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邱震海:欧美知识界“九一一”前爆发大论战

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外交时事评论员丘震海,九月十二日在香港《信报》国际评论版发表文章,现摘要介绍如下:

一年前的"九一一"事件,无论在现实政治还是在哲学深层都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许多深刻思考。如果说,一年来由美国牵头的国际反恐怖阵线,随着美国扩大反恐战争的企图日益明显而变为名存实亡,那么更值得人们注意的则是发生在欧美知识界对当前这场战争的思考乃至争论。其中,发生在美国和德国知识界之间的争论,不但规模空前,而且还揉合欧美不同的历史背景,提出了一些启人思索的问题。

今年二月,美国六十名著名知识分子联名签署了一份题为《我们为什么而战?》(What were fighting for?)的宣言。宣言分《序言》、《什么是美国价值观?》、《上帝是什么?》、《一场正义战争?》以及《结论》等几个部分展开。宣言开宗明义地提出,所有的人均生来自由,并拥有相同的尊严和权利。宣言继而提出,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以上帝的名义杀人违背宗教本义,是对宗教信仰普遍意义的背叛。

在《一场正义战争?》一节中,宣言虽然表示,所有战争均意味着人类政治手段的失败,以"好"和"恶"的界线来区分社会或宗教并不合适,但宣言认同,有时对邪恶的最重要的答复就是停止它,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战争不但为道德所允许,而且是一种道德的需要;目前的世界便处于这样的情形之中。宣言引用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个概念,试图解释为了保障人与生俱来的尊严不受侵犯,适当的战争手段是需要的。宣言最后说,对美国及其盟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赢得这场战争,因为"我们是在保卫自己,但是我们也相信,我们是在保卫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是人类的希望。"

德国知识界反响激烈

这份宣言签署后,令人意外地在美国国内反响平平,除了今年四月美国个别反战团体发表过一些声明外,几乎没有一家美国大报纸转载过这份宣言。倒是在其欧洲盟国,这份宣言一再为各大报纸所报道,从而引起了欧洲知识界的广泛关注。今年五月初,德国一百零三名学者联名签署另一份宣言,题为《一个正义与和平的世界不是这样的》(Eine Welt der Gerechtigkeit und des Friedens sieht anders aus)。在这份宣言上签名的有德国著名作家沃拉夫(Guenter Wallraff)、著名学者耶恩斯(Walter Jens)等人。

德国知识界的宣言,首先同意美国同行关于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九一一"恐怖袭击缺乏任何道德支撑等观点,但随即笔峰一转,批评美国知识界人士采用双重标准,在对待美国攻打阿富汗,并进而导致当地数千平民死亡的问题上无视所谓的普遍原则。宣言指出:"世界上没有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允许人们以一场大规模屠杀为理由,来发动另一场大规模屠杀。由所谓反恐联盟在阿富汗发动的战争并非一场正义战争──这是一个不幸的历史概念,它违反了由你们自己提出的保护无辜者不受侵犯的准则。"这批德国知识界人士批评美国同行在宣言中只字未提美军在阿富汗以现代化武器对当地平民造成的伤害,"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并非只适用于美国人,同时也适用于阿富汗人,甚至适用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人们。"

与美国同行的宣言相比,德国知识界的宣言全文简短得多,但却直接针对后者撰写;宣言以"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开头,通篇充满着对美国宣言的质问和指责,且行文风格越来越激烈。"如果恰恰是这些自诩为普遍价值观捍卫者和拥护者的美利坚文明的精英们,使得这些普世价值声名狼藉,我们怎么可能期望其它民族那些原本就对这德准则心存疑虑的人们,消除他们的疑虑呢?其它国家和文化的人们,是否应该学着西方的傲慢和漠视,也实行其实行双重标准呢?"宣言直指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利用自己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谋取全球霸权,并称美国国内正弥漫着一股狂热主义思潮,"狂热主义往往从将自己文化作为唯一真实、唯一善良和美好的举动开始"。

德国知识界的宣言发表后,签署二月宣言的美国知识界人士在八月上旬又进行了反击,其理由是:德国知识界人士缺乏鲜明的道德立场,甚至刻意煽动反美情绪。美国方面反击信件的结尾写道:"我们等待着你们的回答。"面临"九一一"周年纪念,美德知识界也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论战,其意义显然早已经超越"九一一"事件本身,更非德国总理施罗德最近为争取大选连任而发动的反美攻势所能涵盖。

对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解读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美德双方签署宣言的,许多是各自知识界的重量级人物。唯其如此,通过这场论战所反映出来的欧美知识界价值观的不同,便尤其引人注意。

这场论战涉及欧美,尤其是德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无可否认,"正义战争"这一概念首先在欧洲,继而由欧洲传入美国,一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从一五零零年以后,欧洲的扩张乃至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可用欧洲基督教的扩张主义来解释;而基督教与欧洲大陆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它从一开始便渗透了普济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因此,在欧洲基督教的历史辞典里,以改变异端信仰为宗旨的战争乃"正义战争"。

随着近百年历史的演变和基督教本身的进步,"不能以上帝名义杀人"的共识在欧洲渐渐战胜了对宗教"正义战争"的理解。然而,在政治层面上对"正义或非正义战争"的理解却依然存在着相当的混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大陆满目疮痍,是美国以其正义将欧洲从纳粹的蹂躏下解放出来;至于纳粹的始发地德国,则更是对美国充满敬畏、感激等种种复杂的情愫。从战胜法西斯的意义上来看,欧洲人认同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即便是当年遭到盟军飞机轰炸抑或一九四五年在波德边境遭到驱逐和清洗的德国人,在痛失家人之后,至少依然在公开场合承认盟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战争。但战后的特殊氛围则又逼迫德国人反思其战争历史,战后德国的反战情绪一直高于其它欧洲国家,德国也由此成为欧洲和平主义运动的始发点之一。一方面认同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另一方面却又反对一切战争,德国左派长期来一直陷于这样的茫然和尴尬之中。

与此同时,基督教的好战传统在美国则正好揉合了美国式的精神、战后美国的胜利者形象,尤其是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政治背景,因此向着与德国不同的轨迹发展。去年"九一一"事件刚发生,美国总统布什便将反恐战争称为"反对邪恶的十字军东征"。美国知识分子对所谓正义战争的解读便也呈现出与欧洲知识界截然不同的情形。

当然,从九十年代开始,欧洲知识界的思想出现严重分化。以德国的情况来说,在五十年的忌讳之后,一九四五年在波德边境德国人遭到"解放者"驱逐和清洗的历史近年终于解冻曝光,由此引发德国民族心头的阴痛,当年盟军的"正义战争"也带上另一层灰暗的色彩。这一情形导致右派思潮抬头,但客观上也导致许多德国人倾向于相信战争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倾向于以民主国家和国际准则的手段解决民族和国际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