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台湾公法学者城仲模谈治学
行政法论坛

主持人:杨 桢主任

主讲人:司法院城仲模副院长

时 间:1999年5月12日(星期三)

地 点:R1705

纪 录:谢贞慧同学、张芳怡同学、刘逸培同学

整 理:蔡秀卿助教

◎ 主讲人简历 ◎

【学历】东吴大学法学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硕士、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威斯

康辛大学博士后研究。

【经历】行政院科长、参议、法规委员会委员、政战学校

法律学系教授兼主任、中兴大学法律学系教授兼

系主任、中兴大学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维也

纳大学客座法学教授、中华民国第十六届十大杰

出青年、台湾省政府委员、考试院考试委员、司

法院大法官、法务部部长。

【现任】司法院副院长


 
今天有这个机会回到我的母校、母系跟各位见面,我觉得相当兴奋,这是肺腑之言。我自民国六十年学习告一段落归国后一直在东吴法律学系任教,二十多年从未间断。直至去年秋天,因法务部职务繁重,无法继续上课,我特别请一位年轻朋友代课;直到今天,约莫十个月后才再次踏进本校。虽然如此,但我时时刻刻都一直思考──如何将司法、法务办得更好?如何让东吴的同学们,一齐共襄盛举,使我们的司法制度更加圆满。

记得去年七月,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杂志写到:「今日整个司法界尤其是法务这一部分,可说是『东吴当家』、『中兴在望』。」这样的说法植基于当时我身为法务部部长,而检察总长卢仁发先生是各位的学长──东吴、法训所第四期出身;高等法院检察署的检察长吴英昭先生也是各位的学长。东吴大学法学院训练出来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踏实的人才,因此受到法律界的尊重和器重。

在此,将跟各位漫谈我的成长背景、求学历程及处世态度,希冀对于各位同学未来人生的规划能有所助益。

*家乡与战争印象*

我出生于台南市。1945年3月1日,当时我六岁多,美军空袭台南。我家庭院被一颗五百多吨的炸弹,炸出了一个如同这间教室一般大的坑洞,房屋整个被大火烧毁。而我挚爱的妹妹--在屋中直接被炮弹击中身亡。我和哥哥因为到对门玩弹珠,才因此幸免于难。是日,当我们离开防空洞时,看到满街都是缺手、缺脚、或是头颅已残缺的尸首,散落在街道各处…..。这是我个人人生的第一个最凄惨的印象──战争是如此惨烈,人们为何要打仗?

我要求父母赔我一个妹妹,我不知道是谁将我妹妹打成这个模样,这是一个小小心灵受到最严重创伤的时刻。眼见台南市浸染在鲜血、火海之中,战争的残酷在我脑海中烙印出这样一幅震撼的图像。因此,时至今日每当耳闻世界各地战鼓又响,我便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感觉。

*印象深刻的求学过程*

~~~小学

自我求学开始,除了学业之外我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及体育活动。小学六年共十二个学期之中一直担任班长,五、六年级时还担任乐队及升旗、唱国歌时全校总指挥,课余时我是话剧社的一员,同时我亦是台南市永福国民学校棒球队最强盛时的投手、游击手、一垒手。

