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中评网 > 经济学人 > 知识时代 | ||
文凭商品化后的价格 |
|||
“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同一张文凭,即使已经无可奈何地被商品化了,也应当在竞争的市场上获得竞争的价格。除非,“市场”本身遭到社会权力结构的切割:一边是被考试压力扭曲到疯狂的弱势者的心灵,另一边是被权力和名利异化到斯文扫地的最高学府的学术公正性。 在市场经济里,“文凭”是辨识人力资本数量及质量的“信号”。当专业知识的所有者与它所服务的使用者不是同一个人的时候,由知识的专业性便产生了关于知识商品的信息在供求之间的高度不对称性。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倾向于从被“市场”划入同一类商品的知识所有者当中,把那些以较高成本获得了该类知识的人驱逐出局。当市场为知识服务分类时,这分类意味着两方面的后果:1、能力更高的人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同类知识商品的标签——文凭;2、能力相同的一群人里面,那些付出了更高的学习成本的人其实具有更高质量的知识,却被同一种文凭标上了与“同类”的低质量知识相同的价格。 在知识市场上适当地运用专家经验(包括学术制度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可以借助“文凭”筛选出能力更强的人;而不适当的制度安排则可能“逆向淘汰”知识质量较高的人群,或干脆导致知识市场的“崩溃”。事实上,学术堕落总是表现为学术文凭的贬值。 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挽救中国学术,这已经成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向我们提出的最难以回应的挑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