只能够说明,社会科学在我们这个国度并未享有起码的尊重,在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件装饰物——一件可有可无的装饰物。每当遇到需要专家捧场的时候,才会记起他们,每当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的时候,我们才会记起我们的社会科学专家!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境地,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处的境地。感谢霍金和德沃金,正是由于你们的中国之行,将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境被清晰的放大到公众面前。霍金和德沃金只是符号而已,但是这个符号中代表的寓意却不可谓不深刻。

但是,缺乏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能够在中国走好吗?对此我是很有怀疑的。刚好,笔者手头刚买的的《读书》的开篇就记载了一位坚持“科学”但却屡屡遭受冷遇的科学家(曾昭奋:“江河万里”,载《读书》2002年第8期)。这位水利学家就是由于坚持真理而被毛泽东打入治理黄河的“冷宫”的黄万里教授。读到此文,我不禁对当前的霍金所受到的待遇表示几丝怀疑。

缺了“德先生”和“和女士”的“赛先生”能走好吗?但愿这仅仅是一个问号而已。

转自http://www.chinalegaltheory.com/pd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