~~~初中

初中就读长荣中学,三年级时参加四百公尺四人接力,打破了长荣中学七十年的纪录;在尚使用标准手榴弹比赛掷远的时代,我个人掷出65.5公尺,亦打破了保持七十年的纪录。

然而,真正让我一生受用无穷、影响深远的是─长期参与体育活动所培养的「运动员精神」:勇敢、奋战直到最后一刻。另一个绝对而深刻的影响来自于在长荣中学的教育─由于长荣中学是间由长老教会主办的学校,每天于升旗典礼完毕后,大家走进礼堂中接受三十分钟由来自各种不同的专家、学者、会计师、律师、医师、科学家、工程师、牧师、外国传道士的演说,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和来自全世界的消息。经过三年的累积成绩可观!相对于一般公立学校的教导,我所接受的是「如何做一个正正当当的人?」的教育,我学习的是一个人应该如何「修身」,因此并没有特别接受到其它虚假政治性宣传。这影响我童年至少年阶段学习的内容。

~~~高中

高一、高二时因为预计将来要到美国留学,所以我努力地学英文,英文程度很好。但到了高三之时,我国的教育政策丕变──「高中毕业,不可以出国」。匆忙间,我必须参加联考。而那时地理、历史内容无关台湾,教的尽是中国通史、大陆地理,还有三民主义,因此我没有太大的兴趣。我小时候,对三民主义中的一字一句,常常怀疑其正确与否?譬如中山先生讲:中国的人口四万万五千人,还不够,大家还要增产报国。从小,我一直怀疑这句话,若再增加人口,我们的粮食、居住环境、生活品质该怎么办?固然三民主义是当时很重要的思想、凭借,但是我从很小便经常想这些问题,怀疑它所讲的和今天的时代有无传承、连接。

~~~大学

大学以第一名考上东吴政治系,是因为听从他人的建议,想当外交官下的选择。当时听说政治系也可培养成为外交官,所以选填志愿时全部都填政治系。那时政治系系主任──杜光埙先生,是一位研究政治学很出名的立法委员,他一直很想好好栽培我,希望我能在政治系中安定下来。但一年级将要结业时,欢送政治系第一名毕业的学长,他说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会选择法律系。这句话使我印象深刻,且影响特别大──所以在第二学年要注册前,我已经做好转系的准备。但是,杜主任同吕光主任说:「不要让那个家伙(我)转系,一转,我政治系就不好维持了!」后来我还是参加了转学考试,考了第一名,因此顺理成章转到法律系。从转至法律系到毕业,共修了218个学分,我想到目前为止修那么多学分毕业的人可能不多。大一时我每天早上七点前后,就从迪化街宿舍的地方走到省立博物馆的大阅览室,即位于今日的二二八纪念公园中。这样半个学期过了,我仔细阅读了「胡适文存」「胡适留学日记」各四大册,并且批注感想。同样在大一,念了二十本以上的世界名著:世界各国的名著、小说或传记。当时为了想拓展视野,外国书籍对我而言完全是个陌生的世界,我想知道台湾以外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因此所有当时台湾最好、世界性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一类名小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基度山恩仇记」、毛姆的「人性枷锁」,尤钟俾斯麦、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好人」、「坏人」,我全部看过。也认真地念世界通史、印度史、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各地历史。就中文书籍而言,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因为原册、原文买不到,才阅读中译本。

至于为什么念胡适的作品?因为当时国内唯一反抗当权、勇于改革、「自由中国」杂志的负责人就是胡适。又,为什么念这些名小说?因为我是个出身平凡单纯家庭的小孩,所认识的除家人外,即是师长、同学;但是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的外国是如何?社会又是怎么情况?年轻人的恋爱,那种火花又是如何发挥出来?我不知道、不清楚。因此,当我投注在这些各别小说时─彷佛经历了一个人生──这句话请大家特别留意它的涵意。当我念完一本又一本的小说,即相当于经历了书中描述的一切,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印度的生活、宫廷中成长的小孩..等等的故事小说。想想,念了这么多以后,虽然我看起来不过是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可是人生体验已经相当踏实,因为各种状况我大概都能了解。这是一位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自己去想、寻找出来的心得。

*对胡适先生的崇拜*

胡适先生在他的时代,可以说是青年人的导师、旧道德的楷模,我尊敬他至崇拜的地步。所以之后我做什么事、说什么话,经常引用胡适先生的话语。他曾说:「不要被我牵着鼻子走!」可是,我不由自主地被他牵着鼻子走,甚至他的恋爱过程亦是,我也想学他。他被很多人追求,但他都不理别人,最后,他母亲说:「回来吧!我已经替你选了一个小女孩,要嫁给你!」他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学者,回到中国大陆,才看到他的未婚妻─不识字的江冬秀女士;婚后才开始恋爱,胡适先生慢慢教他的妻子识字,胡适先生是如此的情状。

