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评论】  【关闭窗口】

下一页


知识经济的制度背景——“知识经济”批判(1)

汪丁丁

发布时间:2000年09月24日   
   一、引言

   首先必须澄清这个副标题里面“批判”的涵义,因为在中国现代语境里这个语 词被污染得很厉害。康德作《纯粹理性批判》并非要对理性加以批判,而开宗明义 提出要对“理性”的适用范围加以界说。“批判(kritik)”就是扬弃和理解。理性 反省理性自身,于是有了“批判理性”。我们今天反省“知识经济”,于是可以有 “知识经济批判”。对一件事情加以“批判”地理解,这可以理解为是出于人类理 性要运用自己能力的“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是出于人的追求“自由”的天性。因 为所谓“自由”首先便意味着“思想”的自由。当一件事情例如“知识经济”变得 如此时髦以致获得了“意识形态(意蒂牢结)”般的话语权力的时候,思想的自由便 意味着要对这一新生的“意蒂牢结”加以批判,通过批判,思想才获得了独立。

   “知识经济”,把知识与经济联在一起使用,我以为始自德鲁克(Peter Druker),至少经过他1994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而获得广泛认可。德鲁克定 义的“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是阶级冲突的形态从古典的“有产阶级—无产阶级” 的冲突演变为“知识阶级—无知识阶级”的冲突。他把这一社会形态叫做“知识社 会”。在我看来,“知识”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固然表现出特殊的技术属性(例如 “规模收益递增”),但当它被当成经济物品时,它的基本属性仍然是“资本品”。 换句话说,作为“知识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改变知识的“资本”性质。其 实只要存在谋利动机,就永远存在着将知识转变为商品的动机,从而永远存在着以 “知识”为手段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本化”的过程。但是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知识被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换句话说,只要“资本”还具有积极意义(除非我们 不要经济发展),作为“资本品”的知识也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把知识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在中国还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渊源。这一渊源可 以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来概括。这一口号一方面是对“文化革命” 反智传统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作为“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延伸, 正在或已经成为市场化制度变革的障碍。在这一双重的背景下,澄清“知识”与“ 经济”之间的复杂联系和二者间互动演进的多种可能前景,就超出了单纯学术探讨 的范围,进入社会批判领域。

   下面我将要讨论的,首先是“知识”的经济学性质;其次,“知识”能否,以 及在何种社会条件下成为“生产力”,从而解答“知识救国”与否的问题;再次, 被当成生产力的“知识”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意味着什么,从而,我们应当在 多大程度上追求“发展”;最后,在“格物致知”的知识与“权力意志”的知识之 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这一差异以何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与人生。我相信,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样几个层次上把握“知识”与“经济”问题,我们也就初步完成 了对“知识经济”的批判,从而获得这一问题上的思想自由。

   二、“知识”与其“互补性”   在论及“知识”的生产力性质之前,让我先引述德国启蒙思想家莱布尼兹( Gottfried Leibniz)对“知识”所下的定义,他的知识及道德哲学(例如《神正论》 )可谓是“上承苏格拉底,下启康德”。他在一篇书简中这样定义知识[1]:“…(7) 知识分为两类,其一为关于事实[facts]的知识,其二为关于理性[reasons]的知识。 关于事实的知识就是统觉[perception],关于理性的知识就是智慧[intelligence]。 (8)关于理性的知识使我们变得完美起来,因为它教导我们普遍与永恒的真理,这 一真理通过[上帝般]完美的存在而得到表达。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就如同城市里错综 复杂的街道,当我们住在那里的时候,我们需要它们,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不 希望被这些知识负累了我们的记忆。”莱布尼兹在另一处还说:“…快乐,就是关 于完美的一种感觉或知识,…”。而争取持久的快乐,在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兹这 一西方哲学主流看来就是“明智(wisdom)”与“美德(virtue)”的目的。   从西方思想源流中截取的这一片段,对我们当下的讨论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 “知识”,至少在百多年来“西力东渐”过程中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知识”,是 发自西方的,是希腊科学(自然哲学)的诸多果实之一;(2)西方启蒙思想家们重新 开掘希腊精神的重要努力之一是从神与灵魂不灭的宗教传统中论证个体“自由意志” 与个体“理性”追求幸福的正当性。我们知道,希腊自然哲学的精神里面没有中世 纪基督教那种强烈的“善”与“恶”的道德观念。而具有浓重宗教传统的德国启蒙 运动实际上把“知识”从希腊自然哲学的道德中性立场转变为康德式的、类似于宋 明理学那样的“知识”观念,即旨在“安身立命”的知识;于是,(3)从西方人那 里发展起来的知识论因英美与欧陆这两大思想传统之间的差异而分化为:(a)无神 论的、怀疑主义的、经验论和功利主义的知识论,由洛克、休谟、边沁(Jeremy Bentham,)直到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b)目的论的、神正 论的、先验论和义务论的知识论,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莱布尼兹和康德。

   这样,当我们反思“知识”观念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西方知识论传统当 中“技术的”(英美的)与“道德的”(欧陆的)知识论之间原本就有的张力。我认为 保持这一张力是西方保持其正常人生状况(human condition)的前提(而西方的现代 性危机则是打破了这一紧张平衡的结果)。其次,我们需要考虑中西之间对“幸福” (必死的生命试图超越其有限性的方式)的不同理解以及由这一差异所造成的对“知 识”的基本态度之差异。只有经过这两个方面的反思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确立一种 健全和明智的中国人的知识论,并由此而进入一个健全和明智的中国人的“知识经 济”。

