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网 > 经济学人 > 知识时代

作弊是知识的普遍的异化
                                               汪丁丁

 
    

如果"知识"是稀缺的(经济物品的定义),那么在知识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时代,劳动者掌握的知识就逐渐上升为获取报酬的主要手段。这一变化产生了两个后果:(1)劳动是谋生的手段,于是知识成为谋生的手段;(2)获取知识的过程相当艰苦,于是有各种投机取巧的方法让"知识"变成可以廉价购买的标签。

上述两种现象在任何市场社会里都存在着,但是只有当知识的真实价值极大地偏离了它的外在价格时,普遍的考场作弊和对作弊熟视无睹才可能成为现实。知识的真实价值既包括知识在生产中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知识的经济价值),也包括知识在探求人生意义中的作用(知识的人文价值)。而知识的外在价格往往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所以即便在成熟市场社会里,知识的真实价值也被大大地低估了。

不过对成熟市场社会而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们有足够丰厚的物质条件去思考生活(而不是仅仅"体验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知识的外在标准偏离其内在价值的程度。例如那些年收入千万美元以上的电影明星,不会是单纯凭了漂亮的外表就取得很高的声誉,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市场经济通过这样的方式补偿了知识的内在价值。

在从传统社会向着市场社会转型的社会里,事情显得悲哀得多。在市场经济的无所不包的冲击下,一方面,传统价值已经丧失了魅力,另一方面,新的价值体系远未确立。意义缺失使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逐渐习惯了没有"意义"的生活。"别理我,烦着呢!"这句话(除了可能的"厌烦政治"的含义以外)的意义在哪里呢?新一代人的"理念"(如果可以叫做理念的话)是"取消意义,回避深刻"。如果我们对我们生命的意义漠然处之,如果"活着"就是一切,那么"知识"的内在价值将一文不值。

除去人文价值以后,惟有市场决定知识的价格。在市场上,谋利原则是最高原则,没有谁真正关心你的内在价值,你的雇主直接关注的是你是否能够发挥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知识与简单劳动不同,人们可以凭日常生活的经验判断一个人的简单劳动能力,却无法凭日常生活经验判断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为此,市场社会发明了"文凭"这个东西。借助于专家的鉴定(在教育领域就是教师和考试制度),雇主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引号表明并非真正的判断)你的知识能力,假如你的文凭来自权威"学校"(加引号是因为学校原本不是为了制造文凭的)。

在上述社会环境里,考场作弊的经济学理由在于:获取知识所必须支付的成本大大高于知识的市场价格。不仅如此,如果作弊所节约的成本(等于"文凭"的价格减去获取起码考试知识的成本)足够大,考生会从这一节约所得的利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行贿。作弊是知识的普遍的异化--知识的内在价值完全被忽略,知识沦为外在标签的附属品。

                                          摘自《财经》杂志
                                              发表意见

 

 

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版权所有:中评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评论坛  中评要目  特别专题  服务社区  学者社区  电子期刊
经济学人    CEO世界    法律生存    人文中国    自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