内人是我的学生。大二时因缘际会,我租她的家做为宿舍,并且成为她的家教─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此她在我心中的地位节节高升─起初她是我的学生,二人年龄相差八岁,当时我大二、她初一。各位同学想象看看,我形容她初一,更正确而言,她还是小孩,我看着她慢慢长大变成大人!所以,我连举止都学胡适。─我的妻子是的我的学生、女朋友、未婚妻、太太、现在是我的家长,从小孩出生以后一直到现在,我跟着小孩叫她妈咪,她的地位一直高升。她过去也曾在东吴担任德文老师约二十一、二年。

*相互扶持的情感*

我在东吴的年轻岁月中不外乎一边学习法律专业、一边顺势推广未来!大五时,我开始思考将来到底要何去何从?我有一个大概的人生规划:留学第一站一定要先去日本、第二站欧洲、第三站美国。要学习这些进步的国家,要从最近的开始,然后欧洲法学的发源地,最后到实用的美国。如此一来,我相信比较能够训练出了解这个地球村的年轻人。

但快要毕业了,光想要去日本留学,而日语完全不会,怎么办?民国五十一年四月一日,我邀了二、三十个人一起去中山北路的补习班学日文。一个小小的补习班,一个礼拜后,变成十个人;二个礼拜后,变成七、八个;三个礼拜后,只剩五个人。我坚持下去,最后学到民国五十一年六月三十日,七月一日参加教育部的留学国家考试。那一年日文相当艰深,有日翻中(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的作品)、中翻日、作文一篇,我日文只有学习短短的三个月,有很多人笑我:「啊!这种程度也要去考试!」我告诉他:「山人自有妙计!」大家以为我是很狂妄的人,但是我心里有谱,既然确定了这个目标,我一定要达成。六月多时,我房东的女儿,(我的家教学生)将所有东西准备好,帮我报名。七月一日考试当天,她陪同我去考试,从那时起,两人互助合作的默契慢慢形成,她是导演、我是演员。考试结束,她问如何?我说:「还好!」她说:「什么还好!考不到要怎么办?」放榜当天,我不便去看榜单,她回来说:「考上了!」一切都归功于她!一笑!

*当兵时期*

考过留学考试后要先服兵役。当时军法学校,只有三间学校东吴、中兴、台大的学生在那里受训,共有一百多个学生。校址位于景美,是全国唯一专门训练军法官的学校。过去几年中以第一名至第三名结业的学生可以留在学校当教官,也就是说可以每天穿著便服上下班;假如不当这种教官,就是成为步兵或其它军法官,要经常出操等等,没有看书学习机会。因此我希望留在学校当教官,而且晚上还可以到台北补习。可是有人警告我:「你东吴没可能啦!」过去几年的纪录,全是台大、中兴的天下。面对过去的纪录,而女友身在台北,所以星期六、日我一定会出去陪她散步、看电影,有时邀她至碧潭划船等,年轻人应该有的一点点乐趣,所以也无法在营区中读书。但想到将来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晚上去补习,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拼到前三名内,留在学校。另一个原因,因为过去就读长荣中学,所以在任何最重要、最困难、需要超越的关头,我一定会关起门来祈祷,请耶稣基督帮我忙!虽然没有受洗过,但我是999纯的基督徒,多少次艰辛、困难、要越过的,我祈祷,却没有一次成功过。后来分析:以为自己准备了60、70分,少的30、40分只需祈祷,神就来帮你,那是种偷懒的心理。因而军法学校的考试,我不祈祷、拋开一切靠我自己,没有考上就是活该,破斧沉舟!

毕业时「政战成绩」(现称为「思想」)第一名,学业成绩第二名,平均之后为第一名。三次上台接受奖状,那时同龄的中兴、台大同学知道这样的情况都很讶异,因为突然有东吴的人拿第一名。因此石超庸校长请我回校演讲,当时我跟学弟们说:利用这个机会,第十二期、第十三期的预官一定要争取到前三名当教官。可是,就我所知,后来没有人担任过了!

