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戴正兵

 

市场游戏规则的再认识

 

  多少年来,行贿受贿、假冒伪劣、信誉危机、投机取巧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与民营企业脱不了干系,任人唯亲、退而不休、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甚至父子反目、兄弟残杀等又成了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代名词。我个人反而不这么认为,民营企业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存在诸多危机。了解民营企业数十年的发展历史,我们都知道,真正推动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是民营企业,而为市场经济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以及规则的目标受益者却一直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好比喻,你我都是修路的,是我先开拓了这条路,而最后能够决定这条路跑什么车、跑多少车以及怎样收费却由你来决定。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处在这一尴尬的地步,可旺盛的生命力促成民营企业能够在这种夹缝环境中发展壮大,封闭、恶劣的环境使民营企业形成了独立的生存法则,并建立了符合自身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与"主流"游戏规则唯一对接点就是获取利益所需的资源,而土地、人才、政策以及交易规则、定价模式大多处在"主流"游戏规则的掌控中,并受到"主流"游戏规则的熏陶,对另类游戏规则产生漠视和不认同,造成渠道并不总是畅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对民营企业不是的抨击,大都是占在"主流"规则的意识角度,就像以胖为审美标准的人们对以瘦为美的不以为然是一样道理。目前所谓"主流"规则未必今后还是主流,而事实上这一切已经在悄悄改变,当然如何改变?向哪里改变?还得由现在的"主流"规则制定者说得算,当他们发现原有的游戏规则已经过时,并没有想把规则的天平倾向民营企业,再一次"符合潮流"地把新游戏规则定位与国际化接轨,使民营企业的处境更为尴尬。

  不管我们是从计划经济的视角还是从西方市场经济的视角,中国民营企业始终有许多"致命缺陷",好像民营企业自身的游戏规则永远成不了大气。其实,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决定这个民族的价值取向,而符合这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游戏规则,她的生命力自然旺盛。文化底蕴决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产生规则本能,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规则和以国外企业为代表的市场规则所产生背景相比,中国民营企业的"市场规则"是唯一靠自发和本能为背景产生的,从某种角度上更符合这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也多少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符。民营企业所倡导的游戏规则,要想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规则,所需要改变的,只是做些技术性的调节和补充,而非对西方市场规则的刻意倾斜。不同文化信守的准则也绝然不同,如同在信誉评估上西方市场以财务数字为崇尚的标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根本比不上对个人的道德认识。

  相反,如果从民营企业的视角来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规则和以国外企业为代表的市场规则存在着更多的致命缺陷,只不过这种观点被排挤在"主流"市场之外,

  一般说来,西方文化是一种反思型的文化,即把对象世界看作反映人心的一面镜子。人要认识自我,只有到对象世界中去寻求。这就有双重的结果:一方面,自我成了一个随着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而不断显露出来的无穷目标,是动态的、不可穷尽的;另一方面,对象上反映的都是自我的形象,对象本身反而隐藏不露,成了物自体。相反,中国文化是一种体验型的文化,即把自己的心看作对象世界的一面镜子,人要认识世界本体,只有到自己内心去体会。这也有双重结果:一方面,自我是一个固定不动的点,宇宙的一切都反映于其中(万物皆备于我),唯有自我本身无法在其中出现,正如镜子本身不能反映自己一样,这是一个视觉上的"盲点",一个"无"、"空";另一方面,对象就是我看见的那个样子,直觉体验就足以把握本体,"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果说西方文化的大问题是把握不住对象本身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毛病就是缺乏自我意识。

  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市场领域,就出现了西方文化希望通过对交易对象严谨的数据评估,来弥补把握不住的对象本身;中国文化所倡导的规则是希望通过直接体验来分析交易对象是否符合心中看见的样子,并通过对象的到位来填补"缺乏的自我"。

 

 

      上网日期 2002年10月08日

Copyright?2000 http://www.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社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