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赏析
─ 一个『人』与『自然』的观点 ─
作者:苏友瑞/psycho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命价值观;在东方思想价值体系中,人与自然往往是一种『人企图溶入自然』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华人文化中的『逍遥』倾向。另一方面,在西方思想价值体系中,『自然』往往意谓着一个有位格的上帝 ── 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容许人与之进行对话与争辩的上帝;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带出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特色。

  从这样的一个观点做一个巨观性的音乐欣赏: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呈现的『人与自然对话』风貌开始,到了第七交响曲,贝多芬进一步把『自然』这个主体更人性化,『自然』并不是独立超脱的看待人生,而是有情感、有个性的参与进人生。

  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被称为是『舞蹈的音乐』,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仍然描述了自然风光的企盼,然而他与这个『自然』的关系却更深入的人性对话,造成贝多芬更以人性角度看到『自然』──在田园交响曲,还可以勉强地说贝多芬许多乐段是使用旁观大自然的超脱心情来看待『自然』;但是在这首第七交响曲,贝多芬不再旁观、超脱,让『自然』沾满了贝多芬自己独有的感情,而与贝多芬积极的对话,积极的情感交流。

  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冗长的序奏中,我们便注意到贝多芬音乐心灵深处与自然对话的冲动。音乐一开始,便以木管乐器暗藏着玄机。在音乐范例中,正是第一乐章刚开始前30秒。这30秒的序奏以双簧管为主体,以四个二分音符的简单旋律不停的绵延发展这条序奏主旋律。但是这个序奏事实上是一个卡农型式的作曲方法,双簧管引出四个二分音符后,6.2秒时单簧管承接这个主题,17.6秒后法国号承接这个主题,25.1秒时轮到低音管承接这个主题。如此一个复杂的结构后,一阵管弦乐强音合奏,带出长笛所演奏出来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音乐范例一开始的旋律。这种由管弦乐合奏带出长笛的风格重复呈现一次后,从1分01秒开始转成长笛加双簧管与弦乐的『对唱』,从而引出1分28.5秒处由长笛独奏的第一乐章之第一主题。

  我们很容易听出,这个第一主题是由一开始的序奏主题所演变的。若说第一主题是活泼的精灵,那么序奏主题可以说是沉睡的精灵吧?

  我个人以为本乐章精彩之处正是乐章中转小调的一段音乐范例。这段音乐是在这个『奏鸣曲式』乐章的『再现部』。从7.1秒开始就己经把第一主题转成小调来呈现,12.2秒处更是发展成一个哀怨动人的小调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出,然后是长笛,到了单簧管这种『忧郁性格的乐器』手下,18.5秒开始这段主题更令人觉得如泣如诉。与低音管对话后这个小调主题依次从单簧管、双簧管到长笛,接手到小提琴后没一会儿就又回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题风格(35秒处)。

  换句话说,在这个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一直使用木管乐器带出他想要表达的情绪:从闲适的序奏主题,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题,到困顿的小调主题,木管乐器以最多样的表情,诉说了贝多芬与自然的对话。

  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被我在『赋格曲』一文中拿来当贝多芬中期作品心灵的范例,这个乐章真的是完全符合『却彷佛是狂欢后的寂寞与悲凉』这样的形容。第二乐章一开始是由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合奏出『寂寞』的第一主题,然后如音乐范例呈现的,第二小提琴接下这个『寂寞』主题,由中提琴与大提琴合奏出一个『悲凉』的对位主题。再接下去,如音乐范例呈现的,第一小提琴承接『寂寞』主题而第二小提琴承接『悲凉』主题。

  为什么一个是『寂寞』另一个是『悲凉』呢?『寂寞』主题使用单纯的节奏,近乎同名音持续反复,再加上旋律本身的小调性格,听起来真的就是一种『寂寞』的感觉。同样的,『悲凉』的对位主题之所以悲凉,因为该旋律的第一个音符与第二个音符是半音阶,这半音阶特性彻底使用在旋律的后半部,也就是音乐范例第21.3秒开始的第一个音符与第二个音符,为了半音阶特性还加以临时转调一时延续到29.5,一直是这种转调与半音阶的特性。小调转小调与半音阶旋律是很容易产生『悲凉』感受的作曲方法。