在军法学校,一年多的时间,星期二、四、六至青年服务社补习德文;星期一、三、五补习日文,将日文从头再念一次。因为留学考试是种突然,只念三个月日文要怎么考试呢?作文四十分,我背日文的天文、地理、文学、经济、政治、教育的文章各一篇,共背了二、三十篇。考试时,将我所知的段落把它全组起来,所以没有一句是自己所创的,通通是以前背的文章的句子。因此阅卷老师一定认为这个同学日文程度很好,不过有所疑虑:这学生头脑坏了吗?一下子教育、政治、经济,不过考的是日文,老师就这样给我分数。

中翻日:只要中文汉字下面加几个平假名就是动词了,其它也有公式可循,所以等于无生字。日翻中:我那一年之所以难是因为题目是夏目漱石的原文小说。夏目先生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最出名的口语式小说家,汉字很少。完全口语化对我来说却是最难的,因为极少汉字,我就没辄了!题目出了一段,汉字不到二十个,需要翻成中文,整篇文章真的看不太懂,看不懂有看不懂的方法:题目既然是以白话文方式呈现的日文,我就把它翻成中文的文言文─之、乎、者、也,而中文的之、乎、者、也,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们的概念不清楚。所以我就这样翻译,如:人之出生应于如何也..,写出来会让阅卷官认为这个人的中文程度应该不错,或许意思不同,但文言文就是这样不清楚,大概答案八九不离十,所以日文高分及格。然而这是一种投机,所以我在军中重新利用时间扎实的学习日文。随着预官一年多的工作结束后,我离开台湾到了日本。

*留学与重新熟悉台湾*

在日本,有人问我台湾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民情,我通通不大了解,当时真是印象深刻,人家问我台湾的事情,我不知道。有感于愧对养育我的这块大地,怎能说四百年没有历史?为什么教育中没有这些内容?「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而我却完全陌生。因此,我虽到日本学法律,但这可是我第一次从头到尾念完台湾历史;在日本笔下的台湾令我感动,阅读这一部台湾历史,了解台湾先民从大陆渡海而来的艰辛历程。读完这一部台湾通史后,想到我在台湾所受的教育是如此之久,因此不能不了解今天台湾的执政党─中国国民党,所以至书店购买刚出版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国民党史」。阅毕这两部书后,我可以和同龄的人谈起故乡事,当时的台湾、未来的台湾,我比任何一个人可能都要清楚。我非常虔诚地念所学的法律,但对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也相当关心。

我在日本念刑法,到了欧洲大陆的维也纳大学时,我发现欧洲之所以这么进步、有秩序,在于公法,如宪法、行政法的高度发展。所以在维也纳大学时,我专攻行政法。然而,专攻行政法,以三年又一个月的时间得到学位,感觉太一帆风顺、心里非常心虚与惶恐;总觉未学到扎实行政法内容。乃申请留校担任助理研究员,近十个月后,到了美国威斯康辛州。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Madison),将东吴所学的英美法、jurisprudence、以及英美行政法,做一个综合性的研究。

1971年四月回到台湾。时值国内保钓运动如火如荼的持续着,很少人愿意于那时返国。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自己的国家,如果有心人不回来,那谁来替你照顾这家园、这个国家!」所以,在此向各位提问:各位将来何去何从?各位各有不同打算,但是你一定要找到奋斗的动力,找到一个协助你、不时地推动你向前的一个力量。往前冲的动力是什么─对所生长地方的关怀,及对生长地方回馈的心情;假如各位慢慢去学着体会,真正能够一点一滴培养这种情怀,各位将来的路必很宽广,一定不会走向歧路。各位将非常稳健,而真正能为这个社会开创自己美好的人生。这个从内心发出对地方的挚爱,是最根本的基础。此时,各位还需要一个工具,即「语言」。就我刚才所提,在我求学之际,尤其大学一、二年级时,我拼命的学习语言─英文;大学毕业前后,才真正用心念德文、日文。一个人的语言,尤其各位,两百多天后,就要进入二十一世纪,语言已非奢侈,而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一定要通达三至五种语言,这是种必要。在座可能二至三种语言都没有问题,如:母语─客家话、闽南语、国语,英文也不成问题,只在程度的高低;再加上日文、德文、西班牙文、法文都可。语言是你的工具,因此会愈多愈好,将来遇到怎样的人,跟他用他的母语讲话,他就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温馨。虽然距离很远,但因为语言而将距离拉近。