   经验论和功利主义立场上的“知识”是一种力量,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注 意,在英文里面“力量”与“权力”是同一个词(power)。我常常觉得为了使知识 分子对“知识”保持必要的疏离和警觉,应当把培根的原文翻译为“知识就是权力” 。作为“权力”的知识,本质上是技术性的知识。这里有必要界定一下“技术”这 个语词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第一卷里把“技术(tekhne)”与科学做了区分:技术 是对个别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而科学(“科学”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被叫做“知 识”)则以一般事物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对事物进行个别的研究,这正是英美经验 主义知识传统的特征。这样一种“分殊”原则极大地拓展了西方人的科学与技术— —导致西方权力的全球范围的拓展。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下,亚里士多德说“技术” 是一种依赖于偶然性的机巧。因为只有对事物的普遍形态进行研究才可以把握事物 的必然性。家政学(即后来的“经济学”)是一门技术,因为它研究作为个别形态的 家庭的理财方式。修辞学是一门技术,因为它研究如何说服具体(个别形态)的听众。 政治学,如果是马基雅维利所定义的政治学,就是一门技术,因为它研究如何在具 体的权力博弈中取胜(权术);如果是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政治学,就是一门科学, 因为它研究“最高的善”(即普遍形态的“幸福”)。

   技术性的知识必须通过具体经验才能够积累起来,实验室的发展和大学制度是 技术知识获得长足进展的最关键环节。每一个人的具体经验都是有限的,于是:(1) 只有在分工制度下才可能积累大量的技术性知识,(2)只有那些协调成本较低的分 工制度才可能持续地获取和积累技术性知识。我必须在下面的论述中把这两个原则 展开来讨论。

   如我在以前一系列文章里已经论述过的[2],人类各种知识之间的经济学关系 主要是“互补性的”而不是“互替性”的。知识互补性的经济学含义是:知识甲和 知识乙单独运用于经济活动时各自获得的收益的加总必定小于它们联合运用于经济 活动时的收益。这种互补性包括两个方面:(1)知识沿时间的互补性,即对同一个( 个人或群体的)知识传统而言,尚未获得的知识与已经获得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强烈 的互补性(例如个人数学知识传统里面的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2)知识沿空 间的互补性,即对不同知识传统(个人的或群体的)而言,各个传统内已经积累起来 的知识,通过传统之间的交往而获得强烈的互补性(例如个人知识传统当中汉语知 识与外语知识之间)。是否存在着“互替性”的知识呢?就我所知,互替性的知识总 是孤立地个别地存在着,例如录像机的各种制式之间往往相互竞争,网络浏览器里 面的IE与Netscape之间相互竞争,还可以列举一些重要的知识互替性。但是,即便 在这些互替性的例子里,仍然存在着基本知识结构之间的互补性(录像机基本原理, 浏览器的基本语言)。只要知识是稀缺的,知识互补性就必定占据经济上的主导地 位(即“按照互替性生产知识”是奢侈的行为)。可以想象,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 时,会出现“知识过剩”以及相应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互替性”。

   知识互补性是收益递增现象的本质。所谓收益递增,就是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 产品总量的增加而下降。通常所谓的“知识经济”,是指经济的主要产品的主要成 本含量从古典的资本与劳动投入转换为“知识性”的投入。严格地定义“知识性投 入”需要很大的篇幅[3]。在古典的要素投入(资本与劳动)与现代的知识性投入之 间并不存在概念的鸿沟,我们面对的其实是一系列可以视为“连续性”的、要素含 量的结构性变动。例如“劳动”这一要素,当培养劳动力所需要的教育投入的价值 增加到超过该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日常消费投入的价值时,我们就认为该“ 劳动”已经从古典的“劳动”要素演变为“后工业社会”的知识资本了。当我们试 图界定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时,我们会进一步发现所谓“教育”,既包括专业化训练, 也包括业余消闲(电影、画报、体育、旅游、美食、恬睡、畅饮,等等同时增长体 力和智力的消费活动)。这一现象已经日益被经济学家所重视并且在当代经济学文 献里被定义为“生产性消费(productive consumption)”。

  不论如何,要素(资本或劳动)当中包含的知识含量具有与其他要素单位所包含 的知识含量的互补性。这一知识互补性产生了所谓“收益递增现象”,后者引发了 当代经济学的“收益递增”革命[4]。当要素所有者(资本家和劳动者)意识到他们 自身知识与他人知识之间存在强烈互补性时,他们就会意识到潜在的利润机会。这 一机会导源于这一基本事实:要素联合运用与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总产出减去要素单 独运用于其他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各自的收益所得的差远大于零。这就是收益递增经 济里面的“经济租”。人们通过分工与合作试图获取和分享这一“经济租”。后者 为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强烈的经济激励,这一激励强烈到足以使人们为了分工的好处 而自愿放弃离群索居所具有的自由。

下一页


 【参加评论】  【关闭窗口】

 

您对经济在线的关心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Copyright © 2000 188e.com 版权所有:经济在线

Email:webmaster@188e.com