  但是,指挥家的诠释也很重要。在本段音乐的指挥家贝姆,他使用的速度非常慢,而且加上许多弹性速度:例如音乐范例15.8秒起『悲凉』对位主题的音符变多,贝姆为了加强每一个音符的重量感,很明显的速度放慢来强调每一个音符。于是这样的诠释听起来便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蔓延。

  经过平和的中间乐段后,『悲凉』对位主题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后无穷无尽的蔓延,『寂寞』第一主题的音符不再以同名音反复,转以上行音阶的风格呈现,再加上一个新添附属对位主题进行高低音符的跳跃,而形成这个乐章极美的一个赋格乐段。音乐范例是本赋格乐段的后半,『悲凉』主题被切细成十六分之一音符后,不再一味陷溺在半音阶,音乐范例一开始甚至因为脱离了半音阶风格,『悲凉』主题发展至此己经不再悲凉,竟因为十六分之一音符不断的持续而产生『坚毅前进』的感受,于是发展到32.7处的乐团合奏,长笛以最大的音量带领所有的木管乐器强烈的演奏出变形的『悲凉』对位主题来呼应弦乐部还原的『寂寞』第一主题。这样的感觉不再是暗自怜伤,而是有一种英雄式的悲壮感了。

  比起乐章开始的乐团合奏乐段,因为『悲凉』对位主题是由第一小提琴在高低音之间跳跃呈现原貌,所以该乐段自我陷溺成强烈悲凉感非常强烈。而在本段赋格乐段中,透过一开始赋格曲式的变形,整个情绪就转变成英雄悲壮的情怀了。

  这样的主观感受尝试以上述的客观举证,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鸣?

  第四乐章被称为『酒神式的狂舞』,在我们看来却是『自然』的人性化到了极致。在强烈的两个节奏后,音乐范例呈现了快速音符起伏的第一主题,这个由第一小提琴主演的旋律本身充满了『酒神狂舞』的气氛。但是在贝多芬音乐的结构中,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第一主题出现的,由木管声部合奏的副主题,这个副主题在乐章中段出现的赋格乐段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阵激烈合奏之后,10秒起带出这个轮旋曲式乐章的B段部分。这里顺便简介一下『轮旋曲式』,它的基本结构是『A-B-A-C-A-B-A-结尾』,第一主题便是A部分。B段开始把主题使用一如第一乐章一般轻快的田园风格呈现出乐念,随后以狂暴的合奏结束,回到A段。这时木管的副主题逐渐在第一主题的压抑中挣脱出来,成为C段赋格乐段的主角。最后,在本乐章的结尾乐段,贝多芬驱使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依次交互竞奏第一主题(27秒处),如绽放光辉;低音大提琴执着演奏赋格乐段的副主题(第9秒开始),无比庄严而忧郁;两者交织形成本乐章最精彩的高潮。

  在这样的乐章中,『酒神的狂舞』固然是第一主题的中心乐思,但是副主题在赋格乐段与结尾乐段的低音部之忧郁,与这个中心乐思强烈的对话。B乐段是如此的追寻『人与自然合一』的田园逍遥,但是贝多芬无法与自然合一,再怎么样的狂舞,最后总是把自然人性化之后与之激烈对话;所以贝多芬对B乐段的依恋总是一瞥而过,他仍然把『自然』人性化成那个充满庄严忧郁的赋格副主题。酒神之狂舞只能伴随着人性化后的自然,而无法伴随着逍遥的自然。

  于是从田园交响曲到第七交响曲,贝多芬曾在一时间期待从素朴的田园风光寄托个人心灵;不与自然争辩的闲适心情或许可以成为贝多芬的归宿,但是贝多芬主动的放弃。他无法不进行对话,他总是向一个看不见的超越者争辩,所以他的音乐总是忍不住要进行激烈的人性对话,对话,对话。他仍然寄情于大自然,但是一个期待能对话的大自然,却往往遥指一位与人类同行的上帝。

  面对一个能与人对话的自然,或许才是贝多芬音乐充满激烈情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