就刚才所言,以对这个地方的真正关怀为出发点。各位一定要特别留意所学的是「法律」,学法律的人何去何从?学法律之后的出路,不一定是只有当法官、检察官、律师而已,有很多可能的选择。方才所举的三种以外,亦可从事学问的研究,到国外去或在国内进修亦可,最好一定要有机会到国外去。因为长年在台湾成长的人,所接受的教育多少是有问题的。各位和我都不承认,可是要认清现实。前几天有份报纸报导我到新竹的少年监狱访视,我鼓励他们的话,那位新闻记者只听了一半,而另一半没有写下去;结果被许多人批评,骂到体无完肤。比如:各位什么时候学习「长城谣」?歌辞提到─长城外面是故乡,…。我是台南人,住台南时,都是讲台湾话,当时老师教唱「长城谣」,并说万里长城外面是大家的故乡。我说:「不是啦!我家住台南呢!」。老师纠正说:「你这小孩,不对,万里长城的外面才是你的故乡。」当时的国校老师们来自很多不同的省份,浙江绍兴、上海、东北、山东、四川…等等,大家都教「国语」,但我真的不清楚哪个才是「国语」?我知道的国语是台湾话,老师们因为来自的省份都不同,所以大家说的「国语」都不一样。所以我不知道要选择哪一种。老师中真正会讲正北平话的没几个,大部份的人都是乡音很重的。

童年时我很辛苦,什么叫国语我不懂,哪一个是标准我不知道。当时讲台湾话,罚十元!有一位山东来的人说:「你们这些人都没有见过世面,在山东五里路外都可以闻到桃子的香味!」我听起来很自卑,在台湾两公尺内还闻不到呢!他却五里路外就闻到桃子的香味。小时候信他这套,又加上上海人对我们说:「台湾这?的城市算什么,上海的道路从这一头还看不到那一头呢!」我想象不到,所以不自卑也得自卑。那等于是比现在的仁爱路还大。事实上,上海确实有几条这种路?各位有无唱过「满江红」?「满江红」快结尾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那些小孩,大不了小学三、四、五、六年级、或初一、初二,学唱歌,就要学这种去吃别人的肉,渴了就要喝人家的血的歌!这种教育内容是正常吗?

各位或已听过二十四孝的故事;现在我们来做个古事今判,用六法全书与二十四孝比照看看。有一对夫妻生了个小孩,家庭非常困苦,又有年老的母亲,给母亲的食物不足又不营养。可是,这祖母省下来不吃,趁儿子和媳妇没看见时,将食物喂给孙子。于是孙子愈来愈胖,结果祖母愈来愈瘦。最后祖母生病了,儿子和媳妇遇到这情况,两人决议在后院挖个洞,要将孩子活埋,以节省粮食给母亲。二人含泪挖洞要推孩子下去,后来再挖更深一些,「铿!」一 声,黄金出现了,不杀孩子了!大家研究一下:这种情况在刑法上如何评价?他们有杀人「故意」,是否已经涉及「着手」?

另一个故事,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孝敬父母孝敬的不得了!小孩至员外家作客,这位员外给他吃优良品种的橘子。当员外说:「我进去洗个手,等会儿出来!」小孩将两个橘子放进袖子里,小孩谢谢员外时,橘子咕噜地跑出来。员外一看就说:「何必偷呢?要拿就告诉我,我会给你的。」为了孝敬父母而偷橘子,这是触犯了窃盗罪,但就故事而言这也是一孝!

所以那一天,在少监演讲之时,我说这一些故事并不是说二十四孝不好,而是以今日的观点来看,大家要学习的应该是故事主人翁的精神、意境与孝思,可是他们的行为千万不能学,我们读书人要有能力将这二者区分。那位新闻记者,就断章取义只写一段,他的纪录为:「城教授讲二十四孝不能学…。」我知道报纸可能会这样注销,那天当场重复再讲一遍,二十四孝的精神要学习,但就各位所见那位记者依旧不加省察。各位应能了解我的意思。读古书或念其它的书籍、信息,一定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不要读死书。

刚提到的「满江红」有两首,第二首的意境比第一首美多了!可是当时政府为了提高敌忾同仇的气氛,采用了「状志饥餐胡虏肉」的满江红,却忽略第二首「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廓。」这样唱下去有多美啊!政府却不选。因此就我们的教育而言,这些奇怪的例子是举不完的,这也是我青少年时的遭遇。

但是,现在面对新世纪的来临,千万不要读而不思;甚至「三民主义」,我小时就不断地怀疑这些为何这样讲。所以,农委会的沈宗翰主委差不多约二十几年前说:「我头可断,我的看法与统计学上的资料一致,我必须说,台湾绝对不能再生产报国了,不能再生了!」那是前清华大学沈君山校长的父亲所讲的,那时候他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啊!不能「生产」报国,是一个和三民主义完全不同的想法,但是他还是讲真话。假如他不讲那些忠言逆耳的话,现在台湾的人口不晓得将会有多少?各位知道今天大陆的人口数?保守估计,至少有十三亿人口。中国要现代化,最基本配备假设是马桶,一家平均四口到六口,所以设若每一户都有一个马桶。那中国一年要用的卫生纸,将目前仅存的树木全部砍光之后,仅够一年使用!而一个人平均一天使用洗手间以五次算,这样保守计算,四个月后全中国大陆就没有水资源了。科学上的数据如此说,各位认为人口还能更多吗?

前面所提是本人的想法,而各位一定要就各位的专业、兴趣去研究学问。各位年轻朋友不管前面的路要如何走,在东吴,无论如何一定要在毕业前后,参加国家考试。有没有考上是另一回事,但是一个总复习、温习过程是很重要的。各位将来不管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商业秘书或当法制人员…等等,这一至二年的温习,可以让你体会到法律的珍贵,对你整个专业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而其它的如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一定要关心不能置身事外。关心社会种种、慢慢累积,先读一些书、报纸、深入的杂志专题,与人对谈时将会很有内涵、口才会很好!因为关心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及看书的结果,必然会有如此意料不到的成果。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很盛大的场合,美国的洛克菲勒二世演讲,最后有人问:「请问洛克菲勒先生,你们家族在美国上百年而不衰,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的定义─『何谓成功?』又『何为成功的人?」他不需经过慎重的思考,而立即回答:「我想一个人的成功就个人本身而言,是我出生以后,父母亲的呵护,给我最好的教育,让我学到如何做人,随后经过自己的选择─恋爱、结婚、成家,让小孩接受与我相同的良好教育,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这话我在场听了相当震撼,因为这说法相当普遍。我发现他相当注重他的家庭、关怀他的小孩、照顾子弟,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的道理。一个社会能上轨道,就是出于此。父母栽培你、你栽培你的孩子,一代代传承,让子孙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是东吴的校训,培养一个「养天地正气」的人,这是人生的成功之处。这些提供给大家共勉之!

*双向交流 Q & A*

【问】:老师提及法律人学问要渊博,现在大学这段期间,有很多人告诫我:法律很难念!必须花蛮多的时间专注其上,对于其它事务也很有兴趣;我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信息都并不是很正确,想请教老师,以您今天已经到了这么高的社会地位,您从您的角度来看,一个学生在学习法律过程中,应该用何种方法来增广知识?而不致在学习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答】:谢谢这位同学提出的宝贵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我今天所讲的就是在回答你的问题。我刚才所说的第一个主轴,你自己心中要有主,那个主并不一定是主耶稣基督或是妈祖的主;而是你心中要有我为我的家庭、我的父母;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国家、社会等,愿意为一个地方贡献心力的心。假如你有这样的一颗心,那么将来你的人生方向就不会偏离。举一个例子:我刚回国时开了一辆小小的金龟车,平均来说我一年会回家乡台南三、四次。每当车子开进台南市时,我绝对不会鸣放车子的喇叭。因为我想到一年之中难得有几次机会回家乡看看亲朋,如果我鸣放喇叭,等于会用噪音污染了我成长的地方。所以我宁可将车开慢一些,用不按喇叭这样一件微小、人人都可做到的事情来疼惜我的故乡。心中有爱,真的会万事顺。

所以你心中最重要的那一个目标确定之后,你的前程就非常稳健。但是只有信念而没有实力也不行,所以专业要培养好。现在各位念的是法律,念法律千万不要死记条文,读久了你自然会通,不要说刻意去背它。如果要用背唐诗三百诗的精神去背六法全书,没有用,背起来的话,最多也只是一个法匠。念法律最重要的是它的学理、逻辑、以及对事实、真象的了解,用各种方法,去了解世态。老实说,学法律的人,能够对人间事的种种事情和事实发生,作最佳的判断,如此,才是个了不起的法律人。

学法律的人最重要的是一个事情发生之后,能用冷静的头脑去想,到底这个事态可能是如何?不要以为一个做法官的人,对事实就能很快判断出来。判断出来可能错80%,也可能错40%,能够跟事实完全接近,然后量刑的法官,并不是绝对普遍。所以,学法律重要的是通情达理。你对一个事实、对人情世故了解得很多的话,法律自然而然就会运用自如了。

各方资料要广泛吸收,但报纸有时看看当参考就可以,因为报纸真实性最多不超过40%。但是,有份量、有公信的人写的专论或社论等就要看。在台湾不要天天看同一份报纸,那是一家之见而已,要多份报纸参杂着看,才不会偏颇。学习法律的人,一定要尽可能维持冷静和中立。

【问】:学法律的人,到底是要在台北发展呢?还是南部地区呢?

【答】:我是18岁时到台北读书,在国外留学8年多,又在国外教了7、8个月的书。我的确是长期住台北,但我现在要讲一个故事给在座各位听听。

当年我接受一个天主教组织的一笔奖学金,因此得有机会去维也纳大学念书。那时是住在市中心的一间天主教宿舍中,一楼共有十个人住,其中有九个人是德国人或奥地利人。有一个学生约莫十七、十八岁左右,高中刚毕业就到维也纳大学念历史;长得一表人才,身高超过一百八十公分,皮肤白的不得了,实在是英俊。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句德文发音都清清楚楚的非常好听。因为维也纳的方言很不好听,就像上海当地话一样,一般人无法了解在说什么。可是这个人很不同,他德文说的好听极了,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和他做朋友。因为我刚到维也纳非常需要认识一个德文说的很漂亮、很优美的人来学德文,所以我就和他慢慢培养友谊。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次我请他吃饭,我问他你将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他是来自奥地利中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他们那个村庄大约只有七八百人左右。有一间小学兼中学,他的父亲是那?的校长。所以他说他预备大学毕业后,如果有机会再念个博士,之后他要回到他的家乡去,为他的生长环境来继承父业当个小学或中学校长。我听到这句话后,我反问他:「你拿到博士后还要回到那样的地方当个国小、国中老师吗?」他说他现在所追求的志向就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就是出于自愿回到故乡当个老师。从那天之后,我看到他就不跟他讲话,我不想跟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做朋友。但是我在那边半年后,学到了欧洲人普遍的人生观念,反而对他钦佩的不得了。他叫做Hans Pramer,现在是欧洲中学联盟的主席。不要小看他在那样的一个小小地方发展,慢慢的,他的理念在家乡定根,渐渐的让欧洲很多国家都来向他学习效法他的教育理念及方式。常有一些古训告诉我们:「以天下为己任」等等,我不觉得这句话可以完全的听从或信服;的意境可以学,但是他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这句话可要小心理解。今天的社会已不须大家都要「以天下为己任」,只要大家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各尽其责、各按其分,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了。如果学错,假设我是一个少尉,时时「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看到他的长官颟顸无能、指挥有误或贪污腐化,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拿把手枪去执行「正义」?这样做果是以天下为己任吗?千万不可以这样做。刚才提到这个故事,是我到欧洲去第一个接触到的故事。他们的做法我感到很敬佩-我生在这个地方,就预定在这个地方踏实的经营。这样的一个观念,或许可以提供给同学一个思考问题的起点。

我在这?先跟各位表白,我从没有想要当官,因为我想教书;所以在回国后的这段时间里头,只要是我心中所想要说的,我必定直言无隐。但在戒严时期,整体客观情形是不大允许一些与政策相左的言论。「想实话」,其实对我本人伤害很大;但是我还是一定要说。到了我这样的一个年纪,假如不说实话,更是不应该。而我讲实话,最重要的是希望这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免于遭受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痛苦,因为受教育的过程中,听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今日思之,没有用的。最近,你有没有在上班、上课的途中听到广播节目说什么「手心向上是求人,手心向下是助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愿大家共勉!」在每天早上上班的重要时刻,向大家说这种话,这样要与大家共勉,共勉什么?每天清晨一坐上车准备上班,就是准备好心思要去奋斗了。在一天美好的开始时间,突然听到这种没有意义的话,精神会整个涣散掉。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就是经常每天生长在这种无聊的话题中,于是我打电话到广播电台去请求不要讲这类的话,结果隔了几天又来了另一个广告,什么「太阳光大,母爱更大;君子量大,小人器小。愿与你共勉。」这种话要与我们共勉什么呢?共勉我们大家变成太阳吗?大家变成母亲吗?君子与小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个社会到处充满了这样没有营养或难懂的言论。

我们的社会到处充满了这些无聊的事情,如果去先进的国家看看,就会觉得台湾这些言语「污染」是无法想象的。

【问】:请问老师对于司法改革的看法如何?

【答】:提到司法改革,去年七月我接任法务部部长,前任的马部长、廖部长两人都做得非常好。于是我到任时有人问我:你有什么施政计画呢?其实他们心中暗想:所有应该做的事情人家都做了,你还要做什么?我只有一句话:「为事不在多言」。自从民国七十一年我担任省政府委员,看到国土被破坏得相当严重,而省政府并没有办法直接处理。因为省政府处理的流程一定要经过各县市,如果各县市不理会的话,整个问题就停摆了。我当时一直在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处理这一些事情。于是我就推出了「国土保持计画」。这个计画一推出来,立即着手强力执法,很多报纸都赞扬了这个计画并给以鼓励。直到现在,法务部、内政部一直还在持续推动这个工作。

我到司法院服务,确实是有客观上的情势所使然,我希望能在司法改革方面尽一点心力。司法现在最大的问题点,简单的说是被认为司法不公正、司法判决不能令人满意、司法程序速度太慢、法官开庭时态度不佳、司法官操守被质疑…大抵重点在此。司法改革最后的重点是从法学院的教育开始:考试院考选及铨叙制度、警政调查、检察及法院等一连串的检讨,以及法制(立法)面的相应配合,。所以司法改革要的是整个大制度的改变,包括司法院的定位。我国大法官的英文叫做Grand Justice,外国人看不懂,因为在外国的司法制度中并没有所谓的司法院,也没有大法官(韩国除外),Justice就是Justice,没有大跟小的区别。

所以,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多管齐下,即从大学教育、考试制度、司法机关、法务机关到立法机关都要动起来。今年十一月,考试院会把三合一的考试作完整性的草拟准备,明年六月后的考试就会采取三合一的方式,录取后依志愿分发。法官、律师、检察官经由同一考试及格任用,而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将来还希望废掉法官考试,而只从检察官、律师及学界?去甄选任用为法官。司法界问题不少,俟日后有机会再向各位同学说明司法改革的详细内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